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英文名稱:Lithuanian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
  • 簡稱立陶宛
  • 所屬洲:歐洲
  • 首都維爾紐斯
  • 國歌:《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歌》
  • 官方語言:俄語,立陶宛語
  • 貨幣蘇聯盧布
  • 時區:+4
  • 政治體制:蘇維埃制
  • 國家領袖:阿爾吉爾達斯·布拉藻斯卡斯
  • 人口數量:3,689,779(1989年估計)
  • 人口密度:56.6 每平方公里
  • 主要民族:立陶宛人,俄羅斯人
  • 主要宗教:東正教
  • 國土面積:65,200 平方公里(1989年)
  • 成立時間:1940年8月1日
  • 從蘇聯獨立:1990年3月11日
歷史由來,爭取獨立,正式獨立,

歷史由來

1918年之前,立陶宛是俄羅斯帝國的一個行省
立陶宛國旗1940~1953立陶宛國旗1940~1953
1918年,立宣布獨立,成立共和國。
1918年年底至1919年年初,立陶宛大部分地區先後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1919年2月~8月蘇維埃政府決定合併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與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歷史上立陶宛白俄羅斯曾同屬立陶宛大公國)。1919年8月波蘭占領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全境,並於1920年7月簽署波蘭-蘇維埃和平條約,重新建立陶宛共和國。簽署里加契約過後,蘇維埃政府只得到一半的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
1940年1月,蘇聯占領立陶宛,再次恢復甦維埃政權,7月成立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8月加入蘇聯,成為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

爭取獨立

立陶宛有長期獨立的歷史,民族主義傾向比較強烈。入盟後,民族主義的活動一直時有發生。
1985年,戈巴契夫掌握蘇聯權利後,開始進行政治改革。戈氏的改革使得立的民族主義勢力強烈抬頭。
1988年底,立民族主義組織“爭取改革運動”(立陶宛語稱為“薩尤季斯”:Sąjūdis)成立,掀起新的要求獨立的浪潮。該組織首先提出了廢除1939年的蘇德條約問題,從根本上否定併入蘇聯的合法性。
1989年,薩尤季斯同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民族主義組織利用蘇德條約簽訂50周年之際,高唱舊國歌、呼喊“打倒俄羅斯帝國”等口號。
1990年,薩尤季斯在立陶宛最高蘇維埃(議會)選舉中獲勝,取得執政黨的地位,新的蘇維埃通過“關於回復獨立的立陶宛國家”的協定,宣告國家獨立,定國名為“立陶宛共和國”,並恢復1940年前的國旗。立陶宛是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中第一個宣布獨立國家。
薩尤季斯的獨立主張遭到反對脫離蘇聯的政治力量的激烈反對。為阻止立陶宛獨立,蘇聯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並軍事占領了維爾紐斯。

正式獨立

1991年,立陶宛的各種矛盾日趨尖銳,社會動盪加劇。蘇聯八·一九事件後,蘇國務委員會於9月6日承認立獨立,蘇聯隨後解體。立陶宛正式獲得獨立地位。
立陶宛國旗1991~2004(長寬比為2:1)立陶宛國旗1991~2004(長寬比為2:1)
立陶宛國旗2004~至今(長寬比為5:3)立陶宛國旗2004~至今(長寬比為5: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