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河板橋

據道光《泰州志》載,泰州城南、西市河、稻河南頭和北水關中市河等,曾有多座板橋。其中最有名的,是原西壩口西側、稻河南頭的石板橋。橋名傳與元末義軍領袖張士誠有關。

張士誠,元末泰州人,靠運鹽販鹽生。元惠宗至正十三年(一三五三)初,張士誠率鹽丁造反,一路攻城略地。義軍打到泰州時,城內元兵已有防備,幾攻未果。張士誠請當地老鄉草繪城防圖,與眾將、謀士商定分兵偷襲之計。張士誠親率一支義軍,乘船由泰州草河自北突進,另派一路義軍從泰州稻河西段接近城門處攻擊。稻河大浦頭西首的水流較急,河面無橋,元軍以為義軍不會從這裡進攻,因而沒有派兵防守。義軍趁晚悄悄來到稻河西岸砍樹扎筏,當地百姓紛紛扛著自家的門板、鋪板前來支援。義軍很快搶渡成功,與張士誠親率的另一路義軍合力夾擊元軍。義軍占領泰州後,張士誠下令在偷渡處建橋,取名板橋。清代淮南鹽行銷各地時,先要將鹽從鹽場裝包運到泰州稻河口的犁山嘴或老西河,由搬運工人把鹽包自稻河板橋抬到南岸過秤,經泰壩監掣署所稱掣發給驗單,再抬上停在城河裡的鹽船。建國後,隨著舊城逐步改造,橋西水池被填平,稻河板橋隨之消失。後來的稻河整治工程中,在板橋原址向北五十米左右的河面上新建了一座石拱橋,橋名照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