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原正秋作品:鎌倉夫人》塑造力上世紀六十年代日本經濟騰飛時期生活在鎌倉地區的鎌倉夫人群像。作品採用主線和副線交叉進行的方式,描寫了以千鶴子、由紀子姐妹為首的鎌倉夫人群像和圍繞著鎌倉夫人而存在的鎌倉男人群像。《鎌倉夫人》故事情節曲折迂迴,以多姿多彩的生活場景展現出戰後鎌倉地區的頹廢世情和時代特徵。
基本介紹
- 書名:立原正秋作品:鎌倉夫人
- 譯者:時衛國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3699923
- 作者:立原正秋
- 出版社:青島出版社
- 頁數:180頁
- 開本:16
- 品牌:青島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立原正秋作品:鎌倉夫人》由青島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作者:(日本)立原正秋 譯者:時衛國
立原正秋(1926—1980),目本當代流行小說作家。1961年獲得第二屆近代文學獎,1966年獲得55屆直木獎,曾任第七屆《早稻田文學》總編輯。以擅長性描寫與愛情題材的創作馳譽日本文壇,代表作有《薪能》、《劍崎》、《漆之花》、《白罌粟》、《能劇世家》、《劍與花》、《殘雪》、《冬旅》、《美麗的城》、《那年冬天》等。時衛國,先後畢業於中國山東大學和日本東京都立大學研究生院,擁有東京都立大學論文博士學位,專攻日本語言文學及漢日對比語言學,現為日本國立愛知教育大學教育學部教授、研究生院教授。主要譯著有津村節子的《冬虹》、立原正秋的《狂花》、《血與沙》、《薔薇公館》、《能劇世家》、《春鐘》、《殘雪》等。
立原正秋(1926—1980),目本當代流行小說作家。1961年獲得第二屆近代文學獎,1966年獲得55屆直木獎,曾任第七屆《早稻田文學》總編輯。以擅長性描寫與愛情題材的創作馳譽日本文壇,代表作有《薪能》、《劍崎》、《漆之花》、《白罌粟》、《能劇世家》、《劍與花》、《殘雪》、《冬旅》、《美麗的城》、《那年冬天》等。時衛國,先後畢業於中國山東大學和日本東京都立大學研究生院,擁有東京都立大學論文博士學位,專攻日本語言文學及漢日對比語言學,現為日本國立愛知教育大學教育學部教授、研究生院教授。主要譯著有津村節子的《冬虹》、立原正秋的《狂花》、《血與沙》、《薔薇公館》、《能劇世家》、《春鐘》、《殘雪》等。
圖書目錄
立原正秋和他的作品(代譯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譯後記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譯後記
後記
《鎌倉夫人》是立原正秋在周刊雜誌上發表的第一部通俗性連載小說,也是一部因性描寫較多而備受爭議的性愛題材的文學作品。本作品塑造了上世紀六十年代日本經濟騰飛時期生活在鎌倉地區的鎌倉夫人群像。作品有一條主線、一條副線,主線是以千鶴子、由紀子姐妹為首的鎌倉夫人群像,副線則是圍繞著鎌倉夫人而存在的鎌倉男人群像。兩條線索交叉演繹,故事情節曲折迂迴,以多姿多彩的生活場景展現出戰後鎌倉地區的頹廢世情和時代特徵。
鎌倉戰前是聞名的別墅區、有產階級的樂園。戰後首都的範圍逐步擴大,鎌倉成為東京、橫濱有產階級的郊外住宅區。隨著日本經濟的騰飛,原有的社會階層發生了結構性變化,不同階層的外來者開始湧入鎌倉,原有居民已經繁育到了第二代或第三代。在這裡,有產階級擁有廣闊的土地,有的人卻繳不起法律規定的繼承稅,有的人則一夜暴富,成為新的有產階級。隨著貧富兩極分化,沒落階層開始增加,許多女性不得不開始經營店鋪,以維持生計。鎌倉夫人們就是在這樣風雲變幻的大背景下,登上了本作品的舞台。
評論家武田勝彥認為本作品有兩個特色。一個特色是居住在高級住宅區的鎌倉夫人們,雖然身處優雅的環境,生活富足,精神層面卻極度空虛。作者在描寫女性群像的背後,卻柔情似水地將焦點對準了脅坂葉子。與爭妍鬥豔的鎌倉夫人們相比,協坂葉子沉默寡言,樸實無華,其質樸與善良的品質吸引著放蕩不羈、玩世不恭的能勢廣行。另一個特色是性慾的衝動顛覆倫理:矜持的千鶴子儘管看不起丈夫,卻通過丈夫傾泄淫慾,還通過表哥滿足性需求;由紀子則通過表哥和安房慶一緩解性饑渴;繼母房子為滿足性慾與女婿發生姦情。就連香椎良吉的妹妹香椎雪江與能勢廣行的苟合,達子對小叔子直方的無畏占有,也都是性慾支配的不良結果。
在本作品的舞台中,淫亂和縱慾是導致鎌倉夫人們墮落的重要原因,千鶴子、由紀子、房子、達子猶如一丘之貉,均抵禦不了性慾的衝動。縱然是質樸無華的脅坂葉子和青春蕩漾的香椎雪江,也都因慾火難耐才做出草率的舉動。在經濟繁榮條件下,人的各種欲望隨之膨脹,貪圖享樂成為時尚。鎌倉夫人主動追求男人,寡廉鮮恥地滿足自己的淫慾,也是這種時尚的具象體現。在追求享樂的時代,物質生活極端豐富,許多人不能保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統一,以致思想頹廢,精神空虛。就本作品而言,無論是鎌倉夫人們本身,還是她們身邊的男人,都沒有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而是得過且過地生活在低級趣味的世界裡,追求感官刺激,縱情淫樂。這是信仰缺失、思想敗落的時代特徵,可以說,極度物質化的社會環境造就了鎌倉夫人群體。本作品的寓意是如何克服精神空虛,追求富有內涵的人生,而作者真正的意圖是讓讀者引以為鑑,對性愛進行深入的反思和省察,以此探索人生的真諦。
《鎌倉夫人》於1965年11月6號到1966年4月2號在《新潮周刊》每次以五頁篇幅連載了21次,1981年5月由角川書店出版單行本。本書譯自角川書店1993年2月28日出版的第26次印刷本。
鎌倉戰前是聞名的別墅區、有產階級的樂園。戰後首都的範圍逐步擴大,鎌倉成為東京、橫濱有產階級的郊外住宅區。隨著日本經濟的騰飛,原有的社會階層發生了結構性變化,不同階層的外來者開始湧入鎌倉,原有居民已經繁育到了第二代或第三代。在這裡,有產階級擁有廣闊的土地,有的人卻繳不起法律規定的繼承稅,有的人則一夜暴富,成為新的有產階級。隨著貧富兩極分化,沒落階層開始增加,許多女性不得不開始經營店鋪,以維持生計。鎌倉夫人們就是在這樣風雲變幻的大背景下,登上了本作品的舞台。
評論家武田勝彥認為本作品有兩個特色。一個特色是居住在高級住宅區的鎌倉夫人們,雖然身處優雅的環境,生活富足,精神層面卻極度空虛。作者在描寫女性群像的背後,卻柔情似水地將焦點對準了脅坂葉子。與爭妍鬥豔的鎌倉夫人們相比,協坂葉子沉默寡言,樸實無華,其質樸與善良的品質吸引著放蕩不羈、玩世不恭的能勢廣行。另一個特色是性慾的衝動顛覆倫理:矜持的千鶴子儘管看不起丈夫,卻通過丈夫傾泄淫慾,還通過表哥滿足性需求;由紀子則通過表哥和安房慶一緩解性饑渴;繼母房子為滿足性慾與女婿發生姦情。就連香椎良吉的妹妹香椎雪江與能勢廣行的苟合,達子對小叔子直方的無畏占有,也都是性慾支配的不良結果。
在本作品的舞台中,淫亂和縱慾是導致鎌倉夫人們墮落的重要原因,千鶴子、由紀子、房子、達子猶如一丘之貉,均抵禦不了性慾的衝動。縱然是質樸無華的脅坂葉子和青春蕩漾的香椎雪江,也都因慾火難耐才做出草率的舉動。在經濟繁榮條件下,人的各種欲望隨之膨脹,貪圖享樂成為時尚。鎌倉夫人主動追求男人,寡廉鮮恥地滿足自己的淫慾,也是這種時尚的具象體現。在追求享樂的時代,物質生活極端豐富,許多人不能保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統一,以致思想頹廢,精神空虛。就本作品而言,無論是鎌倉夫人們本身,還是她們身邊的男人,都沒有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而是得過且過地生活在低級趣味的世界裡,追求感官刺激,縱情淫樂。這是信仰缺失、思想敗落的時代特徵,可以說,極度物質化的社會環境造就了鎌倉夫人群體。本作品的寓意是如何克服精神空虛,追求富有內涵的人生,而作者真正的意圖是讓讀者引以為鑑,對性愛進行深入的反思和省察,以此探索人生的真諦。
《鎌倉夫人》於1965年11月6號到1966年4月2號在《新潮周刊》每次以五頁篇幅連載了21次,1981年5月由角川書店出版單行本。本書譯自角川書店1993年2月28日出版的第26次印刷本。
序言
立原正秋(1926—1980)是日本當代為數不多的傑出作家,既是享譽海內外、深受讀者青睞和厚愛的流行小說作家,又是卷帙浩瀚、佳作連連的多產作家。他以其詭異有趣的藝術構思、超凡脫俗的敘事本領、美輪美奐的場景描繪和驚心動魄的懸念設定構築出鴻篇巨製,匠心獨運,斐然成章,對生與死、靈與肉、情與法、善與惡以及混血題材進行了成功探索和縱深開掘,在日本當代文學史上奠定了不可撼動的卓越地位。
立原正秋於1951年發表出世作《晚夏》,自此涉獵小說創作;1959年發表中篇小說《他人的自由》,引起文壇轟動,受到著名文藝評論家山本健吉和平野謙的推崇;1960年以短篇小說集《八月的下午和四個短篇》摘取第二屆近代文學獎;1964年至1965年,其中篇力作《薪能》《劍崎》《漆之花》分獲芥川獎和直木獎提名;1966年,其中篇小說《白罌粟》榮獲第55屆直木獎。
立原正秋的成長經歷與日本戰後的經濟騰飛同步,同樣呈現出扶搖直上、銳不可當的態勢,在短時間內名篇迭出,好評如潮,迅速躋身暢銷書作家行列。立原的文學創作大致可分三段:從25歲發表出世作到40歲獲得“直木獎”為初期,其中前半期以短篇小說為主,後半期則以中篇小說居多,有的代表作完成於這一時期;40歲至45歲為中期,其長、中、短篇小說互動問世,俱文采郁郁,琳琅滿目,其力作長篇《劍與花》《海濱公路》《花的生命》《冬旅》《血與沙》《在流水中》《絲綢之鄉》等均完成於這一時期;45歲後至作者去世前10年為後期,其間著述篇幅或長或短,純文學作品和通俗文學作品兼優並茂,並出版了大量文藝評論和詩集,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有《殘雪》《春鐘》《夢系枯野》《冬天的遺物》《那年冬天》《男性人生論》《男人的美學》《愛與人生的風景》《日本的庭院》等。
立原正秋以擅長抒情和結構故事而馳譽日本文壇,短篇佳作小巧玲瓏,字字珠璣,長篇巨製大氣磅礴,文辭瑰瑋,洋溢著浪漫主義情調和古典主義溫情,並帶有朦朧的唯美色彩。作品貫穿著傳統之美,營造著質樸、凝重的古典氛圍,同時照應現實社會的世態人情,文筆清新流暢,敘事暢快淋漓,格調淡雅高貴,氣質雋永秀逸,透露出一種濃郁的書卷氣,不愧為一位兼顧故事性與趣味性、擅長性慾描寫且獨領風騷、他人只能望其項背的小說高手。
立原的作品在題材開掘、氛圍營造和人物刻畫等方面均顯示出卓爾不群的藝術天賦,對性的描寫直接而大膽,但絕不露骨,是艷而不俗,華而不虛,點到為止,給讀者留下想像的空間。在場景設定上,信手拈來,揮灑自如,毫無矯揉造作之感。作品往往用極其簡練的語言作為過渡,自然真切地將讀者帶到“回憶一現實”或“現實一回憶”的彼岸,將相互關聯的場面巧妙地予以嫁接,運用順敘、插敘、倒敘、追敘的描寫手法,承轉自如地使不同的時空現象合理並存,顯示出作者對敘事結構和描寫技巧的從容駕馭及說文解字的超凡脫俗之能。
當代文壇宿將井上靖高度評價立原的短篇小說《美麗的村莊》,他說這等重要作品的精髓是諸多小說家達到最高創作水平時方能意識到的,而作者在創作初期就已經完成了。著名文藝評論家武田勝彥認為立原的短篇小說有兩大特點:一是對性的極限的剖析,二是對情節的構築。他把立原與文豪三島由紀夫的創作手法進行比較,認為兩者各有千秋:立原的作品像音樂,是時間藝術;而三島的作品像繪畫,是空間藝術。
著名文藝評論家長谷川泉把立原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作比較,認為二者多用回憶的手法將時間裁斷,再自由地嫁接,將回憶部分鑲嵌在恰當的地方。川端常用這種手法,而立原在《冬旅》中也巧妙地予以運用,並發揮得淋漓盡致。芥川獎獲獎作家田久保英夫將立原的作品與川端康成和谷崎潤一郎的作品進行比較,指出川端和谷崎的作品是通過美的濃密化來保持其藝術價值,而立原的作品則是美與倫理相聯繫,使兩者成為互為表里的關係。
著名作家白川正芳說立原是日本傳統美的發掘者,對美進行了合乎倫理的探索,他的作品風格多含有抒情成分,清新酣暢,自成一家,這一風格與川端康成和大岡昇平頗有相似之處。文藝評價家百目鬼恭三郎認為破滅之美乃日本傳統的文學主題,而立原是最正統的繼承者。著名文學家丹羽文雄在《讀賣新聞》稱讚立原是一位卓越的小說家,尤其是他的“報刊連載小說”,風格獨特,不同凡響,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文藝評論家江藤淳在《每日新聞》刊文說,立原初期的代表作《劍崎》是一部真摯感人的純文學作品,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評論家小松伸六指出,立原追求的是日本的傳統美,擅長塑造主人公的破滅和混血題材,抒情中充溢著恢宏的氣勢,故而能吸引眾多讀者。評論家尾崎秀樹則認為,立原的作品始終貫穿著對美的憧憬,重視傳統與美的協調與融合。
立原代表作《薪能》是深受文學史家好評的名篇佳作,作品描寫了一個沒落世家的堂姐和堂弟的情感歷程及各自的悲慘遭遇。堂姐婚姻失敗,喪失了生活信心,唯有對堂弟的愛矢志不渝,並希冀得到堂弟的回饋,然而,近親意識與互愛情愫相互撞擊,他們從薪能的火苗中窺見了沒落世家的末路,聯繫到各自的悲慘命運和淒涼身世,毅然作出了無悔的抉擇。著名文學史家松原新一認為《薪能》和《劍崎》都是在日本當代文學史上留下美名的佳作。
《劍崎》是一部飽蘸血淚、渾然天成地描寫混血兒悲慘命運的傑作。作品以太郎和次郎兩兄弟在日本戰敗之際的不同人生選擇為故事線索,圍繞著太郎與其表弟憲吉的矛盾衝突,描寫日本戰敗期間太郎、次郎及其表妹志津子生存掙扎的多層次生活場景,描述各自的人生追求、生存抉擇及磨難遭遇。作品以高超的敘事手法再現驚心動魄的血腥場面,獲得日本文壇大家的高度評價。根據本作品改編的現代戲劇在東京、大阪和京都等地演出,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文藝評論家植谷雄高和文壇泰斗川端康成分別發表評論,盛讚本作品的文學價值和社會意義。
榮獲直木獎的《白罌粟》也是立原的代表作,其塑造了兩個栩栩如生、極富個性的人物形象:一個是有數學頭腦且陰險狡詐的串田,一個是頭腦簡單、充滿自卑的高中數學老師寺石。串田利用寺石性格懦弱、愛賺便宜的弱點,拉著寺石鑽法律空子,與高利貸債主打官司,致寺石墜入火坑。串田毫無仁義地霸占恩師之妻,把恩師逼得發瘋。作品深刻地揭露了見利忘義、爾虞我詐的社會現實,尖銳地反映出幾位主人公的在金錢與愛情方面的矛盾衝突。
《情炎》是一部描寫性愛題材的上乘之作,重點刻畫了織子與媽媽的情人熾烈的性愛歷程。爸爸死後,媽媽與爸爸的朋友苟合,又與石工纏綿,還與另一工人私通。在織子眼中,媽媽可憎又可憐,但織子婚後與丈夫同床異夢,貌合神離,受到丈夫冷落。織子難耐性饑渴的煎熬,卻步媽媽的後塵,不顧一切地投進媽媽情人的懷抱。作品塑造了一個性格倔強、為得到性愛而甘於犧牲一切的女子形象,凸現了性愛的詭譎與多變,揭示了性愛往往導致人物命運多舛的殘酷現實。
《漆之花》也是一部描寫性愛題材的力作,堪稱奇葩,作品圍繞著雕刻家兄弟二人對藝術的不同追求和對性愛的各自立場展開描述:哥哥喪失性功能後,全身心投入雕刻事業,而弟弟卻與處於窘迫的嫂子苟合,以致不能自拔。一場突然的變故又摧毀了他們的性愛進程。作品探索了性愛所帶來的變故與震盪,鮮明地揭示了性給兄弟二人所帶來的歡愉與苦惱,嚴肅地剖析了性給家庭和親情帶來的創痛與危害。
《冬旅》是立原正秋的第一部“報刊連載小說”,也是一部描寫青少年人生蹉跌的青春小說,作品重點描寫一對異父異母兄弟的成長曆程,對各自的生活軌跡、人生追求以及彼此的感情糾葛,從人生觀、事業觀、價值觀、愛情觀等方面進行描述,尖銳地反映了信息化時代下的思想矛盾衝突,凸顯了失足少年及其家長們的精神狀態與苦衷。本作品深得讀者尤其是青年讀者的厚愛與青睞,名列當年暢銷書榜首,並被日本文部科學省(相當於“教育部”)指定為高中生必讀的25部文學名著之一。
《春鐘》是一部描寫男女情愛的長篇小說,有兩條主線:一條是美術館長與女館員的愛情故事,另一條是館長夫人與幾個男人的婚外性事。奈良和東京成為本作品的展示舞台。本作品高度關注人倫親情、兩性關係、婚姻質量和家庭責任,拋出一系列尖銳問題促讀者思考。對於館長與女館員的愛情給予適度的同情與美化,對於館長夫人的婚外性事則予以鞭撻,並以犀利的筆鋒、決絕的心態,剖析其心靈的病灶。
《能劇世家》是作者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創作的“報刊連載小說”,作品以主人公的人生際遇為主線,講述了一個能劇世家由興盛走向沒落的悲劇故事。作品以主人公放縱性慾所造成的家庭傷害為切入點,剖析能劇演員的思想、信仰危機以及由此引發的生活窘態,插敘能劇世家的女主人及兩個胞妹的人生際遇和歸宿,以不同視角展示了能劇世家的興衰。是一部充溢著“淡淡的悲哀”和“淒婉的柔情”的嚴肅文學作品。
《殘雪》是採用浪漫主義手法描寫男女情愛的長篇小說,也是“報刊連載小說”,作品圍繞著朝永里子和坂西浩平的情愛以及工藤保之和幾個女人的感情糾葛而展開。作品線索縱橫交錯,情節跌宕起伏,展現出日本社會光怪陸離的生活畫面。作者通過主線的互動描寫,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幾個嚴肅的問題:人應該靠什麼活下去?愛是什麼?應該追求什麼樣的愛?戀愛是給予還是索取,是成就自我,還是成就他人?
立原正秋在榮獲第二屆近代文學獎前,主要以《近代文學》《近代》《文學者》《群像》為發表園地,問鼎芥川獎和直木獎期間,則主要以《文學界》《新潮》《文藝春秋》《藝術生活》等專門雜誌為主陣地。蜚聲文壇之後,稿約翩翩而至,又相繼在《新潮周刊》《新潮小說》《現代小說》《新婦女》《婦女生活》《產經周刊》《女子讀物》《藝術季刊》《現代》《婦女俱樂部》《寶石小說》《中央公論》《文體》等刊物上推出佳作。上述雜誌閱讀人口眾多,影響範圍甚廣,轟動效應非常。《讀賣新聞》《日本經濟新聞》《東京新聞》等著名報社均刊載過立原的“報刊連載小說”。立原正秋同步創作純文學作品和通俗文學作品,勢凌風雨,氣傲煙霞,成為“家喻戶曉,街談巷議”的當紅作家。
日本四大頂級出版社講談社、集英社、新潮社、文藝春秋和著名出版社角川書店競相出版立原正秋的長篇小說和中、短篇集,新潮社曾於1974年出版了12卷本的《立原正秋選集》。角川書店在立原去世後的1982年8月至1984年8月出版了由著名作家井上靖、吉田精一、山本健一和藤枝靜男共同主編的24卷本《立原正秋全集》。1997年4月,在立原去世16年之際,又隆重推出了25卷本《新裝版立原正秋全集》。全集的出版與增訂再次驗證了立原文學所獨具的藝術魅力、鮮活的生命力和經久不衰的人氣,反映出日本文壇和廣大讀者對立原的認同與厚愛。
立原正秋的許多作品被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在日本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和高度關注。代表作《情炎》(1967)、《冬旅》(1970)、《十字花》(1972)、《劍與花》(1972)、《春鐘》(1985)分別由松竹電影公司、東寶電影公司和日活電影公司拍成電影,在全國公映。東京廣播網路電視台(TokyoBroadcastingSystem)先後將《流銻馬》(1966)、《十字花》(1968)、《愛情贈答詩》(1970)、《戀人們》(1980)、《在流水中》(1981)等優秀作品搬上電視螢屏。日本國家電視台(日本放送協會NHK)、富士電視台和日本電視台則分別把廣受好評的《銀婚慶典》(1967)、《那年冬天》(1986)和《相愛的人們》(1961)拍成了電視劇。
有的作品獲多家電視台青睞,其中代表作《薪能》先後被日本朝日電視台(AsahiBroadcastingCorporation)的前身日本教育電視台(NipponEducationalTelevision)(1965)、富士電視台(1970)、日本電視台(1977)以同名小說改編為電視劇。代表作《絲綢之鄉》《花的生命》則被東京廣播網路電視台(1971)(1973)(1989)和國家電視台(1976)(1970)作為電視劇本選中,富士電視台也於1973年將《花的生命》搬上螢屏。《殘雪》則分別由東京電視台(TVTOKYOCorpation)(1975)和東京廣播網路電視台(1990)製成電視劇,在各自的影視頻道輪番播出。代表作《能劇世家》於1972年首先由日本教育電視台拍成電視劇,然後於1978年和1990年又由東京廣播網路電視台先後兩次搬上電視螢屏。這些作品被改編為影視劇目後,進一步拓展了立原作為流行小說作家所應享有的美譽,擴大了社會影響,鞏固了立原文學在日本文壇的崇高地位和藝術價值,也再次印證了優秀文學作品所具有的長久不衰的生命力和影響廣遠、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
時衛國於潛心齋
2013年11月11日
立原正秋於1951年發表出世作《晚夏》,自此涉獵小說創作;1959年發表中篇小說《他人的自由》,引起文壇轟動,受到著名文藝評論家山本健吉和平野謙的推崇;1960年以短篇小說集《八月的下午和四個短篇》摘取第二屆近代文學獎;1964年至1965年,其中篇力作《薪能》《劍崎》《漆之花》分獲芥川獎和直木獎提名;1966年,其中篇小說《白罌粟》榮獲第55屆直木獎。
立原正秋的成長經歷與日本戰後的經濟騰飛同步,同樣呈現出扶搖直上、銳不可當的態勢,在短時間內名篇迭出,好評如潮,迅速躋身暢銷書作家行列。立原的文學創作大致可分三段:從25歲發表出世作到40歲獲得“直木獎”為初期,其中前半期以短篇小說為主,後半期則以中篇小說居多,有的代表作完成於這一時期;40歲至45歲為中期,其長、中、短篇小說互動問世,俱文采郁郁,琳琅滿目,其力作長篇《劍與花》《海濱公路》《花的生命》《冬旅》《血與沙》《在流水中》《絲綢之鄉》等均完成於這一時期;45歲後至作者去世前10年為後期,其間著述篇幅或長或短,純文學作品和通俗文學作品兼優並茂,並出版了大量文藝評論和詩集,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有《殘雪》《春鐘》《夢系枯野》《冬天的遺物》《那年冬天》《男性人生論》《男人的美學》《愛與人生的風景》《日本的庭院》等。
立原正秋以擅長抒情和結構故事而馳譽日本文壇,短篇佳作小巧玲瓏,字字珠璣,長篇巨製大氣磅礴,文辭瑰瑋,洋溢著浪漫主義情調和古典主義溫情,並帶有朦朧的唯美色彩。作品貫穿著傳統之美,營造著質樸、凝重的古典氛圍,同時照應現實社會的世態人情,文筆清新流暢,敘事暢快淋漓,格調淡雅高貴,氣質雋永秀逸,透露出一種濃郁的書卷氣,不愧為一位兼顧故事性與趣味性、擅長性慾描寫且獨領風騷、他人只能望其項背的小說高手。
立原的作品在題材開掘、氛圍營造和人物刻畫等方面均顯示出卓爾不群的藝術天賦,對性的描寫直接而大膽,但絕不露骨,是艷而不俗,華而不虛,點到為止,給讀者留下想像的空間。在場景設定上,信手拈來,揮灑自如,毫無矯揉造作之感。作品往往用極其簡練的語言作為過渡,自然真切地將讀者帶到“回憶一現實”或“現實一回憶”的彼岸,將相互關聯的場面巧妙地予以嫁接,運用順敘、插敘、倒敘、追敘的描寫手法,承轉自如地使不同的時空現象合理並存,顯示出作者對敘事結構和描寫技巧的從容駕馭及說文解字的超凡脫俗之能。
當代文壇宿將井上靖高度評價立原的短篇小說《美麗的村莊》,他說這等重要作品的精髓是諸多小說家達到最高創作水平時方能意識到的,而作者在創作初期就已經完成了。著名文藝評論家武田勝彥認為立原的短篇小說有兩大特點:一是對性的極限的剖析,二是對情節的構築。他把立原與文豪三島由紀夫的創作手法進行比較,認為兩者各有千秋:立原的作品像音樂,是時間藝術;而三島的作品像繪畫,是空間藝術。
著名文藝評論家長谷川泉把立原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作比較,認為二者多用回憶的手法將時間裁斷,再自由地嫁接,將回憶部分鑲嵌在恰當的地方。川端常用這種手法,而立原在《冬旅》中也巧妙地予以運用,並發揮得淋漓盡致。芥川獎獲獎作家田久保英夫將立原的作品與川端康成和谷崎潤一郎的作品進行比較,指出川端和谷崎的作品是通過美的濃密化來保持其藝術價值,而立原的作品則是美與倫理相聯繫,使兩者成為互為表里的關係。
著名作家白川正芳說立原是日本傳統美的發掘者,對美進行了合乎倫理的探索,他的作品風格多含有抒情成分,清新酣暢,自成一家,這一風格與川端康成和大岡昇平頗有相似之處。文藝評價家百目鬼恭三郎認為破滅之美乃日本傳統的文學主題,而立原是最正統的繼承者。著名文學家丹羽文雄在《讀賣新聞》稱讚立原是一位卓越的小說家,尤其是他的“報刊連載小說”,風格獨特,不同凡響,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文藝評論家江藤淳在《每日新聞》刊文說,立原初期的代表作《劍崎》是一部真摯感人的純文學作品,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評論家小松伸六指出,立原追求的是日本的傳統美,擅長塑造主人公的破滅和混血題材,抒情中充溢著恢宏的氣勢,故而能吸引眾多讀者。評論家尾崎秀樹則認為,立原的作品始終貫穿著對美的憧憬,重視傳統與美的協調與融合。
立原代表作《薪能》是深受文學史家好評的名篇佳作,作品描寫了一個沒落世家的堂姐和堂弟的情感歷程及各自的悲慘遭遇。堂姐婚姻失敗,喪失了生活信心,唯有對堂弟的愛矢志不渝,並希冀得到堂弟的回饋,然而,近親意識與互愛情愫相互撞擊,他們從薪能的火苗中窺見了沒落世家的末路,聯繫到各自的悲慘命運和淒涼身世,毅然作出了無悔的抉擇。著名文學史家松原新一認為《薪能》和《劍崎》都是在日本當代文學史上留下美名的佳作。
《劍崎》是一部飽蘸血淚、渾然天成地描寫混血兒悲慘命運的傑作。作品以太郎和次郎兩兄弟在日本戰敗之際的不同人生選擇為故事線索,圍繞著太郎與其表弟憲吉的矛盾衝突,描寫日本戰敗期間太郎、次郎及其表妹志津子生存掙扎的多層次生活場景,描述各自的人生追求、生存抉擇及磨難遭遇。作品以高超的敘事手法再現驚心動魄的血腥場面,獲得日本文壇大家的高度評價。根據本作品改編的現代戲劇在東京、大阪和京都等地演出,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文藝評論家植谷雄高和文壇泰斗川端康成分別發表評論,盛讚本作品的文學價值和社會意義。
榮獲直木獎的《白罌粟》也是立原的代表作,其塑造了兩個栩栩如生、極富個性的人物形象:一個是有數學頭腦且陰險狡詐的串田,一個是頭腦簡單、充滿自卑的高中數學老師寺石。串田利用寺石性格懦弱、愛賺便宜的弱點,拉著寺石鑽法律空子,與高利貸債主打官司,致寺石墜入火坑。串田毫無仁義地霸占恩師之妻,把恩師逼得發瘋。作品深刻地揭露了見利忘義、爾虞我詐的社會現實,尖銳地反映出幾位主人公的在金錢與愛情方面的矛盾衝突。
《情炎》是一部描寫性愛題材的上乘之作,重點刻畫了織子與媽媽的情人熾烈的性愛歷程。爸爸死後,媽媽與爸爸的朋友苟合,又與石工纏綿,還與另一工人私通。在織子眼中,媽媽可憎又可憐,但織子婚後與丈夫同床異夢,貌合神離,受到丈夫冷落。織子難耐性饑渴的煎熬,卻步媽媽的後塵,不顧一切地投進媽媽情人的懷抱。作品塑造了一個性格倔強、為得到性愛而甘於犧牲一切的女子形象,凸現了性愛的詭譎與多變,揭示了性愛往往導致人物命運多舛的殘酷現實。
《漆之花》也是一部描寫性愛題材的力作,堪稱奇葩,作品圍繞著雕刻家兄弟二人對藝術的不同追求和對性愛的各自立場展開描述:哥哥喪失性功能後,全身心投入雕刻事業,而弟弟卻與處於窘迫的嫂子苟合,以致不能自拔。一場突然的變故又摧毀了他們的性愛進程。作品探索了性愛所帶來的變故與震盪,鮮明地揭示了性給兄弟二人所帶來的歡愉與苦惱,嚴肅地剖析了性給家庭和親情帶來的創痛與危害。
《冬旅》是立原正秋的第一部“報刊連載小說”,也是一部描寫青少年人生蹉跌的青春小說,作品重點描寫一對異父異母兄弟的成長曆程,對各自的生活軌跡、人生追求以及彼此的感情糾葛,從人生觀、事業觀、價值觀、愛情觀等方面進行描述,尖銳地反映了信息化時代下的思想矛盾衝突,凸顯了失足少年及其家長們的精神狀態與苦衷。本作品深得讀者尤其是青年讀者的厚愛與青睞,名列當年暢銷書榜首,並被日本文部科學省(相當於“教育部”)指定為高中生必讀的25部文學名著之一。
《春鐘》是一部描寫男女情愛的長篇小說,有兩條主線:一條是美術館長與女館員的愛情故事,另一條是館長夫人與幾個男人的婚外性事。奈良和東京成為本作品的展示舞台。本作品高度關注人倫親情、兩性關係、婚姻質量和家庭責任,拋出一系列尖銳問題促讀者思考。對於館長與女館員的愛情給予適度的同情與美化,對於館長夫人的婚外性事則予以鞭撻,並以犀利的筆鋒、決絕的心態,剖析其心靈的病灶。
《能劇世家》是作者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創作的“報刊連載小說”,作品以主人公的人生際遇為主線,講述了一個能劇世家由興盛走向沒落的悲劇故事。作品以主人公放縱性慾所造成的家庭傷害為切入點,剖析能劇演員的思想、信仰危機以及由此引發的生活窘態,插敘能劇世家的女主人及兩個胞妹的人生際遇和歸宿,以不同視角展示了能劇世家的興衰。是一部充溢著“淡淡的悲哀”和“淒婉的柔情”的嚴肅文學作品。
《殘雪》是採用浪漫主義手法描寫男女情愛的長篇小說,也是“報刊連載小說”,作品圍繞著朝永里子和坂西浩平的情愛以及工藤保之和幾個女人的感情糾葛而展開。作品線索縱橫交錯,情節跌宕起伏,展現出日本社會光怪陸離的生活畫面。作者通過主線的互動描寫,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幾個嚴肅的問題:人應該靠什麼活下去?愛是什麼?應該追求什麼樣的愛?戀愛是給予還是索取,是成就自我,還是成就他人?
立原正秋在榮獲第二屆近代文學獎前,主要以《近代文學》《近代》《文學者》《群像》為發表園地,問鼎芥川獎和直木獎期間,則主要以《文學界》《新潮》《文藝春秋》《藝術生活》等專門雜誌為主陣地。蜚聲文壇之後,稿約翩翩而至,又相繼在《新潮周刊》《新潮小說》《現代小說》《新婦女》《婦女生活》《產經周刊》《女子讀物》《藝術季刊》《現代》《婦女俱樂部》《寶石小說》《中央公論》《文體》等刊物上推出佳作。上述雜誌閱讀人口眾多,影響範圍甚廣,轟動效應非常。《讀賣新聞》《日本經濟新聞》《東京新聞》等著名報社均刊載過立原的“報刊連載小說”。立原正秋同步創作純文學作品和通俗文學作品,勢凌風雨,氣傲煙霞,成為“家喻戶曉,街談巷議”的當紅作家。
日本四大頂級出版社講談社、集英社、新潮社、文藝春秋和著名出版社角川書店競相出版立原正秋的長篇小說和中、短篇集,新潮社曾於1974年出版了12卷本的《立原正秋選集》。角川書店在立原去世後的1982年8月至1984年8月出版了由著名作家井上靖、吉田精一、山本健一和藤枝靜男共同主編的24卷本《立原正秋全集》。1997年4月,在立原去世16年之際,又隆重推出了25卷本《新裝版立原正秋全集》。全集的出版與增訂再次驗證了立原文學所獨具的藝術魅力、鮮活的生命力和經久不衰的人氣,反映出日本文壇和廣大讀者對立原的認同與厚愛。
立原正秋的許多作品被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在日本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和高度關注。代表作《情炎》(1967)、《冬旅》(1970)、《十字花》(1972)、《劍與花》(1972)、《春鐘》(1985)分別由松竹電影公司、東寶電影公司和日活電影公司拍成電影,在全國公映。東京廣播網路電視台(TokyoBroadcastingSystem)先後將《流銻馬》(1966)、《十字花》(1968)、《愛情贈答詩》(1970)、《戀人們》(1980)、《在流水中》(1981)等優秀作品搬上電視螢屏。日本國家電視台(日本放送協會NHK)、富士電視台和日本電視台則分別把廣受好評的《銀婚慶典》(1967)、《那年冬天》(1986)和《相愛的人們》(1961)拍成了電視劇。
有的作品獲多家電視台青睞,其中代表作《薪能》先後被日本朝日電視台(AsahiBroadcastingCorporation)的前身日本教育電視台(NipponEducationalTelevision)(1965)、富士電視台(1970)、日本電視台(1977)以同名小說改編為電視劇。代表作《絲綢之鄉》《花的生命》則被東京廣播網路電視台(1971)(1973)(1989)和國家電視台(1976)(1970)作為電視劇本選中,富士電視台也於1973年將《花的生命》搬上螢屏。《殘雪》則分別由東京電視台(TVTOKYOCorpation)(1975)和東京廣播網路電視台(1990)製成電視劇,在各自的影視頻道輪番播出。代表作《能劇世家》於1972年首先由日本教育電視台拍成電視劇,然後於1978年和1990年又由東京廣播網路電視台先後兩次搬上電視螢屏。這些作品被改編為影視劇目後,進一步拓展了立原作為流行小說作家所應享有的美譽,擴大了社會影響,鞏固了立原文學在日本文壇的崇高地位和藝術價值,也再次印證了優秀文學作品所具有的長久不衰的生命力和影響廣遠、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
時衛國於潛心齋
2013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