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粒黑穗病(穀子黑穗病)

粟粒黑穗病

穀子黑穗病一般指本詞條

粟粒黑穗病是由粟黑粉菌引起的、發生在的病害。該病為從幼苗侵入的系統侵染性病害,主要危害穗部,抽穗後表現出症狀。

粟粒黑穗病在中國各粟產區均有發生,東北、華北地區發生較重。在20世紀70年代初,賽力散等有機汞製劑停止生產及停用後,在東北、華北等地粟產區發病率一度回升,有的地區平均發病率達5-10%,個別重病田發病率高達45%,減產較大,但到20世紀80年代初大力推廣拌種雙等拌種劑後,已控制為害。

粟粒黑穗病主要是由附著在種子表面的病菌厚垣孢子傳病,可從選留無病種子或藥劑拌種來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粟粒黑穗病
  • 外文名:Foxtail millet kernel smut
  • 別名:穀子黑穗病、烏霉、黑疸
  • 病原:粟黑粉菌
  • 為害作物:粟
  • 為害部位:穗部、籽粒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粟粒黑穗病病原為粟黑粉菌(Ustilago crameri),屬擔子菌亞門擔子菌綱黑粉菌目真菌。孢子堆在籽粒的外穎內,球狀,卵圓形,長2-4毫米。厚垣孢子紅褐色至橄欖褐色,球形、近球形,或不規則形,直徑6-14微米,大都8-11微米。表面光滑。厚垣孢子萌發時只產生原菌絲。有時伸出兩根或數根原菌絲。原菌絲伸長,常產生分枝,但不形成小孢子。

為害症狀

粟粒黑穗病病株,除穗部被害外,其他部分不表現明顯症狀,因此,在抽穗前一般不易識別病株和健株。病菌破壞子房,在其中形成孢子堆,開始外包一層黃白色薄膜,後期膜變灰色,內含大量黑粉(厚垣孢子)。膜較堅硬,不易破裂。病粒比健粒略大,外穎仍完好無損。通常全穗發病,少數情況下,穗上有部分健粒。病穗由於大部分或全部子房被摧毀,重量較健穗輕,在田間病穗多直立,不難辨認。

侵染循環

粟粒黑穗病是茅期侵入的系統性病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不能在土壤中越冬,主要是脫粒時病穗和健穗混合在一起,使健全籽粒的表面附著大量厚垣孢子,成為第二年的侵染來源。當種子萌發時,附著其上的厚垣孢子也萌發生出原菌絲侵人幼芽。在寄主體內,原菌絲迅速地生長和分枝,侵人生長錐內。而在抗病品種上,侵入的菌絲不產生分枝,很少有菌絲能侵人生長點的分生組織。

流行規律

粟粒黑穗病在土溫20-25℃、土壤含水量30-50%時最容易流行,而12℃以上即開始發病。播種過早、覆土過厚、出苗時間延長均有利於發病。

防治方法

粟粒黑穗病主要是由附著在種子表面的病菌厚垣孢子傳病,可從選留無病種子或藥劑拌種來防治。雖然,品種間抗病性差異很大,有許多高抗品種,但是,粟上重要病害還有粟瘟病、粟紅葉病、粟白髮病粟鏽病等。這幾種病除粟白髮病外,其它幾種病害最主要的防治方法都是種植抗病品種。要選育一個品種兼抗多種病害,又具有品質好產量高實比較難。因此,對易於用其他方法防治的粟粒黑穗病,可對品種抗病性的要求列在次要位置。如有抗粟瘟病、粟紅葉病,又抗粟粒黑穗病的品種則更好。
  • 選留無病種子:在收穫前,于田間進行穗選,選留穗大籽粒飽滿無病的谷穗,單收單打留作種子,這是最簡便易行的防治方法。
  • 藥劑拌種:因粟粒黑穗病是種子表面帶菌,許多殺菌劑不論內吸性的或非內吸性的用於拌種均有效。40%拌種雙可濕粉,按種子重量0.2-0.3%拌種(100千克種子用有效成分80-120克)。拌種雙藥源充足,價格低,可在生產上大量推廣。此外,用50%多菌靈可濕粉、15%三唑醇拌種劑、75%萎福雙可濕粉均可按種子重量0.2%拌種。或用20%萎銹靈乳油,每100千克種子用400毫升拌種,效果均很好。此外,公主嶺黴素30ppm處理種子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 種植抗病品種:各地可根據當地粟病害發生情況選用適合當地的抗病品種。如:龍谷28、魯谷7號、魯谷8號、秦谷5號、赤谷4號及冀谷11號等均可兼抗粟粒黑穗病、谷白髮病或谷瘟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