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單一或2-3頭,外皮粗糙,棕褐色,裡面白色,長12-25厘米,粗3-5毫米。莖直立,黃白色或帶紫色,具棱,節間長6-12厘米,疏或密被貼伏白色短柔毛,在莖基部和
花序下最密。基生葉成叢,葉片輪廓窄橢圓形,長6-10厘米,寬1-2厘米,羽狀全裂,稀為齒裂,裂片線形;寬1-1.5毫米,花時常枯萎;葉柄長3-6厘米;莖生葉對生,基部連線成短鞘,抱莖,具長1-1.2厘米的短柄或無柄,葉片輪廓長圓形,長8-15厘米,寬4-5厘米,1-2回狹羽狀全裂,裂片線形,寬1-1.5毫米,漸尖頭,兩面均光滑或疏生白色短伏毛。
總
花梗長10-25厘米,近頂端處密生捲曲白色短纖毛;頭狀花序單生或3出,花時徑3-3.5厘米,半球形,果時徑1.5厘米,球形;總苞苞片6-10片,披針形,長1-1.2厘米,寬1-2毫米,先端漸尖,光滑或疏生柔毛,果時長3-4毫米;小總苞倒圓錐形,方柱狀,淡黃白色,長2.5-3毫米(不連冠部),最寬部達1.7毫米,具8條肋棱,中棱較細弱,密生白色長柔毛,頂端具8凹穴,通常僅1-2個明顯,冠部乾膜質,長約1.2毫米,帶紫色或污白色,具18-20條脈,邊緣牙齒狀,脈上密生白色柔毛;花萼5裂,細長針狀,長2.5-3毫米,棕黃色,上面疏生短毛;
花冠藍紫色,外面密生短柔毛,中央花冠筒狀,長4-6毫米,先端5裂,裂片等長,邊緣花二唇形,長達2厘米,上唇2裂,較短,下唇3裂,較長,中裂片最長達1厘米,倒卵形;雄蕊4,
花絲細長,外伸;花柱長1厘米,外伸,柱頭頭狀。
瘦果長圓形,長約3毫米,具5條棕色脈,頂端冠以宿存的萼刺。花期7-8月,果期9月。
主要變種
毛葉藍盆花(
Scabiosa comosa Fisch. ex Roem. et Schult. var.
lachnophylla (Kitag.) Kitag.)和窄葉藍盆花的區別在於植株亞灌木狀,莖下部具開張的剛毛和短而捲曲柔毛,上部僅有短而捲曲柔毛,而在花序下有伸展的剛毛,葉兩面具短或甚短的捲曲柔毛,莖生葉大頭羽裂,裂片線狀披針形。分布於中國遼寧、內蒙古、河北北部。前蘇聯遠東地區、朝鮮北部也有分布。生長在林緣、灌叢、河岸砂地、草坡上。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北部、內蒙古。前蘇聯和蒙古也有分布。生長在海拔500-1600米的乾燥砂質地、砂丘、乾山坡及草原上。
窄葉藍盆花耐旱、耐寒、耐貧瘠等特點,喜充足光。栽培在水分充足、土壤肥沃的條件下生長發育健壯。
繁殖方法
以種子繁殖為主.亦可進行分根繁殖。
播種繁殖:種子成熟後若條件適宜即可萌發,故屬無休眠種子,自然狀態下的休眠為強迫休眠。播種時間可是活掌握,直播或育苗。因當年不能抽莖開花,故園林套用時應先行育苗、分苗、放冷床越冬,至翌春解凍後定植,種子在保濕條件下,20℃約2周即可萌動,新收種子的發芽率可連95%,且發芽整齊。冰櫃中保存2年的種子發芽牢仍在70%以上,所以種子儘可能在低溫下存放,種子千粒重約為1.5克。
分根繁殖:分根繁殖宜在春季萌動前或秋季枯萎後的體眠期進行。挖出根後抖掉泥土.將具越冬芽的分枝根莖分成幾塊,各帶部分根系分開栽植即可,繁殖倍數較低,通常為2-3倍。
主要價值
窄葉藍盆花作為縮根草本花卉,園林布置在宿根花壇或花輕境中。由於其節間較長,花序鬆散、輕柔,花朵藍紫色,屬冷色,該種植物可單植、叢植,亦可與其它植物相間栽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