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主要種類,形態特徵,成長和習性,重要天敵,防治措施,小結,
主要種類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 分布:亞洲溫帶和亞熱帶稻區,國內北起黑龍江,南抵海南省,東自台灣,西至新疆的昌吉和烏魯木齊;
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 分布:東南亞和長江流域以及南稻區,北至山東煙臺附近;
大螟(Sesamia inferenus Walker 分布):東南亞稻區,國內北限為陝西周至、河 南信陽、安微合肥、江蘇淮陰,即北緯34°一線
台灣稻螟(Chilotraea auricilia Dudgeon) 分布:中國南方稻區。台灣、福建、海南、廣東、廣西、雲南、四川均較常見。
形態特徵
前翅深黃褐色,有兩條平行的暗紫寬斜帶;後翅灰黑色。雌蛾稍大,體色較雄蛾略淺,前翅淡黃褐色,兩條紫褐色斜帶中間斷開不連續;後翅灰白色。卵粒扁圓形,表面有縱橫隆線,形成許
成長和習性
成蟲日間潛伏於水稻莖葉或草叢中,夜間活動交尾產卵,趨光性強,且燈下多屬未產卵的雌蛾。卵多產於稻葉中部,也有少數產於葉鞘,每一卵塊一般有卵3~5粒,排成1或2行,也有個別單產,每雌平均產卵500粒左右。稻苗葉色青綠,能招引成蟲集中產卵。
幼蟲孵化後約20分鐘開始取食,先食葉面組織,漸將葉綠素啃光,致使葉面出現枯黃線狀條斑,3齡以後才從葉緣咬起,將葉片咬成缺刻。
幼蟲在葉上活動時,一遇驚動即跳躍落水,再游水或爬到別的稻株上為害。蟲齡越大,食量越大,最終使葉片只留下中肋一條。老熟幼蟲在葉尖吐絲把稻葉曲折成粽子樣的三角苞,藏身苞內,咬斷葉片,使蟲苞浮落水面,然後在苞內結繭化蛹。
重要天敵
防治措施
(1)冬季結合積肥剷除田邊雜草。
(2)化蛹盛期摘去並撿淨田間三角蛹苞。
(3)盛蛾期裝燈誘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