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竇乂
扶風竇乂1,年十三,諸姑累朝國戚,其伯檢校工部尚書,交,閒廄使2、宮苑使,於嘉會坊3有廟院。乂親與張敬立任安州長史,得替4歸城。安州土出絲履,敬立齎十數輛散甥侄,競取之。唯乂獨不取。俄而所余之一輛,又稍大,諸甥侄之剩者。乂再拜而受之。敬立問其故,乂不對,殊不知殖貨有端木5之遠志。遂於市鬻之,得錢半千,密貯之。潛於鍛爐作二枝小鍤6,利其刃。
五月初,長安盛飛榆莢,乂掃聚得斛余。遂往詣伯所,借廟院習業。伯父從之。乂夜則潛寄褒義寺法安上人院止,晝則往廟中。以二鍤開隙地7,廣五寸,深五寸,密布四千餘條,皆長二十餘步,汲水漬之,布榆莢於其中。尋遇夏雨,盡皆滋長。比及秋,森然已及尺余,千萬餘株矣。及明年,榆栽已長三尺余,乂遂持斧代其並者,相去各三寸。又選者條枝稠直者,悉留之。所間下者8,二尺作圍束之,得百餘束。遇秋陰霖,每束鬻值十餘錢。又明年,汲水於舊榆溝中。至秋,榆已有大者如雞卵。更選其稠直者,以斧去之,又得二百餘束,此時鬻利數倍9矣。後五年,遂取大者作屋椽,僅千餘莖,鬻之,得三四萬餘錢。其端大之材,在廟院者;不啻千餘,皆堪作車乘之用。此時生涯10,已有百餘。自此市帛、布裘百結,日歉食而已。
遂買蜀青麻布,百錢個疋11,四尺而裁之,僱人作小袋子。又買內鄉新麻鞋數百輛,不離廟中。長安諸坊小兒及金吾家小兒等,日給餅三枚,錢十五文,付與袋子一口。至冬,拾槐子實其內,納焉。月余,槐子已積兩車矣。又令小兒拾破麻鞋,每三輛,以新麻鞋一輛換之。遠近知之,送破麻鞋者雲集。數日,獲千餘輛。然後鬻榆材中車輪者,此時又得百餘千。雇日傭人12,於崇賢西門水澗,從水洗其破麻鞋,曝乾,貯廟院中。又坊門外買諸堆棄碎瓦子,令功人13於流水澗洗其泥滓,車載積於廟中。然後置石嘴難五具,銼碓三具,西市買油靛數石,雇庖人執爨14。廣召日傭人,令銼其破麻鞋,粉其碎瓦,以疏布篩之,合槐子油靛,令役人日夜加功爛搗,候相乳入,悉看堪為挺15,從臼中熟出,命工人井手團握。例長三尺已下,圓徑三寸,垛之得萬餘條,號為“法燭”。建中初,六月,京城大雨,尺燼重桂,巷無車輪。義乃取此法燭鬻之,每條百文,將燃炊爨,與薪功倍。又獲無窮之利。
先是西市秤行之南,有十餘畝坳下潛污之地,目曰小海池,為旗亭16之內,眾穢聽聚。又遂求買之。其主不測,又酬錢三萬。既獲之,於其中立標,懸幡子。繞池設六七鋪,製造煎餅及糰子。召小兒擲瓦礫,擊其幡標,中者以煎餅糰子啖。不逾月,兩街小兒竟往,計萬萬,所擲瓦已滿池矣。遂經度17,造店二十間,當其要害,日收利數千,甚獲其要。店今存焉,號為竇家店。
又嘗有胡人米亮,因饑寒,乂見輒與錢帛,凡七年,不之問。異日,乂見亮,哀其饑寒,又與錢五千文。亮因感激而謂人曰:“亮終有所報大郎。”乂方閒居,無何亮且至,謂乂曰:“崇賢里有小宅出賣,直二百千文,大郎速買之。又西市櫃坊,鏁錢盈餘,即依直出錢市之。”書契日18,亮與乂曰:“亮攻19於覽玉,嘗見宅內有異石,人罕知之,是搗衣砧,真于闐玉,大郎且立致富矣。”乂未之信。亮曰:“延壽坊召玉工觀之。”玉工大驚曰:“此奇貨也!攻之當得腰帶銙二十副,每副百錢,三千貫文。”遂令琢成,果得數百於價。又得合子20執帶頭尾諸色雜類,鬻之,又計獲錢數十萬貫。其宅井元契21,乂遂與米亮,使居之以酬焉。
又李晟太尉宅前,有一小宅,相傳凶甚,直二百十千,乂買之。築園打牆,拆其瓦木,各垛一處,就耕之。太尉宅中,傍其地有小樓,常下瞰焉。晟欲並之為擊球之所。他日乃使人問乂,欲買之。乂確然不納,云:“某自有所要。”候晨休沐22日,遂具宅契書,請見晟。語晟曰:“某本置此宅,欲與親戚居之,恐俯逼太尉甲第,貧賤之人,固難安矣。某所見此地寬閒,其中可以為戲馬。今獻元契,伏惟俯賜照納。”晟大悅,私謂乂:“不要某微力乎。”乂曰:“無敢望,猶恐後有緩急,再來投告令公。”晟益知重23。乂遂搬移瓦木,平治其地如砥,獻晟。晟戲馬,荷乂之所惠。乂乃乾兩市選大商產巨萬者,得五六人,遂問之:“君豈不有子弟嬰諸道及在京職事否?”賈客金語乂曰:“大郎忽與某等,致得子弟庇身之地,某等共率草粟之直二萬貫文。”乂因懷諸賈客子弟名謁晟,皆認為親故。最忻然覽之,各置諸道膏腴之地重職。乂又獲錢數萬。
崇賢里有中郎將曹遂興,堂下生一大樹。遂興每患其經年枝葉,有礙庭宇,伐之又恐損堂室。乂因訪遂興,指其樹曰:“中郎何下去之?”遂興答曰:“誠有礙耳,因慮根深本固,恐損所居室字。”乂遂請買之:“仍與中郎除之,不令有損,當令樹自失。”中郎大喜。乃出錢五千文,以納中郎。與斧釿24匠人議伐其樹,自梢及根,令各長二尺余斷之,厚與其直25。因選就眾材,及陸博局數百,鬻於本行,又計利百餘倍。其精幹率是類也。
後乂年老無子,分其見在財等,與諸熟識親友。至其餘千產業,街西諸大市各千餘貫,與常住法安上人經管26,不揀日時,供擬其錢,亦不計利。乂卒時,年八旬余,京城和會裡有邸,弟侄宗親居焉。諸孫尚在。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扶風:郡名,今屬陝西省。
- 閒廄使:唐代專門管宮廷與輦牛馬的官。
- 嘉會坊:唐代長安坊名。
- 得替:指有人接替。
- 端木:端木賜,字子貢,孔子弟子,善於經商。
- 鍤(chā):鍬。
- 隙地:空地。
- 間下者:指用斧頭砍伐下的多餘的榆樹幼苗。
- 鬻(yù)利數倍:指賣稠直的榆樹枝條獲利較上次增加數倍。
- 生涯:財產。
- 個疋(pǐ):一匹。疋,同“匹”。
- 日傭人:按日計酬的短工。
- 功人:猶工人。
- 執爨(cuàn):燒火。
- 挺:形容條狀物。
- 旗亭:古代觀察、指揮集市的處所,上立有旗。
- 經度:經營規劃。
- 書契日:書寫賣契之日。
- 攻:通“工”,善於。
- 合子:即盒子。
- 元契:原契,房主原有的房契。
- 休沐:官吏休息洗沫,猶休假。
- 知重:賞識,看重。
- 釿(jīn):斧頭。
- 厚與其直:多付給工匠伐樹的工錢。
- 經管:經營管理。
白話譯文
扶風有個叫竇乂的小男孩,才十三歲。他的諸位姑姑,都是歷朝的國戚。他的伯父任檢校工部尚書,卸職後,轉任閒廄使、宮苑使,在嘉會坊有官祭的宗祠。竇乂的親戚張敬立任安州長史,在被接替返回京城時,帶回來十幾車安州的特產絲鞋,分送給外甥、侄兒們。親戚們都爭搶著去拿,唯獨竇乂不去搶拿。過了一會兒,還剩下一車絲鞋,都是大號的,諸位外甥、侄兒們挑剩下的。竇乂再次拜謝收下了這一車鞋。張敬立問他為什麼要人家挑揀剩下的?竇乂笑笑沒有解釋。其實是他竟不知道竇乂在經商方面有春秋時期子貢的遠大目光。竇乂將這一車絲鞋拉到集書上去賣,換回來五百錢,偷偷貯藏起來。到鐵匠鋪里打制了兩把小鏟刀,將鏟刃磨得很鋒利。
五月初,正是京城長安榆樹錢黃熟的季節,滿城飛落著。竇乂掃聚到榆錢十餘斗, 然後到伯父家說:“想借住在嘉會坊宗祠內學習功課。”伯父答應了他。竇乂每天晚上都偷偷寄宿在附近的褒義寺法安上人院中,白天則回到宗祠來,用兩把小鏟子開墾院裡的空地, 挖成寬五寸、深五寸的淺溝共有四千多條,每條長二十多步。打水澆灌,將榆錢播種在溝內。過了幾天,下了一場透雨,每條溝里都長出了榆樹苗。等到秋天,小樹苗已長到一尺多高,很是茁壯,大約共有榆樹苗一千萬多株啊!到了第二年,榆樹苗已長到三尺多高。竇乂手持利斧間伐樹苗,株距三寸,挑選枝條茁壯直挺的留下來。間伐下來的小榆樹,竇乂將它們捆成二尺粗的柴捆,共有一百多捆。這年秋天天氣陰冷,連降大雨。竇乂將這一百多捆榆柴運到集上去賣。每捆賣錢十多枚。第三年,竇乂依舊為榆苗提水澆灌。到秋後,榆樹苗有的已長成雞蛋那么粗啦。竇乂又挑選枝幹茂盛的留下來,用斧砍間伐,又得榆柴二百多捆。 這時賣了後,已獲利好幾倍啦。又過了五年,當年植種的小榆樹苗已經長大成材。竇乂挑選粗大的,伐下來製成蓋房屋用的椽材一千多根,賣得三四萬錢。又挑選出枝桿大的製成打造 車乘的木料,不只一千多根。到這時,竇乂的生活用度已經富富有餘,錢帛、布匹、裘皮衣服,什麼都有,只是每天食用的食物需要現買而已。
竇乂購買蜀郡產的青麻布,一百錢買一匹,裁成四尺寬,僱人縫成小布袋。又購買內鄉產的新麻鞋幾百雙。竇乂每天都不離開宗祠,召來長安各條街坊里巷市民家的小孩,有些朝廷金吾衛士家的孩子也來到這裡。每天發給這些小孩三張餅,十五文錢。再發給他們每人一隻小布袋。到了冬天,讓他們揀拾槐樹籽,收上來。一個月多一點的時間,就收集槐樹籽兩車。又讓小孩們揀拾破舊的麻鞋。每三雙破舊麻鞋換一雙新麻鞋。遠遠近近都知道這件事情,用舊麻鞋換取新麻鞋的人不計其數。幾天后,就收換得舊麻鞋一千多雙。然後,又賣作車輪的榆材,得錢十多萬。按天雇用僕役,在宗賢兩門的溪澗中,用水洗滌破麻鞋,曬乾,貯存在宗祠院中。又在坊門外買下幾堆遺棄的碎瓦片,讓工人在流水澗將泥滓洗去,用車運到宗祠院內。然後置買了石嘴碓五具,銼碓三具。西市買油腳幾石,雇用廚役煮熬。再多召了一些按日計酬的僕役,讓他們用銼碓鋤切破麻鞋,用石嘴碓搗碎瓦片。再用疏布篩子篩過,和上槐子、油腳,讓民工們日夜不停地搗爛。待到搗成乳狀,細看可以作成棍棒時,將它們從臼中趁熱取出來,讓工人們雙手用力轉握。做成長三尺以下,圓徑三寸的長棒,一共有一萬多條,堆放在一起,稱為“法燭”。唐德宗建中初年,盛夏六月,京城長安連降大雨,一尺長的一根柴薪貴如平常同樣大小的桂木。就這樣,滿街巷沒有一車柴薪。竇乂於是將貯存的法燭拿出來賣,每條賣錢百文。買的人拿回家去用它燒飯,火力是一般柴薪的一倍。竇乂賣掉全部法燭,又獲利無其數。
那時,長安西市秤行的南邊有一處水窪,人們管它叫小海子,約有十多畝大小,成為了市樓以內倒放垃圾的地方。竇乂又將這塊地方買下來。這塊地皮的主人也不測量一下有多少畝,只收取了竇乂三萬文錢。買下這個小海子後,竇乂在它的中間立一木桿,桿頂懸掛一面小旗。再圍繞著地沿塔起六七座臨時小房,僱人製作煎餅、糰子等食品。召呼小孩投擲石塊、瓦片擊木桿上面的小旗。擊中的,獎給煎餅或糰子吃。兩街的小孩爭相前來投擲小旗。不到一個月,大概來投擲石頭、瓦塊就有上億人次。所擲的石頭、瓦塊已將池子填滿了。經過測量,在填平的這塊地皮上建造了門市房二十間。正是繁華市區,租出去,每天單房租就可以收取幾千錢,獲利甚多。這些店房今天還存在呢,叫竇家店。
曾經有個叫米亮的胡人,流落在街頭。竇義每次看見,都給他一些錢。 整整有七年,都是這樣。從來也不問米亮為什麼落到這樣地步。一次,在街市上竇乂又遇見了米亮。米亮向他述說饑寒之苦,竇乂又給了他五千文錢。米亮特別感激,對人說:“我米亮一定會報答竇乂的大恩大德的啊!”竇乂剛剛閒下來,暫時沒有什麼事情可做,米亮就來見他。說:“崇賢里有一套小宅院要出賣,要價二十萬錢,你趕緊將它買下來。還有西市一家代人保管舍銀財物的櫃坊,很賺錢,你也可以按價出錢將它買下來。”寫房契這天,米亮又對竇乂悄悄說:“我擅長鑑別玉石。我曾看見這家屋內有一塊特殊的石頭,很少有人留意它,是一塊搗衣石。這塊搗衣石,是一塊真的于闐玉啊!你竇乂會立即富起來的啊!”竇乂沒有相信米亮的話。米亮說:“你若是不相信,呆會兒到延慶坊召來一位玉工,讓他給鑑定一下。”玉工來後看到這塊搗衣石,大為驚訝地說:“這是一塊奇異的寶玉啊!經過加工,可以雕琢出腰帶扣板二十副。每副賣百文錢,還能賣三千貫文錢呢!”於是,竇乂雇來玉工將這塊搗衣玉石加工成腰帶扣板,賣錢幾百貫,又加工成盒子,執帶頭尾等各種東西,賣得錢幾十萬貫。之後,竇乂將這座買下的宅院,連同房契一塊兒贈送給米亮,讓他有個居住的地方,算做對米亮的酬謝。
還有,太尉李晟住宅邊有一座小宅,傳說是座凶宅,裡面經常鬧鬼,要價二十萬錢,竇乂將它買了下來。四周築上圍牆,拆去房屋,將拆下來的木料、房瓦,各垛一處,準備辟成耕地。太尉李晟家宅,有一座小樓挨著竇乂買下的這塊地,經常無人照看。李晟想將竇乂買下的這塊地,跟小樓所占的地方合併到一塊兒,建造一座擊球場。一天,太慰李晟請人代他向竇乂提出買地的事,竇乂明確回答說不賣這塊地方,說:“我留下這塊地方也有用處的。”待到李晟又承受新的皇恩時,竇乂帶著房契去見太尉李晟。說:“我買下這座宅院原打算借給一位親屬居住。但是,恐怕離太尉府第太近,可以俯瞰到您府上的一切。都是貧賤沒什麼修養的人,很難安分守己。因此,我沒有借給這家親屬住。我看到這塊地方很寬闊、閒靜,可以修建個跑馬場。今天,我特意來府上向太尉進獻房契,只希望大人您能收下我的這份心意。”太尉李晟非常高興。私下對竇乂說:“不需要我幫你辦點什麼事情嗎?”竇乂說:“我沒敢有這個奢望。但是日後有什麼急著要辦的事情,我再來找太尉您。”太慰李晟更加看重竇乂了。於是,竇乂搬走堆放的木料、房瓦,雇民工將這塊空地平整成象磨刀石一樣平坦堅實後,送給太尉李晟為跑馬場。
後來,竇乂在京城長安的東西兩個集市上,挑選家財萬貫的大商人五六個,問他們:“你們有沒有打算讓孩子及親屬的子弟在京中和外面各道中幹事的嗎?”這些富商們聽了後非常高興,說:“竇乂沒有忘了我們啊!待到您為我們的孩子辦得有人照看的好差使,我們一定送您二萬貫表示酬謝。”於是,竇乂帶著這些富商孩子的名氏簡歷去拜見太尉李晟,都說是自己親朋好友的孩子。太尉李晟高興地答應下來,都給安排在各道富裕的州郡擔任重要的職務。於是,竇乂從這些富商們那兒獲錢幾萬。
崇賢里內中郎將曹遂興在庭院中離窗戶很近的地方長著一株大樹。曹遂興即怕這株大樹的枝葉遮擋住房的光線,又怕砍伐它弄不好砸壞了堂屋。 竇乂知道這件事後,來到曹家,指著這株大樹對曹遂興說:“中郎怎么不將它砍伐了呢?” 曹遂興回答說:“是有些礙事。但是考慮到它根深本固,弄不好伐倒後砸壞堂屋。”竇乂於是要求將這株大樹買下來,仍舊將它伐倒,卻保證一點也不損壞他家的堂屋,而是讓樹自己去掉。曹遂興聽後非常高興,答應將樹賣給竇乂,只收五千文錢。竇乂買下這株大樹後,跟伐樹的匠人商議採取從梢到根砍伐的方法,將它伐成每段二尺多長的若干木段,工錢從優。 結果,既避免了砸壞堂屋,又從中挑選出好材雇匠人製成賭博用具。在自己的商行中出賣, 獲利一百多倍。竇乂的善於經商,精於盤算,一生都是做像這件一樣的事情啊!
竇乂老年時沒有子嗣,將他一生積攢的錢財分別贈送給了他的親朋好友。至於其它的產業,街面各大商店,每個店都價值一千多貫,委託給他少年時曾經借宿過的法安上人家經營,不必挑選日時,隨時供給他生活用度,所有的錢都不計算收取利息。竇乂活到八十多歲才去世了。他去世後,在京城長安和會裡留下一座宅院,送給了他弟弟的兒子居住。這一族人,現在還住在那裡。
創作背景
溫庭筠是文學商業化的重要推手,他主動販賣其作品(詩、詞、傳奇、碑文等多種文學樣式),即所謂的“以文為貨”,這給溫庭筠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使他能夠維持日常生活開支,同時也滿足了溫庭筠的心理需求。為了更好、更多地出售作品,滿足城市文化市場的需要,溫庭筠對作品內容和藝術風格主動作了相應地調整。比如,溫庭筠的傳奇作品中,多有對商人“重利”行為的高度肯定,改變了傳統觀念中的“義利觀”。《竇乂》就是溫氏照顧到市井階層的生活需要,滿足市民的文化需求而創作的一篇傳奇小說。溫庭筠作品對利與義、情與欲等問題的處理上,已經突破了傳統士大夫觀念的限制,更貼近於市民生活的需要,范文瀾先生贊其是“新趨勢的發揚者”,這種“新趨勢”當然指的是城市空前的發展、城市經濟的繁榮,而導致的城市市民文學的發達,而溫庭筠則是開風氣之先者。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小說主人公竇乂出身於一個“諸姑累朝國戚”,“其伯檢校工部尚書”的顯宦家庭,卻胸懷“殖貨有端木之遠志”,自願選擇了一條經商致富,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生活道路。他用一雙親戚給他的絲履作本錢起家,用賣絲履的五百文錢買兩把鐵鍬開始了他的最初經營,以辛勤的勞動與細心的經營成功地獲得了第一桶金。接著,又用破麻鞋、槐子、碎瓦等為原料,製作“法燭”,獲得了第二次成功。在已獲巨利的基礎上,又用三萬錢買得十餘畝廢地,開始了第三次成功的經營。從三次創業過程中可以看出,他的成功是靠敏銳的商業頭腦、市場意識,看準市場的需要,進行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誠實經營。這樣的成功經營,不但合理合法,完全稱得上是“君子愛財取之以道”,而且真實可信,具有示範性和典型意義。
小說中的竇乂,完全是一個正面的成功商人形象。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對於長期以來輕視商賈的傳統觀念的一個突破。這是這篇小說的重要意義所在。
在藝術上,這篇小說與一般唐人小說之著意好奇不同,完全採用寫實手法來敘寫主人公一樁又一樁看似平淡無奇甚至瑣屑細碎的商業經營活動,其中沒有任何怪異巧遇之類的情節,但由於來自實際生活,不僅饒有生活氣息,讓人感到真實可信,而且頗有情趣。說它是一篇寫實主義的商人小說,可謂當之無愧。
名家點評
唐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劉學鍇:《竇乂》是唐人小說中為成功商人立傳的優秀作品,也是古代小說史上為數不多的描繪商人形象相當成功的作品。
作者簡介
溫庭筠(約812~866),晚唐文學家。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唐宰相溫彥博之裔孫。兩《唐書》有傳。《北夢瑣言》說溫庭筠“才思艷麗,工於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所以時人稱為“溫八叉”。據考,溫庭筠幼時已隨家客游江淮,後定居於鄠縣(今陝西戶縣)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嘗自稱為杜陵遊客。早年才思敏捷,以詞賦知名,然屢試不第,客游淮間。宣宗朝試宏辭,代人作賦,以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客於江陵。懿宗時曾任方城尉,官終國子助教。詩詞兼工。詩工於體物,設色麗,有聲調色彩之美。弔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氣韻清新,猶存風骨。多寫女子閨情,風格濃艷精巧,清新明快。少數作品對時政有所反映。與李商隱齊名,並稱“溫李”。詞有《握蘭集》、《金荃集》,今不傳。唯《花間集》中尚存有其詞六十六首。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稱為花間鼻祖。溫庭筠還是一位小說作家、學者。據《新唐書·藝文志》,溫庭筠撰有小說《乾巽子》3卷、《採茶錄》1卷,編纂類書《學海》1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