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原正秋作品:春鐘》以奈良和東京為主要舞台,描寫了美術館長鳴海六平太和女館員石本多惠的愛情故事和鳴海妻子與幾個男人的婚外情。鳴海六平太投身自己酷愛的藝術事業,到古都奈良任美術館館長,陶工的女兒多惠走進他的生活,他們以古都奈良為舞台,演繹出一段感人至深的富有浪漫情調的愛情故事。嗚海的妻子范子和孩子在東京生活,丈夫不在身邊,范子經不住外界誘惑,開始與人私通,後被丈夫發覺。她一方面希望與丈夫和好,另一方面又拒絕向丈夫認錯,遭到丈夫唾棄,夫妻關係走向瓦解。
基本介紹
- 書名:立原正秋作品:春鐘
- 譯者:時衛國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3699877
- 作者:立原正秋
- 出版社:青島出版社
- 頁數:400頁
- 開本:16
- 品牌:青島出版社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立原正秋(1926—1980),目本當代流行小說作家。1961年獲得第二屆近代文學獎,1966年獲得55屆直木獎,曾任第七屆《早稻田文學》總編輯。以擅長性描寫與愛情題材的創作馳譽日本文壇,代表作有《薪能》、《劍崎》、《漆之花》、《白罌粟》、《能劇世家》、《劍與花》、《殘雪》、《冬旅》、《美麗的城》、《那年冬天》等。時衛國,先後畢業於中國山東大學和日本東京都立大學研究生院,擁有東京都立大學論文博士學位,專攻日本語言文學及漢日對比語言學,現為日本國立愛知教育大學教育學部教授、研究生院教授。主要譯著有津村節子的《冬虹》、立原正秋的《狂花》、《血與沙》、《薔薇公館》、《能劇世家》、《春鐘》、《殘雪》等。
圖書目錄
上卷
佐保路
都會
古都
慵懶的春天
影子和陰影
不透明的天空
走向光明
梅雨期的晴日
下卷
心猿意馬
寒夏
夏天的影子
落葉
秋筱之里
譯後記
後記
奈良和東京分別成為本作品的主要舞台:奈良的主人公在風光旖旎的古都暢遊名剎,尋古探幽,找到了精神寄託和思想信仰,在短時間內就使愛情得以升華,並達到崇高、完美的境界;東京的主人公只是互相利用對方來滿足自己,沒有精神寄託和感情交流,心靈始終得不到自然淨化。奈良充溢著生活之美、愛情之美、自然之美和思想境界之美,給人一種溫馨祥和、幸福寧靜的氣氛,這種優美的筆調一直貫穿作品的始終;而東京卻是充滿憂鬱、彷徨、困惑、無奈與爾虞我詐,主人公始終得不到精神解脫,無法自我拯救。
作品對人倫親情、兩性關係、婚姻質量、家庭責任均給予高度關注,提出了一系列尖銳的問題令讀者深思。對於鳴海和多惠的愛情,作者寄予高度的同情和美化,不惜筆墨抓住生活中所發生的極其平常事的細節進行表述;而對於東京的范子,作者則以犀利的筆鋒、決絕的心態,對其心靈的病灶進行無情的剖析與透視。鳴海和多惠的性愛是美好、優雅的,彼此之間始終充滿溫馨,顯示出崇高、巨大的愛情力量,給人一種強烈的衝擊和震撼。范子和男人的婚外情則是骯髒、醜惡的,她和男人之間沒有純真的愛,只把對方視為洩慾工具。然而她依然愛著丈夫,不願意放棄與丈夫的生活。
作者極其注重自然和環境對舞台的襯托描寫,奈良的主人公總是在風花雪月中生活,充滿詩情畫意,享受著愛的美好與甜蜜,而東京的主人公卻總是在灰暗的場所與男人廝混,除了刺激,沒有別的追求。這種將兩個舞台對峙描寫的手法給讀者描繪出兩個側面:愛情是美好、崇高的,美好的愛情寓於美好的自然環境中,崇高的愛情建立在崇高的信仰之上;而同床異夢,只為尋求刺激走到一起,不會產生美好的愛情,也無法實現靈與肉的統一。作者頌揚前者,貶抑後者,鮮明地襯托出愛的崇高與神聖,弘揚了愛的真諦與甜美。
在作者優美、流暢的筆觸下,奇花異草,應有盡有,如山櫻花、石楠花、菖蒲、蓮花、光葉櫸樹等;美味佳肴,樣樣俱全,如伊賀上野的牛肉,京都的生豆腐皮、針魚、海帶卷蜩魚肉,神戶的醬牛排,花背岡的天魚、香魚壽司以及首爾的硬五花肉和慶州的豬蹄等;自然風光,美不勝收,如唐招提寺、秋絛寺、室生寺、東大寺的戒壇院、京都的慈照寺、神戶的海港碼頭以及韓國的城市風貌和田園風光等。作品主線清晰,情節緊湊,鋪敘從容,語言明快;人物形象生動鮮明,有血有肉,尤其對日常生活和自然環境的描述,強化了全作品的生活情趣和時代氣息。
1985年11月,《春鐘》被日本東寶電影公司搬上銀屏,受到廣大影視觀眾的好評。《春鐘》於1977年4月7日至1978年2月10日在日本著名報紙《日本經濟新聞》晨報上連載了303次。1978年7月由新潮出版社結集出版上、下卷單行本。本書則是根據新潮出版社1983年7月出版的《春鐘》文庫本譯出的。
序言
立原正秋於1951年發表出世作《晚夏》,自此涉獵小說創作;1959年發表中篇小說《他人的自由》,引起文壇轟動,受到著名文藝評論家山本健吉和平野謙的推崇;1960年以短篇小說集《八月的下午和四個短篇》摘取第二屆近代文學獎;1964年至1965年,其中篇力作《薪能》《劍崎》《漆之花》分獲芥川獎和直木獎提名;1966年,其中篇小說《白罌粟》榮獲第55屆直木獎。
立原正秋的成長經歷與日本戰後的經濟騰飛同步,同樣呈現出扶搖直上、銳不可當的態勢,在短時間內名篇迭出,好評如潮,迅速躋身暢銷書作家行列。立原的文學創作大致可分三段:從25歲發表出世作到40歲獲得“直木獎”為初期,其中前半期以短篇小說為主,後半期則以中篇小說居多,有的代表作完成於這一時期;40歲至45歲為中期,其長、中、短篇小說互動問世,俱文采郁郁,琳琅滿目,其力作長篇《劍與花》《海濱公路》《花的生命》《冬旅》《血與沙》《在流水中》《絲綢之鄉》等均完成於這一時期;45歲後至作者去世前10年為後期,其間著述篇幅或長或短,純文學作品和通俗文學作品兼優並茂,並出版了大量文藝評論和詩集,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有《殘雪》《春鐘》《夢系枯野》《冬天的遺物》《那年冬天》《男性人生論》《男人的美學》《愛與人生的風景》《日本的庭院》等。
立原正秋以擅長抒情和結構故事而馳譽日本文壇,短篇佳作小巧玲瓏,字字珠璣,長篇巨製大氣磅礴,文辭瑰瑋,洋溢著浪漫主義情調和古典主義溫情,並帶有朦朧的唯美色彩。作品貫穿著傳統之美,營造著質樸、凝重的古典氛圍,同時照應現實社會的世態人情,文筆清新流暢,敘事暢快淋漓,格調淡雅高貴,氣質雋永秀逸,透露出一種濃郁的書卷氣,不愧為一位兼顧故事性與趣味性、擅長性慾描寫且獨領風騷、他人只能望其項背的小說高手。
立原的作品在題材開掘、氛圍營造和人物刻畫等方面均顯示出卓爾不群的藝術天賦,對性的描寫直接而大膽,但絕不露骨,是艷而不俗,華而不虛,點到為止,給讀者留下想像的空間。在場景設定上,信手拈來,揮灑自如,毫無矯揉造作之感。作品往往用極其簡練的語言作為過渡,自然真切地將讀者帶到“回憶一現實”或“現實一回憶”的彼岸,將相互關聯的場面巧妙地予以嫁接,運用順敘、插敘、倒敘、追敘的描寫手法,承轉自如地使不同的時空現象合理並存,顯示出作者對敘事結構和描寫技巧的從容駕馭及說文解字的超凡脫俗之能。
當代文壇宿將井上靖高度評價立原的短篇小說《美麗的村莊》,他說這等重要作品的精髓是諸多小說家達到最高創作水平時方能意識到的,而作者在創作初期就已經完成了。著名文藝評論家武田勝彥認為立原的短篇小說有兩大特點:一是對性的極限的剖析,二是對情節的構築。他把立原與文豪三島由紀夫的創作手法進行比較,認為兩者各有千秋:立原的作品像音樂,是時間藝術;而三島的作品像繪畫,是空間藝術。
著名文藝評論家長谷川泉把立原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作比較,認為二者多用回憶的手法將時間裁斷,再自由地嫁接,將回憶部分鑲嵌在恰當的地方。川端常用這種手法,而立原在《冬旅》中也巧妙地予以運用,並發揮得淋漓盡致。芥川獎獲獎作家田久保英夫將立原的作品與川端康成和谷崎潤一郎的作品進行比較,指出川端和谷崎的作品是通過美的濃密化來保持其藝術價值,而立原的作品則是美與倫理相聯繫,使兩者成為互為表里的關係。
著名作家白川正芳說立原是日本傳統美的發掘者,對美進行了合乎倫理的探索,他的作品風格多含有抒情成分,清新酣暢,自成一家,這一風格與川端康成和大岡昇平頗有相似之處。文藝評價家百目鬼恭三郎認為破滅之美乃日本傳統的文學主題,而立原是最正統的繼承者。著名文學家丹羽文雄在《讀賣新聞》稱讚立原是一位卓越的小說家,尤其是他的“報刊連載小說”,風格獨特,不同凡響,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文藝評論家江藤淳在《每日新聞》刊文說,立原初期的代表作《劍崎》是一部真摯感人的純文學作品,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評論家小松伸六指出,立原追求的是日本的傳統美,擅長塑造主人公的破滅和混血題材,抒情中充溢著恢宏的氣勢,故而能吸引眾多讀者。評論家尾崎秀樹則認為,立原的作品始終貫穿著對美的憧憬,重視傳統與美的協調與融合。
立原代表作《薪能》是深受文學史家好評的名篇佳作,作品描寫了一個沒落世家的堂姐和堂弟的情感歷程及各自的悲慘遭遇。堂姐婚姻失敗,喪失了生活信心,唯有對堂弟的愛矢志不渝,並希冀得到堂弟的回饋,然而,近親意識與互愛情愫相互撞擊,他們從薪能的火苗中窺見了沒落世家的末路,聯繫到各自的悲慘命運和淒涼身世,毅然作出了無悔的抉擇。著名文學史家松原新一認為《薪能》和《劍崎》都是在日本當代文學史上留下美名的佳作。
《劍崎》是一部飽蘸血淚、渾然天成地描寫混血兒悲慘命運的傑作。作品以太郎和次郎兩兄弟在日本戰敗之際的不同人生選擇為故事線索,圍繞著太郎與其表弟憲吉的矛盾衝突,描寫日本戰敗期間太郎、次郎及其表妹志津子生存掙扎的多層次生活場景,描述各自的人生追求、生存抉擇及磨難遭遇。作品以高超的敘事手法再現驚心動魄的血腥場面,獲得日本文壇大家的高度評價。根據本作品改編的現代戲劇在東京、大阪和京都等地演出,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文藝評論家植谷雄高和文壇泰斗川端康成分別發表評論,盛讚本作品的文學價值和社會意義。
榮獲直木獎的《白罌粟》也是立原的代表作,其塑造了兩個栩栩如生、極富個性的人物形象:一個是有數學頭腦且陰險狡詐的串田,一個是頭腦簡單、充滿自卑的高中數學老師寺石。串田利用寺石性格懦弱、愛賺便宜的弱點,拉著寺石鑽法律空子,與高利貸債主打官司,致寺石墜入火坑。串田毫無仁義地霸占恩師之妻,把恩師逼得發瘋。作品深刻地揭露了見利忘義、爾虞我詐的社會現實,尖銳地反映出幾位主人公的在金錢與愛情方面的矛盾衝突。
《情炎》是一部描寫性愛題材的上乘之作,重點刻畫了織子與媽媽的情人熾烈的性愛歷程。爸爸死後,媽媽與爸爸的朋友苟合,又與石工纏綿,還與另一工人私通。在織子眼中,媽媽可憎又可憐,但織子婚後與丈夫同床異夢,貌合神離,受到丈夫冷落。織子難耐性饑渴的煎熬,卻步媽媽的後塵,不顧一切地投進媽媽情人的懷抱。作品塑造了一個性格倔強、為得到性愛而甘於犧牲一切的女子形象,凸現了性愛的詭譎與多變,揭示了性愛往往導致人物命運多舛的殘酷現實。
《漆之花》也是一部描寫性愛題材的力作,堪稱奇葩,作品圍繞著雕刻家兄弟二人對藝術的不同追求和對性愛的各自立場展開描述:哥哥喪失性功能後,全身心投入雕刻事業,而弟弟卻與處於窘迫的嫂子苟合,以致不能自拔。一場突然的變故又摧毀了他們的性愛進程。作品探索了性愛所帶來的變故與震盪,鮮明地揭示了性給兄弟二人所帶來的歡愉與苦惱,嚴肅地剖析了性給家庭和親情帶來的創痛與危害。
《冬旅》是立原正秋的第一部“報刊連載小說”,也是一部描寫青少年人生蹉跌的青春小說,作品重點描寫一對異父異母兄弟的成長曆程,對各自的生活軌跡、人生追求以及彼此的感情糾葛,從人生觀、事業觀、價值觀、愛情觀等方面進行描述,尖銳地反映了信息化時代下的思想矛盾衝突,凸顯了失足少年及其家長們的精神狀態與苦衷。本作品深得讀者尤其是青年讀者的厚愛與青睞,名列當年暢銷書榜首,並被日本文部科學省(相當於“教育部”)指定為高中生必讀的25部文學名著之一。
《春鐘》是一部描寫男女情愛的長篇小說,有兩條主線:一條是美術館長與女館員的愛情故事,另一條是館長夫人與幾個男人的婚外性事。奈良和東京成為本作品的展示舞台。本作品高度關注入倫親情、兩性關係、婚姻質量和家庭責任,拋出一系列尖銳問題促讀者思考。對於館長與女館員的愛情給予適度的同情與美化,對於館長夫人的婚外性事則予以鞭撻,並以犀利的筆鋒、決絕的心態,剖析其心靈的病灶。
《能劇世家》是作者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創作的“報刊連載小說”,作品以主人公的人生際遇為主線,講述了一個能劇世家由興盛走向沒落的悲劇故事。作品以主人公放縱性慾所造成的家庭傷害為切入點,剖析能劇演員的思想、信仰危機以及由此引發的生活窘態,插敘能劇世家的女主人及兩個胞妹的人生際遇和歸宿,以不同視角展示了能劇世家的興衰。是一部充溢著“淡淡的悲哀”和“淒婉的柔情”的嚴肅文學作品。
《殘雪》是採用浪漫主義手法描寫男女情愛的長篇小說,也是“報刊連載小說”,作品圍繞著朝永里子和坂西浩平的情愛以及工藤保之和幾個女人的感情糾葛而展開。作品線索縱橫交錯,情節跌宕起伏,展現出日本社會光怪陸離的生活畫面。作者通過主線的互動描寫,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幾個嚴肅的問題:人應該靠什麼活下去?愛是什麼?應該追求什麼樣的愛?戀愛是給予還是索取,是成就自我,還是成就他人?
立原正秋在榮獲第二屆近代文學獎前,主要以《近代文學》《近代》《文學者》《群像》為發表園地,問鼎芥川獎和直木獎期間,則主要以《文學界》《新潮》《文藝春秋》《藝術生活》等專門雜誌為主陣地。蜚聲文壇之後,稿約翩翩而至,又相繼在《新潮周刊》《新潮小說》《現代小說》《新婦女》《婦女生活》《產經周刊》《女子讀物》《藝術季刊》《現代》《婦女俱樂部》《寶石小說》《中央公論》《文體》等刊物上推出佳作。上述雜誌閱讀人口眾多,影響範圍甚廣,轟動效應非常。《讀賣新聞》《日本經濟新聞》《東京新聞》等著名報社均刊載過立原的“報刊連載小說”。立原正秋同步創作純文學作品和通俗文學作品,勢凌風雨,氣傲煙霞,成為“家喻戶曉,街談巷議”的當紅作家。
日本四大頂級出版社講談社、集英社、新潮社、文藝春秋和著名出版社角川書店競相出版立原正秋的長篇小說和中、短篇集,新潮社曾於1974年出版了12卷本的《立原正秋選集》。角川書店在立原去世後的1982年8月至1984年8月出版了由著名作家井上靖、吉田精一、山本健一和藤枝靜男共同主編的24卷本《立原正秋全集》。1997年4月,在立原去世16年之際,又隆重推出了25卷本《新裝版立原正秋全集》。全集的出版與增訂再次驗證了立原文學所獨具的藝術魅力、鮮活的生命力和經久不衰的人氣,反映出日本文壇和廣大讀者對立原的認同與厚愛。
立原正秋的許多作品被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在日本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和高度關注。代表作《情炎》(1967)、《冬旅》(1970)、《十字花》(1972)、《劍與花》(1972)、《春鐘》(1985)分別由松竹電影公司、東寶電影公司和日活電影公司拍成電影,在全國公映。東京廣播網路電視台(Tokyo Broadcasting System)先後將《流銻馬》(1966)、《十字花》(1968)、《愛情贈答詩》(1970)、《戀人們》(1980)、《在流水中》(1981)等優秀作品搬上電視螢屏。日本國家電視台(日本放送協會NHK)、富士電視台(Fuji Television Network)和日本電視台(Nippon Television Network Corporation)則分別把廣受好評的《銀婚慶典》(1967)、《那年冬天》(1986)和《相愛的人們》(1961)拍成了電視劇。
有的作品獲多家電視台青睞,其中代表作《薪能》先後被日本朝日電視台(Asahi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的前身日本教育電視台(Nippon Educational Television)(1965)、富士電視台(1970)、日本電視台(1977)以同名小說改編為電視劇。代表作《絲綢之鄉》《花的生命》則被東京廣播網路電視台(1971)(1973)(1989)和國家電視台(1976) (1970)作為電視劇本選中,富士電視台也於1973年將《花的生命》搬上螢屏。《殘雪》則分別由東京電視台(TV TOKYO Corporation)(1975)和東京廣播網路電視台(1990)製成電視劇,在各自的影視頻道輪番播出。代表作《能劇世家》於1972年首先由日本教育電視台拍成電視劇,然後於1978年和1990年又由東京廣播網路電視台先後兩次搬上電視螢屏。這些作品被改編為影視劇目後,進一步拓展了立原作為流行小說作家所應享有的美譽,擴大了社會影響,鞏固了立原文學在日本文壇的崇高地位和藝術價值,也再次印證了優秀文學作品所具有的長久不衰的生命力和影響廣遠、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
時衛國於潛心齋
2013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