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汗

在陶瓷的燒制過程中,瓷窯窯爐內壁上會產生一種玻璃態物質,多呈深灰或灰白色,其成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窯爐建築本身含有助熔物質,在高溫下發生變化,形成玻璃態:二是燃料中所含的助熔物質在一定情況下也會附著在窯壁上,形成玻璃態物質。通常叫做窯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窯汗
  • 相關領域:陶瓷材料工程
  • 所屬類型:專業術語
窯汗,相關概念,窯址,窯爐,

窯汗

就是古窯的窯內部窯磚上,由於長期燒造瓷器,燃燒室內壁與來自松柴和陶或者瓷泥胎和釉的粉塵的揮發物,發生高溫化學反應生成的一層玻璃狀熔體。色澤大多呈黑色,這是因為窯汗是多種著色氧化物對不同波長的光線進行選擇性吸收和反射的結果,但顏色為藍綠為好。在制瓷業中人們稱這種汗為窯汗

相關概念

窯址

即窯所在的位置。一般指燒造過陶或瓷器的遺址,包括窯和作坊兩部分。古代瓷富往往在河流附近,南方龍窯常常建在有一定坡度的山坡上。判斷是否是古代窯址,要看其是否發現密具及燒窯的遺蹟。

窯爐

瓷製品燒成的設備。陶瓷器的質量好壞與密爐有直接的關係,有什麼水平的富爐,才能燒出什麼水平的陶瓷器來。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開始是在平地上堆燒的,從無窯到有窯是一大進步。開始的陶是就地挖穴為窯,稱之為“穴窯”。
穴窯分豎穴窯與橫穴窯兩種。商周時期,從穴窯發展到地上築窯,砌築窯牆,窯有頂,頂上開口,可以排煙,具有一定的抽力,稱為“升焰”。此種窯由於沒有煙図,基本上還是燒氧化氣氛,有時也出現部分還原焰。因此,商周時期原始青瓷的底部常常沒有燒結,就是與這種窯爐有關。秦漢時期,在升焰窯的基礎上有所發展,但由於南方與北方自然條件不同,北方由升焰窯發展到半倒焰式饅頭窯。此窯有煙囪,產生抽力,能燒較高的溫度,又能燒還原氣氛。而南方由升焰窯發展到平焰龍窯,這種窯有一定的坡度,窯身較長,因而有一定抽力。坡度大小可控制進窯空氣的多少,能燒較高的溫度,也容易維持還原氣氛。北方一般多饅頭窯,從半倒焰發展到全倒焰;南方多龍窯,從平焰龍窯發展到坡度加大、窯身加長的龍窯。東漢青瓷的燒成與這種窯爐的出現是分不開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