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通性疾病是以表皮被貫通、真皮內成分經表皮排除為特徵的皮膚損害,表現為一組丘疹結節性皮膚疾病,表面出現角質栓或痂皮。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穿通性疾病
- 就診科室:皮膚科
- 常見病因:遺傳因素
- 常見症狀:丘疹結節性皮膚疾病,表面出現角質栓或痂皮
病因
臨床表現
RPC是一種極少見的家族性疾病,始發於12歲以下的兒童,無明顯性別差異,主要發生在面部、四肢、軀幹的伸側面。淺表創傷後,患處出現角化性、孤立性丘疹,直徑約6mm,中央有臍凹,內含黑色角質栓。丘疹一般在6~8周后消失,但容易反覆發作且持續時間長。排除成分為漸進性壞死的嗜鹼性膠原纖維,排入到杯狀表皮凹陷內。
2.匍行性穿通性彈性纖維病
EPS多數發生在兒童和30歲以下的青年,男性多發,男女比例是4:1。約40%的病例合併其他遺傳性疾病。EPS的皮疹是2~5mm大小的角化性丘疹,中心萎縮,常排列成匍行形或環形,主要分布在頸部、面部、四肢或其他屈側部位。排除物為變性的彈性纖維。
3.穿通性毛囊炎
是最常見的類型,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男女發病率之比為1:2,主要發生在四肢伸側,皮疹多為孤立性丘疹,直徑2~8mm,毛囊中心見白色角質栓,栓內有白色捲曲毛髮。本病可以自然消退,但容易反覆發生。排除物為捲曲的毛髮和變性的毛囊內容物。
4.毛囊和毛囊旁角化過度病
又名克爾里病,平均發病年齡在30歲左右,無明顯性別差異。皮損常呈棕紅色丘疹,並逐漸增多,丘疹直徑在1~8mm之間,中心有圓錐形角質栓,損害局限於頸、軀幹、乳房、下肢,可以呈瀰漫對稱性分布。常伴有糖代謝紊亂,可與肝臟或其他系統疾病同時存在。排除物為肉芽腫性物質、壞死性物質、膠原,偶有彈性組織。
檢查
1.反應性穿通性膠原病
典型病變顯示錶皮杯形下凹,凹內含有柱形角栓,由角化不全的角質、細胞碎片、藍色退變的膠原纖維組成。
2.匍行性穿通性彈性纖維病
可見狹長管腔穿通表皮或毛囊,管腔外口擴大,內含角栓,由角化不全性角質、嗜蘇木紫碎片和彈性纖維碎片組成。
3.穿通性毛囊炎
毛囊口擴張,內含角化不全性角栓,並含有嗜蘇木紫碎片和捲曲的毛髮。
4.毛囊和毛囊旁角化過度病
凹陷的部分被角化不全性角栓填補,含有嗜蘇木紫碎片而無彈性纖維組織,穿通的基底部有肉芽腫性炎症反應。
診斷
RPC是一種極少見的家族性疾病,始發於12歲以下的兒童,多為孤立性、角化性丘疹,中央有臍凹,內含黑色角質栓。丘疹一般在6~8周后消失。排除成分為漸進性壞死的嗜鹼性膠原纖維。
2.匍行性穿通性彈性纖維病
30歲以下的男性多發,皮疹是2~5mm大小的角化性丘疹,中心結痂或萎縮,常排列成匐行形或環形,排除物為變性的彈性纖維。
3.穿通性毛囊炎
是最常見的類型,直徑2~8mm,毛囊中心見白色角質栓,栓內有白色捲曲毛髮,排除物為捲曲的毛髮和變性的毛囊內容物。
4.毛囊和毛囊旁角化過度病
平均發病年齡在30歲左右,皮損常呈棕紅色丘疹,並逐漸增多,丘疹直徑在1~8mm之間,中心有圓錐形角質栓,常伴有糖代謝紊亂,可與肝臟或其他系統疾病同時存在。排除物為肉芽腫性物質、壞死性物質、膠原,偶有彈性組織。
鑑別診斷
1.銀屑病
該病發病以青壯年為主,臨床表現以紅斑,鱗屑為主,全身均可發病,以頭皮,四肢伸側較為常見,多在冬季加重。病程較長,有易復發傾向。
2.疣
多見於兒童及青年,潛伏期為1~3個月,能自身接種擴散。病毒存在於棘層細胞中,可促使細胞增生,形成疣狀損害。
3.扁平苔蘚
多發於中年人,特徵性皮疹表現為紫紅色多角形扁平丘疹和斑塊,好發於手腕、前臂、下肢遠端和骶骨前區,患者自覺瘙癢。部分患者皮疹與口服藥物有關,如ACEI、噻嗪類利尿劑、抗瘧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