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體電路發明

積體電路發明是基爾比把電晶體、電阻和電容等集成在微小的平板上,用熱焊方式把元件以極細的導線互連,在不超過4平方毫米的面積上,大約集成了20餘個元件。1959年2月6日, 基爾比向美國專利局申報專利,這種由半導體元件構成的微型固體組合件,從此被命名為“積體電路”(IC)。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積體電路發明
  • 外文名:N.Noyce
發明介紹,第一個發明家,第一台計算機,摩爾定律由來,

發明介紹

積體電路發明積體電路發明
從那以後,基爾比一直供職於德州儀器公司,擔任技術主管等職務,直到1970年才退出, 成為德州A&M大學教授。他一生共獲得60餘項發明專利,但最大的貢獻,莫過於首次發明積體電路。
當基爾比發明積體電路的訊息傳到矽谷,仙童半導體公司當即召集會議商議對策。諾依斯提出:可以用平面處理技術來實現積體電路的大批量生產,仙童公司開始奮起疾追。1959年7月30日,他們採用先進的平面處理技術研製出積體電路,也申請到一項發明專利。

第一個發明家

1966年,基爾比和諾依斯同時被富蘭克林學會授予美國科技人員最渴望獲得的巴蘭丁獎章。基爾比被譽為“第一塊積體電路的發明家”,而諾依斯被譽為“提出了適合於工業生產的積體電路理論”的人。1969年,美國聯邦法院最後從法律上承認了積體電路是一項“同時的發明”。

第一台計算機

在基爾比和諾依斯發明積體電路不久後的1961年,德州儀器公司僅用不到9個月時間,研製出第一台用積體電路組裝的計算機,標誌著電腦從此進入它的第三代歷史。該機共有587塊積體電路,重不過300克,體積不到100立方厘米,功率只有16瓦。

摩爾定律由來

到了1964年,仙童公司“八叛逆”之一的摩爾(G. Moore)博士,以三頁紙的短小篇幅,發表了一個奇特的理論。摩爾天才地預言說道,積體電路上能被集成的電晶體數目,將會以每18個月翻一番的速度穩定增長,並在今後數十年內保持著這種勢頭。摩爾的這個預言,因積體電路晶片後來的發展曲線得以證實,並在較長時期保持著有效性,被人譽為“摩爾定律”。至此而後,積體電路迅速把電腦推上高速成長的快車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