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種族大屠殺
- 外文名:Genocide
- 拼音:zhongzudatusha
- 解釋:全體性或局部性的屠殺
深思
痛苦的記憶
種族大屠殺
盧安達概況
首 都:基加利(Kigali)
國 旗:2002年1月1日開始使用新國旗。
獨立日:7月1日(1962年)
國慶日:7月1日(1962年)
盧安達共和國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內陸國家。東鄰坦尚尼亞,南連蒲隆地,西和西北與薩伊交界,北與烏干達接壤。境內多山,有“千丘之國”的稱謂。大部地區屬熱帶高原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溫和涼爽,年平均氣溫18℃。全年分為兩個旱季和兩個雨季,3~5月為大雨季,10~12月為小雨季,年平均降水量為1000~1400毫米。面積為26338平方公里。該國被巨大的山峰(高達3000米)所分割,山峰從北到南橫跨這個國家。在西部,從基伍湖筆直地升起伯安隔火山,首先下降成多丘陵的中部高原,然後進一步地圍繞著卡蓋拉河的高地向東形成沼澤湖,這裡有著名的卡蓋拉國家公園。地勢西高東低,多山地和高原,有“千丘國”之譽。中部海拔1400-1800米,多渾圓低丘。東、南部海拔1000米以下,多湖泊和沼澤。最高峰卡里辛比火山海拔4507米.水網較稠密,卡蓋拉河、尼瓦龍古河、基伍湖等為主要。多為熱帶草原氣候。年降雨量為1200-1600毫米。有錫、鎢、鈮、鉭等礦物。森林約占全國面積的21%。
人口
801萬(1998年),由胡圖(占85%)、圖西(占14%)和特瓦(占1%)三個部族組成。每平方公里有204.9人,是非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官方語言為盧安達語和法語,在商業中也使用KISWAHILI語。
政治
盧安達實行總統制,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總統為國家元首、政府首腦(部長會議主席)和武裝部隊總司令,執掌國家的行政權。
宗教
居民中45%信奉天主教,44%信奉原始宗教,10%信奉基督教新教,1%信奉伊斯蘭教。
語言
官方語言為盧安達語和法語。民族語言為盧安達語。部分居民講斯瓦希里語。
歷史
16世紀圖西族人建立封建王國。19世紀中葉起,英國、德國、比利時相繼侵入,1890年淪為“德屬東非保護地”。1922年根據凡爾賽和約,被委託給比利時統治。1960年1月比利時同意盧安達“自治”。1962年7月1日宣告獨立,成立共和國。獨立後,圖西和胡圖兩部族之間多次發生衝突,大批難民流亡國外。1962年7月1日宣告獨立,定國名為盧安達共和國。獨立後,圖西族和胡圖族多次發生衝突,戰事持續不斷。1991年6月盧實行多黨制。
盧安達大屠殺
1962年獨立後,政府也未妥善處理種族問題。在20多年的時間裡,盧安達政府一直對圖西族實行種族歧視政策。在大屠殺前的三年里,國家控制的媒體把圖西族人等同為國家的敵人,大力加以鞭撻,煽起胡圖族人的恐懼和仇恨。一家受到黨政軍多名要人支持的RTLM廣播電台,在大屠殺前9個月,宣傳對圖西族人的仇恨,甚至公開宣布要被消滅的
人的名單。
導火線
1994年4月6日,載著盧安達總統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和蒲隆地總統西普里安·恩塔里亞米拉的飛機在盧安達首都吉佳利附近被擊落,兩位總統都罹難。有傳聞擊落客機的人便是圖西族游擊隊。
屠殺
屠殺從吉佳利開始擴散到全國每個角落;從4月6日到7月初的100天,約有100萬人被屠殺,其中大部份是圖西人。另外還有200萬人流離失所。
7月,盧安達愛國前線RPF與鄰國烏干達的軍隊反攻進入盧安達首都吉佳利,擊敗了胡圖人政府。200萬胡圖人,其中一些參與了屠殺,由於害怕遭到圖西人報復,逃到鄰國蒲隆地、坦尚尼亞、烏干達、和薩伊(剛果民主共和國)。數千人由於霍亂和痢疾死於難民營。
國際反應
由於美國在此前在索馬利亞進行的干涉行動因當地勢力的一致抵抗並遭到失敗,並且遭到了許多歐洲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嚴厲譴責,因此並不想派軍介入這場衝突,而當地駐紮的聯合國維和部隊也因為美國而持觀望態度。而整個國際社會也袖手旁觀。
後來聯合國被迫說服其他國家能伸援。法國在基伏湖附近建立了野戰醫院,嘗試收容難民。加拿大、以色列、荷蘭和愛爾蘭也提供了一些援助。
紅十字會、無國界醫生等救援組織亦無懼炮火,到達當地,拯救平民百姓。
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都認為美國對此事件負有責任,認為美國此次的不干涉態度是造成屠殺的重要原因。
審判
聯合國在坦尚尼亞的阿魯沙成立盧安達國際刑事法庭,審判高級政府官員或軍人。盧安達政府則負責較低層級的領導人或平民。根據盧安達政府通過的法案,2004年成立一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法國在大屠殺事件當中所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