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學校前身
1950年,東北軍區航空學校(混合大隊)創建。
1950年,東北軍區航空學校(混合大隊)改建空軍航空學員預科總隊。
1954年,空軍航空學員預科總隊更名空軍第一預備學校。
1986年,空軍第一預備學校更名空軍第一飛行基礎學校。
1988年,空軍第一飛行基礎學校升格空軍長春飛行學院。
1993年,長春飛行學院更名為空軍長春飛行學院。
2004年,更名為空軍航空大學飛行基礎訓練基地。
1958年,空軍第二航空預備學校創建。
1969年,空軍第二航空預備學校撤銷。
1973年,空軍第二航空預備學校復校。
1986年,空軍第二航空預備學校更名空軍第二飛行基礎學校。
1988年,空軍第二飛行基礎學校更名為空軍長春飛行學院保定分院。
1993年,空軍第二飛行基礎學校併入空軍長春飛行學院。
1952年,解放軍第九航空學校創建。
1967年,解放軍第九航空學校更名第二航空機務學校。
1986年,第二航空機務學校升格空軍第二航空技術專科學校。
1992年,空軍第二航空技術專科學校升格為空軍第二航空學院。
2004年,成為空軍航空大學校部。
1950年,東北軍區航空學校(第二飛行大隊)創建。
1950年,東北軍區航空學校(第二飛行大隊)升格解放軍第七航空學校。
1976年,解放軍第七航空學校更名空軍第七航空學校。
1986年,空軍第七航空學校升格空軍第七飛行學院。
2004年,空軍航空大學飛行訓練基地。
1953年2月,蚌埠空軍中級指揮員訓練班創建。
1953年10月,更名為空軍指揮員訓練班。
1958年,更名為空軍高級航空學校。
1963年,更名為空軍第一高級專科學校。
1968年10月,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三航空學校。
1976年6月,改名空軍第十三航空學校。
合併發展
2004年,空軍長春飛行學院、空軍第二航空學院、空軍第七飛行學院合併組建空軍航空大學。
2012年4月28日,
空軍第十三飛行學院併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
蚌埠校區。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截至2014年9月,學校有教學、科研人員1000餘人,其中
博士130餘人、碩士470餘人,教授、副教授279人;專職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近60名;國家
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1名,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5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名,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對象2名,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獲得者1名,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軍隊院校育才獎“金獎”獲得者16名,空軍級專家、空軍高層次科技人才71名。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1名):李小奇 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獲得者(1名):倪政國
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籍長國
院系專業
截至2014年9月,學校有軍事學、工學兩大學科群,設有航空飛行與指揮、飛機與發動機、航空軍械、航空火控系統、航空電氣與儀表、航空通信與導航、航空雷達、航空電子對抗、航空偵察設備、偵察圖像處理、偵察圖像判讀和軍事仿真工程、航空救生、航空軍事訓練等16大專業。形成了基礎教育、專業教育、飛行訓練三大教學格局。其學科專業設定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綜合性,航空機務專業覆蓋了空軍現役的多個機種;二是唯一性,航空飛行與指揮、飛行指揮與控制、軍事情報、仿真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航空偵察設備、航空救生7個專業均是全軍或空軍院校獨有專業。
教學建設
空軍航空大學學制為四年,主要進行基礎教育訓練和飛行專業學習。基礎教育訓練,時間為一年八個月。學員在校要打下良好的政治、軍事、文化和體育等方面的基礎。基礎教育訓練階段共設30餘門課程。文化課包括高等數學、普通物理、英語、理論力學、電工學、電子對抗技術概論、微型計算機等大學本科基礎課程;軍事理論包括軍事思想、共同條令、軍隊管理、軍事基礎知識概論、
航空心理學、
跳傘救生等課程;政治理論包括人民軍隊和人民空軍、馬克思主義原理、中國革命史、法學、飛行人員思想品質修養等課程;體育訓練包括航空體育理論、體操、田徑、拳術、專門器械體操等課程。
飛行專業學習訓練,時間為兩年四個月。主要進行航空理論學習和飛行技術訓練。航空理論課程主要是
空氣動力學、飛行力學、
空中領航學、空中射擊學、航空氣象學、
飛機構造、航空發動機、計算機套用、專業英語等。飛行技術訓練分別在初級教練機和高級教練機上進行,由具有理論功底紮實、飛行技術嫻熟、教學經驗豐富的飛行教官任教,學員主要進行飛機基本駕駛技術的系統訓練。學員畢業時,達到熟練掌握飛行技術,具有在晝間簡單氣象、晝間複雜氣象和夜間簡單氣象條件下獨立飛行的能力。學員在學校畢業後,獲得大學本科學歷(達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標準的,授予軍事學學士學位),任命為副連職飛行軍官,授予
空軍中尉軍銜,優秀者可任命為正連職飛行軍官。
此外,截至2015年5月,該校擁有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計算機仿真技術,負責人:李小奇 )。
在2004—2006年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中,該校代表隊分別取得二等獎、三等獎,在2006中國機器人大賽暨首屆RoboCup中國國際公開賽中,獲得了RoboCup小型組足球機器人比賽國際季軍和中國亞軍的成績。
學科建設
截至2014年9月,學校擁有軍事訓練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3個學術學位碩士授權一級學科,軍事指揮、軍隊政治工作、軍事裝備3個軍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2個工學學科為吉林省優勢特色重點建設學科。
吉林省優勢特色重點建設學科(2個):控制科學與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學位類型 | 一級學科(專業領域)名稱 | 學科(研究)方向名稱 |
---|
學術學位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
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
|
導航、制導與控制
|
軍用無人機與運用工程
|
系統工程
|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 飛行器設計
|
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
|
人機與環境工程
|
飛行器仿真
|
軍事訓練學
| 飛行教育訓練(含軍事航空體育)
|
飛行模擬訓練
|
飛行心理
|
飛行安全
|
專業學位
| 軍事指揮
| 空天偵察情報運用
|
航空兵作戰指揮
|
航空信息對抗
|
航空兵戰術運用
|
無人機系統作戰運用
|
軍隊政治工作
| 航空兵部隊政治工作基礎理論與實踐
|
飛行人員思想政治教育
|
航空兵戰時政治工作
|
航空兵部隊文化工作
|
軍事裝備
| 航空裝備論證與試驗
|
- |
- |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
對外交流
截至2014年9月,學校承辦了空軍飛行人才培養專題研討會、飛行安全發展建設論壇等學術交流活動,定期舉辦飛行學員開學典禮暨航空開放日活動。承辦空軍國際學員周和中外空軍院校長論壇,每年選派學員參加外軍院校舉辦的國際學員周活動,美國、法國、英國、巴西、
印度、朝鮮等國家先後派代表團到該校參觀訪問,學校每年也派遣各類技術人員出國考察、進修、講學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4年9月,學校擁有實驗室、專修室119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個(軍事仿真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其中軍隊作戰指揮、飛行仿真、空對地精確制導武器系統綜合實驗室等被列為軍隊“2110工程”和空軍重點建設實驗室,中央軍委總部下屬的東北地區軍事訓練信息管理中心、東北地區計算機服務中心和長春地區軍隊院校協作中心均設在該校。
科研成果
二十世紀末期,學校曾獲國家發明三等獎2項、四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9項。2000-2011年,該校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15項,發明專利5項,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空軍軍事理論研究成果一、二等獎10多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等重大國防科研和科技開發項目124項。此外學校首批通過了空軍科研資質認證和IS09001質量體系認證。
學術資源
截至2014年9月,學校圖書館面積3.2萬平方米,藏書61.2萬冊,建成了連線學校各單位的城域網,建立了教學多媒體素材庫和1200座的電子閱覽室。
文化傳統
校徽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校徽如右圖所示。
校訓
礪志尚武 博學精訓
釋義:學校繼承和發揚東北老航校精神,凝鍊形成了“礪志空天、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和“傳承、和諧、創新”的治校策略,秉承“忠誠、團結、求真、創新”的校風,打造“雄鷹”主題文化,按照“面向空天戰場,堅持人才興校、堅持特色辦學、堅持培育英才”的辦學思路,綜合辦學的特色、優勢和效益逐步彰顯,為實現建設成為軍事飛行教育特色鮮明的綜合性、開放式、高水平空軍軍官大學的辦學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校歌
《藍天召喚我》 |
---|
選擇藍色 就有了雄鷹的本色; 理想插上翅膀, 懷抱撫愛山河, 沿著先輩的航向, 空天閃爍我們的星座, 我們的人生是鐵馬金戈, 藍天召喚我, 藍天期待我, 召喚我的堅定, 期待我的執著。 我們正等待著, 等待神聖的那一刻, 馳騁天宇揮灑雄心氣魄。 捍衛藍天, 就有了英雄的本色, 雙肩擔負使命, 心靈刻下職責, 展開翱翔的雙翼, 軍旗譜寫我們的足跡, 我們的誓言是保衛祖國。 藍天召喚我, 藍天期待我, 召喚我的英勇, 期待我的凱歌, 我們正等待著, 等待奉獻的那一刻, 用忠誠兌現, 向祖國的承諾。 藍天召喚我, 藍天期待我, 召喚我的英勇, 期待我的凱歌, 我們正等待著, 等待奉獻的那一刻, 用忠誠兌現向祖國的承諾, 藍天召喚我, 召喚我。
|
校風
忠誠、團結、求真、創新
學校領導
以上資料來源於:
知名校友
歷經60多年的風雨洗禮,航大人創造了中國空軍歷史上“最先培訓新中國第一批女航空員”、“最先承訓雙學士飛行員”、 “最先培養空中技術保障本科人才”等10多個空軍之最,共培養各類人才14萬餘名,湧現出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明,戰鬥英雄王海、
張積慧、
劉玉堤、
杜鳳瑞,空軍機務標兵
李光男,航天英雄
楊利偉、
翟志剛和英雄航天員
費俊龍、
聶海勝、
劉伯明、
景海鵬,中國第一位女航天員
劉洋等一大批英雄模範,先後有近300名畢業學員成長為軍職以上領導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