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級上限

震級上限,地震危險性機率分析中,地震帶或潛在震源區內可能發生的最大地震的震級極限值。 與地震活動有關的地質構造。通常按照研究內容和角度的不同,將地震構造分為全球地震構造、區域地震構造、震源構造及工程地震構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震級上限
  • 全球地震構造:主要研究地球行星級規模
  • 區域地震構造:主要研究某一地區地震活動
  • 震源構造:包括震源區的深部構造物理環境
全球地震構造,區域地震構造,震源構造,工程地震構造,同地震震級的區別,

全球地震構造

主要研究地球行星級規模的動力學過程及構造格局對地震活動的制約作用。按照地震活動與全球構造的關係,可以將全球地震構造分為 3個系統:環太平洋地震構造系(見環太平洋地質);洋中脊地震構造系;大陸地震構造系。它們均是與地球坐標系有關的環形地震構造,是地球現今構造運動活躍的主要地帶。

區域地震構造

主要研究某一地區地震活動與該區地質構造特徵及與新構造運動之間的關係。與一般的區域構造研究不同,區域地震構造的研究,在時間上突出研究該區地質歷史的最新階段,在空間上不僅研究表層構造而且研究地殼內部,特別是震源比較集中的中地殼附近的構造。在研究方法方面,除了依據地質及地貌資料進行分析以外,一般還需要研究該區的震源機制解,地應力與地形變測量結果以及各種地球物理場的觀測資料。以查明區域現代構造應力場、應變圖像與應變速率以及該區地殼的深部結構特徵,並探討控制區域地震活動空間分布規律的構造因素,估算地震活動的強度及大震重複間隔(見地震斷層)。

震源構造

研究對象包括震源區的深部構造物理環境,震源區附近的構造變形以及震源破裂的力學特徵及發展過程等。震源構造的研究主要通過以下途徑進行:①考察及研究強震(包括古地震)導致的地面破裂及各種殘留的地表變形現象。對於現代強震還需結合大震前後的地形變測量資料及其他各種巨觀資料進行研究,確定地震破裂的力學性質、形成方式及破裂過程。②根據全球或大區域地震台網以及流動地震台網的觀測資料,用地震波初動,地震波譜分析或合成理論地震圖擬合等方法以及震中的精確定位,研究大震震源體的幾何特徵、力學性質、破裂過程及震源函式性質等。③用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及岩石力學實驗等方法綜合研究震源區深部介質性狀,震源位錯的力學特性,估算溫度、壓力等參數,查明其深部構造物理環境。④研究大地震的孕育與發生同一些具體構造形式之間的關係。例如,不同方向構造帶的複合,共軛剪下斷裂的交叉等。

工程地震構造

主要是將地震構造的研究成果套用於工程地震危險性評價及地震區劃等工作,以及解決重大工程建設中所遇到的地震構造問題。主要有以下 3個方面的內容:①在重大工程的地震危險性評價及地震區劃工作中,利用地震構造的研究成果,合理地確定潛在震源區的位置及其震級上限;②根據不同地區的近期構造運動速率或應變速率,估算特徵地震的重複間隔及各級地震的頻次;③地震活動性參數及地震活動衰減特徵在區域上的差異同各個地區的地震構造特徵有關,通過對地震構造區、帶的劃分,可以為這些研究提供合理的設計單元。
地震構造的研究表明,地震是由地殼及岩石圈塊體的快速破裂與錯動引起的,這種變形方式與相對比較緩慢的蠕變滑動及褶皺變形在空間上交織分布,在時間上交替發生,地震是地殼及岩石圈構造變形總體圖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球動力演化過程中釋放應變能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地震構造的研究從一個重要的側面,為認識岩石圈構造變形的基本特徵提供了新的途徑。另一方面,地震構造的研究也為工程抗震、地震區劃及地震預報提供科學依據與理論指導。

同地震震級的區別

地震烈度Ⅺ度區的唐山 從概念上講,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級有嚴格的區別,不可互相混淆。震級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強弱,它由震源發出的地震波能量來決定,對於同一次地震只應有一個數值。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異的,它受著當地各種自然和人為條件的影響。對震級相同的地震來說,如果震源越淺,震中距越短,則烈度一般就越高。同樣,當地的地質構造是否穩定,土壤結構是否堅實,房屋和其他構築物是否堅固耐震,對於當地的烈度高或低有著直接的關係。(影響一地地震烈度的五要素:震級、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質結構、建築物)。一次地震中,人們往往強調震中(或稱極震區)的烈度。 為了在實際工作中評定烈度的高低,有必要制訂一個統一的評定標準。這個規定的標準稱為地震烈度表。在世界各國使用的有幾種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國家比較通行的是改進的麥加利烈度表,簡稱M.M.烈度表,從I度到度共分12個烈度等級。日本將無感定為0度,有感則分為I至Ⅶ 度,共8個等級。前蘇聯和中國均按12個烈度等級劃分烈度表。
地震烈度Ⅺ度區的唐山地震烈度Ⅺ度區的唐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