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我黨在山西聞喜縣開闢的稷王山,峨崛嶺、中條山三個根據地, 已占全縣面積的百分之六十,人口約占百分之四十。為了適應對敵鬥爭的需要,在稷王山腳的柏林村正式成立了稷麓縣人民政府,管轄聞喜縣和夏縣一部分地區,屬太岳區三專署。1946年以後撤銷。
為了適應對敵鬥爭的需要,在稷王山腳的柏林村正式成立了稷麓縣人民政府,管轄聞喜縣和夏縣一部分地區,屬太岳區三專署。1946年以後撤銷。...
鹽湖四縣交界處,屬於汾渭地塹峨嵋台地隆起所形成的斷塊山,海拔:1279米,在萬榮縣西北8公里稷王山麓太趙村有稷王廟,相傳上古時後稷始教民稼穡於此,因名稷神山(...
1943年以與夏縣接壤地置稷麓縣,治稷王山麓柏林村,屬太岳區三專署,1946年撤銷。1947年聞喜全境解放,歸晉綏邊區第十一專署。1949年屬晉南區運城分區,隸陝甘寧邊...
以後,岳維藩歷任沁縣縣長、太岳行署財務處科長、秘書,太岳三專署汾南辦事處主任,稷麓縣縣長,呂梁十專署專員.建國後,歷任晉南中心專署剮專員,運城專署專員。...
北地區劃為稷麓抗日民主縣政府;民國33年(1944年)春,在中條山南河村成立康傑抗日民主縣政府(簡稱康傑縣),姚暹渠以南劃為安夏辦事處,翌年冬撤銷康傑縣、安夏辦事處...
民國28年(1939年)4月,日軍在運城置河東道,領安邑、解縣等23縣。民國31年(1942年)5月,抗日政權稷麓縣政府在上王鄉牛莊成立。民國33年(1944年)6月安邑成立...
民國28年(1939年)4月,日軍在運城置河東道,領安邑、解縣等23縣。民國31年(1942年)5月,抗日政權稷麓縣政府在上王鄉牛莊成立。民國33年(1944年)6月安邑成立...
夏縣古稱安邑,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因奴隸社會第一個王朝——夏朝建都於此而得名,地處華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連線處的山西省西南端,中條山西麓,南接平陸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