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盛窯址

富盛窯址

富盛窯址,位於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富盛鎮倪家漊村南300米瓜嶺長竹園,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

富盛窯址發現了南北並列2條龍窯。富盛窯址為原始青瓷和印紋硬陶合燒。原始瓷有碗、盤、碟等,胎質堅密,胎骨灰白,釉呈青色。疊燒時以扁圓形墊珠間隔。印紋陶有壇、罐等。胎呈深紫、深灰色,外飾米篩紋、杉葉紋、回紋。富盛窯址對研究中國瓷業生產,尤其是紹興地區早期制瓷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2006年5月25日,富盛窯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富盛窯址
  • 地理位置: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富盛鎮倪家漊村南300米瓜嶺長竹園
  • 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
  • 保護級別: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Ⅰ-88
  • 所處年代:周至戰國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歷史文化,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西周至戰國時期,富盛窯址進行燒造。
富盛窯址(全景)富盛窯址(全景)
北齊武平七年(576年)以前,富盛窯址已經在瓷器上採用護胎釉了。
1978年,紹興縣文化發展中心文物保護處考古人員對富盛窯址進行了試掘,發掘出了1座戰國時期的龍窯。
2008年,浙江省進行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試點工作,紹興野外普查組對富盛窯址進行了調查登記。

遺址特點

規模布局
富盛窯址南北並列2條龍窯,其中1條龍窯殘長6米、窯床寬2.46米。富盛窯址在富盛鎮倪家漊村南瓜嶺長竹園和諸家山等地。長竹園在陳灶戶山的西麓,北距富盛僅300米,南行200米為瓜陵村,是富盛與瓜陵中間一塊狹長的緩坡。坡上原來是一片竹林,故名長竹園。在長竹園東西寬20米、南北長200米範圍內,密集地散布著原始青瓷和幾何印紋硬陶碎片以及扁圓形托珠、紅燒土等,其中中部長約100米的地方受漢、六朝以來歷代所擾亂,破壞嚴重;南北兩部分保存較好,堆積層厚1.5米。
富盛窯址剖面圖富盛窯址剖面圖
長竹園下是長竹園水田畈,隔畈為諸家山。在諸家山東北麓另有幾何印紋硬和原始青瓷窯址1處,惜巳遭到嚴重的破壞。在長竹園窯址南部的渠道斷面上,發現了南北並列的古窯床遺蹟2處。2處窯床遺蹟相距3.5米,每處都保存著重疊的5座窯床。即當第1座窯損壞到不能再燒時,就在它的上面興建第2座窯,一直到第5座窯燒廢為止。由此可見這2處窯址的使用時間是比較長的。富盛窯址2處龍窯遺蹟的周圍,計南北長43米、東西寬20米的範圍內,有大量的原始青瓷、幾何印紋硬陶、托珠和窯渣等的廢品堆積層。這些原始青瓷和幾何印紋硬陶,都是燒成品。
富盛窯址紹Y1是一條東西向的龍窯,窯頭在西,窯尾居東,方向北偏西86º,保存有窯的中後段,殘長3米、寬2.42米。拱頂、牆和窯底都用當地粘性很好的紅色粘土做成。窯牆厚12一15厘米、殘高20厘米,靠窯內的一面燒結堅硬呈青黑色,有較厚的窯汗1層,拱頂厚15厘米,窯床旁邊的廢品堆積層是由原始青和印紋硬陶等混合疊成。窯底厚12厘米,傾斜不分級,斜度16º,底上鋪砂粒1層,厚8一10厘米,已經燒結成塊,比較堅硬,呈灰黑色。窯的北牆在殘長2 米處向內弧收和與此相對稱的南牆中也有向內弧收的殘跡。擋火牆與東牆之間長方形的一塊是出煙孔。
地層堆積
富盛窯址北面為1處窯床遺蹟,存在上下5窯的疊壓關係。在地表下1一1.22米是第1座窯的窯底,距地表1.3一1.44米是第2座窯的窯底,1.52一1.66米是第3座窯的窯底,1.68一1.77米為第4座窯的窯底,1.92一2米為第5座窯的窯底,以下是生土層。上下窯的間隔距離都很小,特別是第,3座窯與第4座窯的窯底之間只有2厘米,最大的也不過15厘米。

文物遺存

富盛窯址的原始青瓷都用瓷土做坯,質地細膩堅硬,燒成溫度較高,多數呈灰白色,也有作灰色的。器形規正,內底有一圈圈細密的螺旋紋,外底留有一道道切割的線痕。器物內外施青中泛黃的薄釉,釉層不甚均勻,往往凝聚成芝麻點狀,外底多數不施釉。品種有碗、盤、碟、缽和蓋等,種類不多。碗、碟、缽的形狀基本相同,只是大小不同,都是直口直腹,內底大,外底小,底部甚厚。其中有的缽,口緣內斂,唇面有凹槽。碗大小不等,可以配成套。蓋作笠帽式,蓋緣下折,頂部裝繩紋鈕。盤有2種,一種為斂口外翻唇,腹上部鼓出,下腹向內斜收,平底微凹;另一種器形較大,盤口坦張,有的是小平底,有的為圓底。上器底內底大,外底小,底部厚。幾何印紋硬陶都為罐、壇一類的貯盛器,多數胎骨堅硬,呈深紫色、紫黑色或深灰色,碰擊時能發出鏗鏘之聲;少數呈傳紅色,胎較松。
托珠托珠
富盛窯址的印紋硬陶胎內含有細砂粒,都用泥條圈疊法成型,外壁拍飾各種幾何形花紋。內壁有一個個圓形的“抵手"凹窩。其中壇,器形高大,口向外卷,頸較高,圓肩深腹,平底,外拍米篩紋米字紋、杉葉紋、粗麻布紋、席紋和回紋等,也有上腹拍米篩紋,下腹飾粗麻布紋的。罐有的口沿外卷,頸較高,球腹平底,外壁飾杉葉紋、麻布紋、回紋、或上腹飾回紋、下腹拍寐布紋;有的為斂口圓鼓腹,腹較淺,器形較小,平底,肩部劃細密的波浪紋,腹部飾麻布紋和回紋等。在少數壇、罐的肩部,有用泥條粘貝占的直耳,其中有的有小小的圓形耳孔,可穿繩提系;有的無耳孔。

研究價值

從富盛窯址原始青瓷和印紋硬陶的器形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匠師們已經是根據不同的原料制的發展,北齊武平七年以前已經在瓷器上採用護胎釉了,這是北朝時期中原地區制瓷工藝的新成就。在富盛窯址出土的青瓷燭台中殘剩1小塊臘,這是臘燭遺物,為古代照明燃料的研究工作提供寶貴的資料。富盛窯址對研究中國瓷業生產,尤其是紹興地區早期制瓷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印紋硬陶 紋飾拓片印紋硬陶 紋飾拓片

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富盛窯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碑刻保護碑刻
201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政府辦公廳下發關於要求批准公布泗洲造紙作坊遺址等34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的請示》(浙文物發〔2015〕309號)的檔案,同意劃定富盛窯址等345處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歷史文化

越國文化
富盛窯址所在的紹興是於越族生存繁衍的地方,是越文化的發祥地。於越,也稱大越,是百越中的一支,據史料記載最早的首領是無餘,傳至允常時,越國開始崛起,其疆域據《國語·越語》云:“南至於句吳,北至御兒,東至於鄞,西至於姑蔑。”其範圍大致以紹興為中心,包括寧紹平原、杭嘉湖平原和金衢丘陵一帶。新石器時代,吳越地區就已經出現了印紋硬陶。在陶器燒制前 ,用刻有幾何紋樣的拍子,拍印在器物表面,形成漂亮的花紋,這就是所謂幾何印紋陶。商周之際,成為了越地的主流陶器,越文化的重要標誌。紹興城周邊散布窯具眾多,富盛窯址是越地極為典型的製作窯場。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富盛窯址位於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富盛鎮倪家漊村南300米瓜嶺長竹園,在紹興的東面,南距南宋六陵3—3.5千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