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襲(軍事術語)

空襲(軍事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空襲,使用航空武器從空中對敵方進行的襲擊,發布者是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空襲
  •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 使用工具:航空武器
  • 分類:狹義空襲和廣義空襲
航空器用於軍事鬥爭後出現的一種作戰樣式。可分為狹義空襲和廣義空襲。狹義空襲指使用航空器及其所載空地飛彈航空炸彈、航空火箭、航空火炮和機槍等對敵方地面(地下)和水上(水下)目標所進行的襲擊;廣義空襲指使用航空器對敵方上空進行的空中強行進入和襲擾,包括使用航空器及其武器彈藥對敵地面(水上)目標的空中攻擊,使用航空器對敵方進行的空中偵察、投撒傳單恫嚇、電子干擾等襲擾活動。按使用武器,可分為核空襲和常規空襲;按性質和規模,可分為戰略空襲、戰役空襲、戰術空襲和空中襲擾。空襲是空中力量的主要作戰手段和現代戰爭的基本作戰樣式,既可獨立實施,也可與地面、海上作戰結合進行,對戰爭的進程與結局具有重要影響。空襲是隨著航空器用於軍事鬥爭而產生和發展的。使用飛機進行空襲始於1911年義大利與土耳其進行的戰爭。意軍使用飛機對土軍進行了轟炸、空中偵察等襲擾活動。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使用飛艇和轟炸機對英國、法國進行了戰略空襲,英國和法國、義大利等也對敵國進行了空襲,空襲成為交戰雙方經常性的作戰活動。受飛機性能與數量的限制,當時空襲的規模不大,航空炸彈準確性不高,但空襲心理震撼效果卻很明顯,對戰爭產生了一定影響,顯示了空襲的潛在軍事價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義大利軍事理論家G.杜黑的《制空權》和美國軍事理論家W.米切爾的《空中國防論》等著作出版,提出了空軍運用與建設的系統理論,將空襲作為空軍基本作戰樣式,從而推動了轟炸機和空襲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使用空中力量進行廣泛空襲,英國和美國開闢了相對獨立的空中戰場,對德國和日本本土進行了大規模戰略空襲,對大戰的進程與結局產生了重要影響。特別是美國陸軍航空兵對日本的戰略常規空襲和空中核子彈突擊,摧毀了日本的戰時經濟和戰爭意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噴氣式飛機載彈量、作戰半徑、速度、精確度和空襲效果的明顯提高,空襲得到了更加廣泛的運用。戰後,局部戰爭通常從空襲開始並持續出現於戰爭全過程。海灣戰爭後,空襲成為高技術戰爭的基本作戰樣式,戰爭出現了空中化的趨勢,並出現了通過空襲直接達成戰爭目的的獨立空中戰爭,如科索沃戰爭。“911事件”後,從空中對敵方進行的恐怖攻擊、空中襲擾和空中特種作戰成為空襲的重要內容。空襲的主要任務包括:摧毀、壓制、破壞敵戰略後方的重要目標,削弱敵方戰爭潛力;突擊敵戰場目標,消滅敵重兵集團和有生力量,削弱敵戰爭實力,支援己方其他軍種作戰;精確打擊敵方戰略目標,直接達成有限的軍事目的;通過空中襲擾,擾亂敵方民心士氣,動搖敵方戰爭意志。基本要求是:周密計畫,充分準備;隱蔽突然,集中兵力;整體作戰,密切協同。隨著信息化條件下戰爭的加速發展,空襲正在經歷深刻變革,精確制飛彈藥的大量使用,使空襲由面積轟炸向精確轟炸轉變;巡航飛彈等遠程彈藥的使用,使空襲由臨空轟炸向火力圈外以至防區外轟炸轉變;電子信息裝備的普遍運用,使空襲由火力空襲向火力―信息一體化空襲轉變,並由空中襲擊向軍事衛星支援下的空天襲擊方向發展。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