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窄巷子,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少城片區蜀都大道西段。寬窄巷子曾是年羹堯修築的滿城,2003年,成都市寬窄巷子歷史文化片區主體改造工程確立,2008年6月14日,寬窄巷子開街。
寬窄巷子由寬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條老式街道及其之間的四合院群落組成,包含約70座傳統四合院院落,占地約32公頃。文化休閒特色街區規劃控制面積479畝,其中核心保護區108畝。寬窄巷子北以支磯石街與寬巷子中間劃線並納入成都畫院北牆為界,南以井巷子為界,東以長順上街與寬窄巷東街口為界,西以下同仁路與寬窄巷子西街口為界。
2020年7月,寬窄巷子步行街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公布為首批全國示範步行街名單。2022年1月10日,寬窄巷子入選為首批國家級旅遊度假區。2022年1月29日,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寬窄巷子被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為首批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寬窄巷子
- 地理位置: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少城片區蜀都大道西段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開放時間:全年全天開放
- 景點級別:國家AA級旅遊景區
- 門票價格:免費
- 占地面積:32 公頃
- 著名景點:寬巷子、井巷子、窄巷子
歷史沿革
建築格局
建築特色
建築風格
空間風貌
裝飾
立面
主要建築
街道 | 介紹 | 圖片 |
---|---|---|
寬巷子 | 寬巷子在城區西部,青羊區轄,東起長順上街分叉處,西止下同仁路,長391米,寬7.7米。清代,因與鄰近街巷比較為寬,習稱寬巷子,後更名興仁胡同,民國時又恢復寬巷子舊名,沿稱至今。寬巷子是“閒生活”區,是老成都生活的再現,其有老成都生活體驗館,可以體驗風土和老成都民俗。 | |
窄巷子 | 窄巷子與寬巷子鄰近平行街巷,東起長順下街,西止下同仁路,長390米,寬6米。清代因街巷比較寬巷子而言較窄,習稱窄巷子。後名太平胡同,民國時復稱窄巷子,沿稱至今。窄巷子是以各西式餐飲、輕便餐飲、咖啡、藝術休閒、健康生活館、特色文化主題店為主題的精緻生活品味區。 | |
井巷子 | 井巷子位於緊鄰窄巷子的南部建設控制區內,長375米、寬10米,清初名如意胡同,後因巷北有明德坊而稱明德胡同。街中有水井,故稱井巷子並沿稱至今。1990年10月西城區人民政府在井旁立一石碑,上書“此井乃康熙年間滿蒙八旗軍駐防成都時飲水而鑿,地處原少城明德胡同清軍營房前。辛亥革命後因巷中有此井,改名井巷子。”改造後的井巷子在剩下的半邊街上,在街的另外一面建了一道500米長的歷代磚文化牆和500米長的民俗留影牆。 | 寬窄巷子 |
景點 | 介紹 | 圖片 |
---|---|---|
愷廬 | 愷廬位於成都市青羊區寬巷子11號,該建築東鄰寬巷子7號,西鄰寬巷子15號,北鄰寬巷子街道,南鄰窄巷子12、16號。 愷廬是原八旗住宅原址上最早修建的宅院之一,建築占地面積約693平方米。該建築最初的主人為旗人,據史料記載滿城開放後該建築第一位主人為四川軍閥王陵基部下的一位旅長,建築規模只在現址的第二道院門以內。當時在原大門外與街面之間留出空壩,本意是為進出的人停放車輛時所用。民國六年(1917年),該建築轉賣給一位開銀號的曾姓人家,曾家在原大門外空壩處新建大門,並將圍牆外延,大門左邊形成一個小院壩,右邊打了口水井。又從安全起見,保留了原有大門,據說該建築在當時是這條巷子裡唯一有兩道大門的宅院。愷廬歷史建築的第三位主人是陳西源先生,陳先生原是二十四軍少將。20世紀50年代將該建築的房間分別轉賣給了5戶人家。建築現主人拉木爾羊角先生為其中的一戶,房子在1951年過戶到他岳母的名下,總共包括正房、耳房、廚房三間以及後院右側空間。 建築平面布局最初為四合院樣式的一層平房,由堂屋、正房、耳房、廂房、天井構成,房間外部設有通道,隔扇門相連線。第二,根據建築大門的朝向推斷出愷廬歷史建築平面布局注重風水意向。從風水上來看,家宅的大門是入氣的地方,兩門相對,直衝的氣流不藏風、不聚氣,對家人健康和財運都不利。因此,建築主人將新建大門與原始大門形成了夾角進行化解。 | |
拴馬石 | 拴馬石位於窄巷子32號門頭的老牆上,離地約1.2米。已風化斑駁,是寬窄巷子僅存的三個拴馬石之一。百年前這裡曾是北方滿蒙八旗及家屬的居住地,有騎馬出行的習慣。拴馬石是北方文化在川西的符號性表現。 | |
磚文化牆 | 磚文化景觀牆是井巷子中,一條400米長的東西走向的雕塑牆,是中國第一個以磚為載體的博物館。一塊塊不同歷史斷面的舊磚,經過藝術的創作,壘砌成台、城、壁、道、碑、門等成都的歷史文化片段,闡述著千年成都,演繹著百年歷史。文化牆的西段,從“寶墩遺城,金沙竹泥”到“羊子土坯,秦築城廓”,再從“漢磚遺風,唐建羅城”到“宋磚古道,明末毀城”,展示了成都的滄桑歷史。 | |
小洋樓 | 小洋樓位於寬窄巷子內,羅馬圓柱,西式拱形門窗,窗欞上的大五星裝飾為西洋符號,木刻欄桿,雕花斜撐及掛落為傳統中式構件,中西合璧的文化成就了一座與眾不同的小洋樓。 | |
寬巷子37號 | 寬巷子37號為典型的老川西民居風格。它的色彩十分樸素,以冷色調為主,“雕而不畫”。青瓦、粉牆、茶褐色樑柱、棕色門窗、小門樓。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與巷子環境十分協調,相映成趣。。把周圍的大環境引入封閉的小環境中,形成了人與住宅、環境的和諧統一。院內有通風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風”,並用檐廊或柱廊來聯繫各個房間。 | |
窄巷子14號 | 窄巷子14號為清未民初時間建築,吸收了典型的西洋風格,在門頭上兩邊分別放了兩個瓶,代表平安的意思。以前這裡是一個茶館——“寬茶居”的所在地。改建後的窄巷子14號,整組建築分兩部分,南半部由側院及過道組成,側院包含兩平行院落和相應耳房。過道部分分別有一磚門頭及一木門頭,北半部台階上為正房,帶下廳房和西廂房,臨街北房現獨立為沿街店鋪。 | |
窄巷子30號 | 窄巷子30號原為有錢大戶人家購置的私宅,正門氣派十足,高3米,寬2米。兩邊各有一隻栓馬樁,左門左邊一小門,高1.6米,寬0.6米,為僕人進出所用。進門左右兩房為僕人及管家所住,天井左右偏房為來客所住,正對大廳為主人會客所用,正廳後面小院為主人所居住。 清鹹豐六年(1856年),法國傳教士洪廣化把四川分為成都和重慶兩大教區(後分八大教區),並以此為據點向周圍各縣府發展,使天主教很快遍及成都地區。清未民初時期,法國傳教士居住窄巷子30號,命人重新修飾,因此院中羅馬柱是成都市最早的羅馬柱建築之一,整個建築保持了原有法式風格。 | |
窄巷子38號 | 窄巷子38號,毗鄰“雅居”。民國時期,這裡曾經是由法國傳教士創辦的一個貴族國小,後來,附近的孩子都曾在這裡受教。由於解放前形勢動盪不安,法國傳教士離開成都之後此院為一般民居,共居住6戶人家。 |
活動建設
寬窄茶會
街頭音樂季
跨年搖滾音樂會
寬窄講堂
井巷子市集
演藝活動
燈會
保護價值
文化價值 | 寬窄巷子是成都休閒都市、市井生活的最佳體現。從清朝滿城時期的八旗子弟提籠架鳥、蒔花弄草;到民國時期達官貴人觥籌交錯、大宴賓朋,再到現如今文人遊客一杯清茶、一把竹椅品味生活,寬窄巷子已經成為典型成都生活的寫照。 寬窄巷子地處城市中心區,在成都市總體戰略布局歷史文化名城展示體系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
歷史價值 | 成都市“兩江環抱、三城相重”的城市格局如今只有路網與河道的位置,而寬窄巷子還留存清末民初的歷史痕跡。 中國的滿城制度在全國幾十個重要城市中,成都是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寬窄巷子完整體現了清朝滿城近300年的歷史演變。 |
建築價值 | 寬窄巷子的歷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它規劃與建築的獨特風格:完整的城池格局與兵營的結合,北方胡同與四川庭院的結合,民國時期的西洋建築與川西民居的結合。這些特徵造就了寬窄巷子的建築藝術特色,使之成為當今城市風貌趨同大潮中稀缺的城市文化資源。 |
保護方法
整體性保護策略 | |
原真性保護策略 | 在整體性保護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原真性的保護:完整保留寬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三條傳統街巷及其風貌特徵;把包含有歷史信息的傳統院落近80%保留下來,使整個街區依然保持清末民初時期的院落形態;依據詳盡的建築測繪,將院落中的傳統木結構民居建築完整韻落架重修,使用傳統的建築材料、建築樣式、施工工藝,確保原真性的建築風貌;對需要簡單維修加固的建築物、構築物如圍牆(包括老夯土牆、磚牆)、門頭(中式的龍門、門樓,帶有西洋風格的磚門樓),採取隱蔽性維修加固,或是替換部分毀壞部件,對需特殊保護的土牆採用化學加固與建築圍護等措施保護;街區中具有歷史文化特徵的遺存物和裝飾物,如古井、碑刻、門墩、拴馬石、古樹等,原地原物保存。 |
多樣性保護策略 | 寬窄巷子在近300年的歷史演變中,具有極強的多樣性與包容性特徵。最初是滿城與大城、少城的融合,北方胡同與四川民居的結合;辛亥革命後拆除滿城城牆,漢人進入滿城開始購買旗人院落修建房屋,而民國時期受西方建築影響,建築風格帶有明顯的西洋特徵,20世紀50—60年代的建築材料普通、工藝簡單,70—80年代的方盒子住宅樣式單一,90年代的一些仿古建築則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各種各樣的建築包容在完整的街巷與院落中,相得益彰。 清朝居住在滿城街巷的只有滿蒙八旗,民國時期既有旗人後裔,也有達官貴人,當然更多的是平民百姓,到解放後,遷入大量的居民,寬窄巷子中幾乎沒有了原住者,文革時期又遷入一批居民,到了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自由的房產買賣更使得寬窄巷子的居民更迭變化;原本街巷中都是住宅,隨著生活需求的多元,破牆開店、變宅為商,辦公、工廠、旅館、飯館、商鋪、茶館,各種業態相繼出現。 保護寬窄巷子這種多樣性特徵,某種意義上是對整體性與原真性保護的重要補充。多樣性的保護策略是不必將歷史街區恢復於某一歷史時期,而應清晰地反映出各個歷史時段的印記與特徵。 多樣性的延續:如建築性質在保留一定數量的居住同時,增加了商業、餐飲、酒店、展示、觀演等多種形態;建築設計中除了大量採用傳統木結構外,還部分使用磚混、鋼筋混凝土、鋼結構、局部加固等多種結構形式。 建築風格除了傳統川西民居、帶有民國西洋特徵的磚牆立面造型外,加入適當的現代元素,以玻璃、鋼、金屬板材以及燈光效果突出時代特徵;在實施的過程中,建設方也採用了多種的模式手法,而非單一的整體搬遷統一建設,其中有保留現狀、回遷、合作建設、統規自建等等,充分體現了居民參與的原則。 |
可持續性保護策略 | 可持續性保護策略應遵循“循序漸進、有機更新、居民參與、動態保護”的原則。成都寬窄巷子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實施過程,雖然以動遷居民為主,但是並不是簡單粗暴的拆遷模式,不僅對搬遷居民實施優惠條件,還逐漸增加了多種居民參與的形式。944戶居民最終有110戶留在寬窄巷子;而心甘情願離開的人不僅徹底改善了居住條件,有的還得到較豐厚的補償。留下的居民有的加入到合作建設、自我修繕的行列,也有的採用回遷的方式,這些都使得寬窄巷子保持了原有的生命活力。 |
所獲榮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開放時間
門票價格
交通路線
- 出租
- 公車
- 捷運
景區熱度指數
- 近30天
- 近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