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相對特異性研究

穴位的相對特異性,是指這一腧穴本身所具有的,與其他腧穴相比所不同的特殊作用。吳定宗等觀察到,針刺膀胱俞與下丘腦後部和延髓網狀結構的單位放電,以及膀胱收縮之間有恆定的聯繫,而針刺對照點則不引起變化。針刺膀胱俞,可使興奮型單位放電增加,抑制型單位放電減少,引起膀胱收縮。針刺膀胱俞1011次,升壓(膀胱內壓)有效率97.82%,針刺對照點1011次,升壓有效率1.5%,針刺腎俞631次,升壓有效率17.91%,降壓有效率34.86%。針刺次髎、曲骨、中極、關元、三陰交、陰陵泉、陰谷、足三里、列缺所引起膀胱的收縮效應依次遞減。其中前四個腧穴升壓有效率在80%以上,而後四個腧穴則差得多。通過解剖觀察表明,膀胱俞鄰近的神經進入骶髓(S1-2),次拏鄰近的神經也進入骶髓(S2),這與盆神經的節段(S2-4)相同,腎俞鄰近的神經進入腰髓(L1),這與腹下神經的節段(T12—L3)相同,因此,膀胱俞,腎俞作用的差異,可能是由於它們所屬的神經節段不同所致。陳映超等對47例50次用針刺代替腹部加壓進行靜脈腎盂造影,發現針刺對腎臟機能的影響不僅與腎臟本身的機能狀態有關,也與穴位有關。針刺雙側三陰交、崑崙對尿路(腎盂、輸尿管)的蠕動有一定的調節作用,許冠蓀等觀察到,針刺不同穴位,對家兔胃運動的抑制效果殊不相同,如足三里、脾俞、胃俞、中院、梁門等穴比對照點、陽陵泉、頭維等效果好。針刺足三里、脾俞、中脘、梁門等穴時,大多數進針後即刻產生效應,起針後還持續—定時間(其至超過半小時)。針刺對照點和陽陵泉穴時多數在進針15s以上甚至2min才產生效應,起針後就漸行消失,在全喉摘除術的針刺麻醉臨床研究中,王宗學等先後觀察了四組穴位,以合谷加扶突組效果最佳,其次為合谷加內關組,而下翳風加合谷組和單純扶突組的針麻優良率較小,認為穴位有相對特異性,穴位組合對針麻效果有一定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