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大陸地震構造》是2020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韓竹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穩定大陸地震構造
- 作者:韓竹軍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09
- 頁數:248 頁
- 定價:21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030662422
《穩定大陸地震構造》是2020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韓竹軍。
《穩定大陸地震構造》是2020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韓竹軍。內容簡介本書根據長江中下游地區地震地質環境特徵,採用點-面結合的方法,對穩定大陸地震構造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通過布格異常梯度的定量研究,給出了江淮地區...
按照地震活動與全球構造的關係,可以將全球地震構造分為 3個系統:環太平洋地震構造系;洋中脊地震構造系;大陸地震構造系。它們均是與地球坐標系有關的環形地震構造,是地球現今構造運動活躍的主要地帶。區域地震構造 主要研究某一地區地震...
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是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帶,也是火山、地震較為集中的地帶。板塊學說是大陸漂移、海底擴張等學說的綜合與延伸,它雖不能解決地殼運動的所有問題,卻為地震成因的理論研究。地球構造 地球是一個巨大的實心橢圓球體,平均...
發震構造體系(earthquake triggering tectonic systems,earthquake generating tectonic systems)又稱孕震構造體系(earthquake pregnant tectonic systems),是孕育並產生地震的活動性斷裂系統。簡介 構造地震是現今地殼構造運動的表現,往往沿...
區域構造穩定,工程建設術語,是指工程建設地區地殼的穩定程度。即該地區有無活斷層和地震等現代構造活動的跡象、活動的強度及其對工程的可能影響等情況。定義概念 區域構造穩定與水利工程一般認為第四紀以來活動過,並可能再次活動的斷層為活...
地震內部反射構造是指地震剖面中的各個組成部分(即同相軸)在空間上的排列與組合方式。是岩層疊加形式的直接體現,反映沉積作用的性質和沉積補償狀況等。簡介 在沉積相標誌中,沉積構造是指沉積岩各個組成部分的空間排列方式,與之類似,這在...
的比例尺一致,均以1989年地圖出版社出版的1:400萬《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形圖》為地理底圖。其中《中國及鄰近地區地震構造圖》體現了徐錫偉帶領團隊“八·五”到“十·五”活斷層研究成果,是第五代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的很好補充。
1.1.2 網脈狀微角礫岩與地震 1.1.3 震源過程的實驗研究 1.2 大陸多震層 1.3 剪下不穩定與地震成因 1.3.1 深層次韌性剪下帶的幾何學、運動學和應變變化 1.3.2 震源構造的地質觀察 1.3.3 結論 1.3.4 討論...
按強震和活動斷裂的活動時間統計,中國大陸地區6級以上地震約70%發生在第四紀以來有明顯活動的斷裂上,約20%強震發生在新第三紀以來有活動的斷裂上,只有10%的強震分布在新生代以來活動斷裂帶上。 中國地震活動與板塊構造的關係 中國...
這條帶上,集中了中國有歷史記錄以來一半的8級以上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的8.0級地震也發生在這個帶上。地質學家們認為,印度大陸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碰撞擠壓,造成了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抬升、...
全球大部分地震發生在大板塊的交界處,一部分發生在板塊內部的活動斷裂上。建立過程 板塊構造學(Plate Tectonics)是一門全新的地球科學理論。它的誕生甚至比量子力學還要年輕幾十年。雖然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大陸漂移假說的提出,...
古登堡等對全球地震統計得到:在環太平洋島弧地帶,ɑ和b值均高;大陸內部,ɑ、b值較低。一個地區地震活動性的強弱也可以用單位時間內單位面積所放出的地震波能量來衡量。1958年,蘇聯的里茲尼欽科(Ю.В.Ризничeнко)...
地震成因是地震學科中的一個重大課題。有如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等。比較流行的是大家普遍認同的板塊構造學說。1965年加拿大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威爾遜首先提出“板塊”概念,1968年法國人把全球岩石圈劃分成六大板塊,即歐亞、太平洋、...
《中國地震構造運動》是2010年3月地震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李祥根。本書從地球結構,運動的特徵出發進行描述總結分析。內容簡介 李祥根先生撰寫的《中國地震構造運動》一書匯集了中國地震構造的許多資料,勾勒出地震構造運動的圖像,給...
地震分布又稱地震帶,在地震帶外,地震很少,且分布零散。地震帶的存在與一定的地質構造相關,全球地震最頻繁的區域分布在板塊的邊緣。地震與風水龍脈 環境景觀生態學專家、中國獨立學者董斌研究員:如果是學者,不妨請走出來,大家交流交流...
據統計,全球約75%的淺源大地震和 90%的中深源地震以及幾乎全部的深源地震集中在環太平洋地震活動帶上,這也是全球最大的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周圍大陸板塊交接的地方,且深源和中深源地震有規律地分布在自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俯衝的一側...
古登堡等對全球地震統計得到:在環太平洋島弧地帶,ɑ和b值均高;大陸內部,ɑ、b值較低。一個地區地震活動性的強弱也可以用單位時間內單位面積所放出的地震波能量來衡量。1958年,蘇聯的里茲尼欽科(Ю.В.Ризничeнко)...
大陸邊緣可分為被動大陸邊緣和活動大陸邊緣。大陸邊緣作為洋陸兩大巨型地質、地貌單元的過渡地帶,是板塊劇烈活動帶、地震發震帶和物質交換帶,匯集了全球90%的沉積物,也是各種地質構造活動與沉積作用記錄的主要載體,還是海洋資源富集和...
板塊內部相對穩定,其周圍邊界是岩石圈較為活動的地帶,地震、火山和斷裂等活動比較活躍。板塊之間常以大洋中脊、大陸裂谷、島嶼、海溝及轉換斷層等地殼構造活動帶為其邊界。板塊構造說描繪了一幅生動活潑的地球畫像,力求從整體上把握全球的...
關鍵科學問題包括:中國大陸地震構造與動力背景,地震孕育發生的物理過程和機理,強地面運動與工程結構破壞機理。核心技術包括:地震監測、預測、預警技術,地震區劃與工程震害防禦技術,地震應急回響與緊急救援技術。這些關鍵科學問題的突破和...
世界上百分之90以上的地震、幾乎所有的破壞性地震屬於構造地震。其特點是活動頻繁,延續時間較長,影響範圍最廣,破壞性最大,因此,是地震研究的主要對象。構造地震的成因和震源機制研究是地震理論中最核心的問題。有關構造地震的成因理論...
大陸地殼指主要分布在大陸上和被海水淹沒的大陸部分(大陸架、大陸坡和內海)的地殼。其構造比大洋地殼複雜得多。它自上而下由沉積岩層、矽鋁層和矽鎂層所組成,平均厚度為35km,但很不均勻。在構造穩定區厚度較小,在構造活動區厚度...
全球地震構造 主要研究地球行星級規模的動力學過程及構造格局對地震活動的制約作用。按照地震活動與全球構造的關係,可以將全球地震構造分為 3個系統:環太平洋地震構造系(見環太平洋地質);洋中脊地震構造系;大陸地震構造系。它們均是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