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程門雪(1902~1972)名振輝,號九如、壺公,以字行。江西婺源人。早年學醫於名醫汪蓮石。在私立上海中醫專門學校(1932年改名為私立上海中醫學院)攻讀中醫學,師從名醫丁甘仁。解放前,奮力抗爭國民黨政府歧視、摧殘中醫的倒行逆施。1956~1966年,任上海中醫學院首任院長,歷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醫院中醫內科主任、市衛生局中醫顧問、市中醫學會主任委員,《辭海》中醫學科主編,中共中央血吸蟲病防治領導小組中醫中藥組組長,衛生部科學委員會委員,市第一屆政協委員、市第二屆人大代表,第二屆、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醫衛一級專家。20世紀60年代,倡導、組織10多次近代中醫學術流派報告會,推動上海和全國中醫界的學術爭鳴。1985年11月被中共上海市委血防領導小組追記大功一次。專長中醫內科,致力研究傷寒、溫病學說,並將二者貫通變化,綜合運用。為知名中醫學術思想家、中醫臨床家、中醫教育家。畢生弘揚、繼承、發展中醫,培養中醫人才,在近代和現代中醫藥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著作有《金匱篇解》、《傷寒論歌訣》、《校注未刻本葉氏醫案》、《程門雪醫案》、《程門雪詩書畫集》等。2002年11月18日,上海中醫藥大學召開“著名中醫學家程門雪黃文東100周年誕辰紀念大會”。
學醫生涯
啟蒙老師是當時在上海行醫的汪蓮石。汪蓮石學宗《
傷寒論》服膺於舒馳遠《新增傷寒集注》,臨證善用經方,用藥偏於辛燥,汪蓮石懸壺滬上,聲譽隆盛,當時許多名醫如惲鐵樵、
丁甘仁等都曾就教於其門下。程門雪初入醫門,以他聰慧穎悟的秉性,得到老師的青睞和心傳,尤其對傷寒證治有深刻體驗,從而形成了他行醫初期用藥迅猛慓悍、大刀闊斧的風格。
當時,汪蓮石年屆古稀,診務繁忙,不能悉心授業,遂將程門雪介紹給同仁丁甘仁。丁甘仁為
孟河四大名醫之一,信從
葉天士,
薛生白的溫病學說,臨證用藥以平淡輕巧見長。
1916年,丁甘仁在謝利恆、夏應堂等同道支持下,創辦了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和廣益中醫院。程門雪入學就讀,成為該校首屆學生。丁甘仁辦學主張讀書和臨床相結合,要求學生融匯古今,這對程門雪有較深刻的影響。
1921年,程門雪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1926年,聘任他為教員。甘仁逝世後,程門雪出任該校教務長併兼任滬南廣益中醫院醫務主任,在教學和臨床上施展自己的才華。這段時間,程門雪邊教書、邊讀書,學業日精。同時,他在臨床上,根據病人大多來自勞苦民眾的特點,力主用藥迅猛慓悍,以仲景方藥大劑出入。如陽明實熱用
白虎湯,
石膏用至四兩(120克);風火水腫用
越婢湯,
麻黃用至一兩六錢(48克);少陰虛寒用
四逆湯、
白通湯等,
附子累計總量計一市斤許(約500克),治癒了不少危重急症。
1935年起,程門雪脫離教務工作,專注臨床,自設診所開業。這時,他已成為上海有名的中醫,因而慕名求診的大多出自富貴人家。程門雪根據這些病人“易虛易實”的體質特點,遣方則從丁甘仁平淡法出入,用藥輕靈機巧,重視配伍和炮製。如麻黃3至5分(0.9-1.5克)用蜜炙,桂枝1至3分(0.3-0.9克),煎水炒白芍,蒼朮用米泔水浸,熟地炒松,用砂仁或蛤粉搗拌等,從而形成了他臨床用藥的獨特風格。
1954年,程門雪出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
1956年,上海中醫學院創建,程門雪任該院首任院長。並先後任上海中醫學會主任委員、華東血防九人小組成員、上海市衛生局顧問等職,並當選為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主要著作
程門雪治學愈發勤奮嚴謹。在臨證之餘,他又反覆精讀《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對各種版本的葉天士醫案尤為致力並多次點評,且博涉古今歷代著作,採摭臨證名方,學以致用。
程門雪讀書常邊讀、邊詮釋按評,或賦成歌訣背誦,或編成講義授徒。這段時間裡,他著述宏富,計200餘萬言,如《金匱篇解》、《傷寒論歌訣》、《未刻本葉氏醫案校注》、《葉案存真評註》、《藏心方》、《女科歌訣》、《西溪書屋夜話錄歌訣》等,都是其代表性著述。
1、程門雪。關於祖國醫學的研究方法和經絡學說作用的看法。上海中醫藥雜誌,1959,(4):5。
2、程門雪。為進一步研究祖國醫學而繼續努力。上海中醫藥雜誌,1959,(10):4。
3、程門雪,張鏡人。《傷寒論》歌訣。上海中醫藥雜誌,1962,(1):3738,(2):37,封3,(3):35,36,(4):3032,(5):3738,(6):34-36,(7):3133,(8):38—40。(9):37—40,(10):3233,(11):3638,(12):37封3;1963,(1):38—封3,(2):39—40,(3):3637。
4、程門雪。學習《傷寒論》的體會。上海中醫藥雜誌,1962,(7):14;(9):1014。
5、程門雪。學習《金匱要略》的點滴體會。上海中醫藥雜誌,1962,(12):18。
6、程門雪校注。未刻本葉氏醫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3。
7、上海中醫學院編。程門雪醫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
8、程門雪。《西溪書屋夜話錄》歌訣,上海中醫藥雜誌,1983,(3):29。
9、程門雪。金匱篇解。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
10、何時希,莫雪琴整理。程門雪評註《葉案存真》選。上海中醫藥雜誌,1987,(10):31;(11):3334;1988,(1):4648;(3):3234;(5):3738;(7):2931;(9):2627;(11):4041。
社會評價
在他擔任上海中醫學院院長期間,對中醫現代教育事業作出較大貢獻。他提倡“學習中醫首先要做到繼承,沒有在繼承上狠下工夫,就談不上整理髮揚”。因此要求學生多讀經典醫著,隨師臨診抄方、書寫脈案,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在教學上,他主張古為今用,百家爭鳴,不拘門戶之見,中醫課程要有所側重。
1961—1962年間,他親自主持舉行“近代中醫學術報告會”10餘次,邀請上海中醫名家傳授各流派學術經驗,對中醫界學術爭鳴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治學嚴謹
傷寒和溫病學說
程門雪一生治學嚴謹,對傷寒和溫病學說有深邃的學術造詣。他對中醫學術的研究,強調“要從諸家入,而復從諸家出,取其精華,融一爐冶”。即使對經典著作,也必須驗之臨床,絕不盲從而死於句下。
他認為,漢代張仲景著述的《傷寒論》和《
金匱要略》是論述辨證論治的奠基作,但其中也摻雜了一些與臨床不符合的內容,應該與證治規律性總結的文字分別對待。他指出,《傷寒論》中有三類文字:
其一是總結臨床證治規律的,如六經病總綱和主要方證的條文,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必須掌握;
其二是個別經驗的文字論述,如原書29、30條關於陽旦、四逆、腳攣急、譫語同時並見者,對此要與第一類文字區別對待,要通過臨床去驗證;
其三是四言韻文式的文字,如“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等,與全書樸實無華的敘述風格不同,可能為後人加入,不可誤為仲景原文而等量齊觀。
程門雪強調研究仲景著述,首先要讀白文,仔細反覆通讀,把其中相關條文貫穿起來,對方證進行歸類對比、綜合分析,注意藥物加減變化,自能逐漸領會其辨證論治規律。他尤其重視精讀評註《傷寒論》等書,並隨著臨床閱歷的增進,去加深對仲景學說的理解。如1940年,他評註《傷寒論》麻黃升麻湯方證條文,認為其“方雜不純,藥不符證,非真無疑”。1945年,再次評註該條,又依據臨床實際,聯繫上熱下寒、上實下虛的病證表現,對其複方配伍的處方原則作了充分肯定,並自責以往誤斷,謂“學無止境,勿遽自以為是”。這種一絲不苟、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在程門雪著述中每多體現。
中醫學術的精神實質
對經典著作要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去把握它們的內在聯繫。他認為,“中醫學理論是在《內經》的基礎上歷代有所發展,至於辨證論治和八綱診斷則奠基於《傷寒論》”。《傷寒論》六經分證是在《內經》理論上發展起來的,《傷寒論》六經與《內經》所述的六經,都與經絡學說密不可分,兩者在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上是一致的,不能將其割裂開來。
對《
素問·熱論》中“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已滿三日者可泄而已”的經文,程門雪提出了精闢論述。他認為,“三日可汗”之意,不是說三陽病都要發汗,而是說三陽經都可從汗而解;“三日可泄”也不一定是用下法,但包括下法在內,如少陰?募畢麓嬉鹺?養陰泄熱,都是“泄”。從而糾正了許多人的誤解。
崇奉張仲景和葉天士
主張學傷寒的必須聯繫溫病,學溫病的必須聯繫傷寒,要把傷寒和溫病對熱病證治的理論統一起來。他認為,葉天士《
溫熱論》是在張仲景《傷寒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溫熱證治和方藥套用上,又是對傷寒六經證治的補充,兩者決不可孤立起來認識。早年他就在《未刻本葉氏醫案》評註中指出:“天士用方遍采諸家之長,而於仲師聖法用之尤熟。……葉氏對於仲師之學極有根柢也”。因此,他決定從葉天士入手,以躋仲景學術之室,融會傷寒、溫病證治方藥,從而成為統一傷寒與溫病學說的先行者,這對現代中醫熱病學的創立具有較大的影響。
程門雪認為葉天士《溫熱論》的理論,是對前人溫熱證治規律的系統總結,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說,是繼承了
吳又可“邪從口鼻而入”的論點;“逆傳心包”,則導源於
王肯堂對《
秘旨》的引述;而衛氣營血辨證法,則脫胎於《
難經》的有關論述。
溫病學派在察舌驗齒的診斷,顧養陰液的治療法則,和輕清透氣、芳香開竅、甘寒生津、鹹寒救液等治療方藥等方面,對熱病證治有較大貢獻,補充了傷寒六經證治的不足。
程門雪對葉天士“救陰不在血,而在精和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的論斷推崇備至,並常付諸實踐,指導臨床遣方用藥。但對其“
柴胡劫肝陰,
葛根竭胃液”等臆測之辭,卻極不贊同。程門雪認為,柴胡、葛根為退熱佳品,臨床自有用途,如陶節庵
柴葛解肌湯即是;如兼陰虛者可配益胃、養肝,如
張景岳歸柴、葛柴等配伍。可見他在學術研究上不拘門戶之見,實事求是的精神。
醫學觀點
上海有名的中醫臨床家
在臨床上,他博採眾家之長,融合古今方藥,處方簡潔,用藥精當。晚年以後,他常接治久治不效的疑難雜症,針對患者虛實寒熱錯雜、病情複雜的情況,制定出一套“複方多法”的治療方案。所謂“複方多法”,是揉合若干成方,撮其主藥,匯集溫散、疏化、宣導、滲利、祛瘀、清利諸法,加減變動,攻補兼施,寒熱並用,根據病證主次標本等具體情況,先後逆從處治,從而提高了臨床療效。
傷寒和溫病理論精髓
對熱病治療常依據其標本緩急,穩健進退,自出機杼。如一春溫重症,壯熱神昏,白、紅疹互見的危急病人,經他12診次、16天的中藥治療,先後用清熱透氣、氣血兩清、清營開竅、養陰清肺、滌熱化痰諸法,使其轉危為安,病入坦途。他在熱病方藥處治時,常合仲景、天士方同用,如小柴胡湯、梔子豉湯疏解,治發熱、胸悶、口苦;葛根芩連湯清陽明經腑之熱,治高熱便泄;用桑菊、銀翹辛涼解表,透風於熱外;用益元散、甘露消毒丹清熱利濕,滲濕於熱下等,加減損益,化裁變化。
借鑑前醫處方經驗
著重陰陽虛實辨證,來治療各種疑難危症。如一慢驚風患兒,神昏睛露,角弓反張,口唇焦裂,汗出如洗,四肢厥冷,二便失禁,舌質光紅,脈沉弱欲絕。前醫曾先後用養陰救液、回陽固脫兩法不效,且險象疊生。程氏接診,以其脾腎陽竭,肝腎陰傷,陰陽不相維持,離決之際立待,果斷用莊在田理中地黃湯回陽護陰,方中既用溫陽健脾,又有滋陰潤燥,配伍得當,竟使患兒迅速得救。
注重治療步驟和方藥變化
對於本虛標實的各種雜病,程門雪常依據其邪正進退情況遣方選藥,注重治療步驟和方藥變化。如中風證治分為4步用藥,以開關、重鎮藥,急則治其標;以清滋、膩補藥,緩則圖其本。對內風尤重豁痰通絡、宣通機竅,如虛實互見者則以健脾益氣為主,化痰泄風為佐使;內閉外脫者,則用參附湯或生脈散為主,配合羚羊角、至寶丹、導痰湯同用。在咳喘病治療過程中,除始終佐以化痰諸法之外,還根據“在肺為實、在腎為虛”的證治原則進行臨床治療。如邪實者用定喘湯、小青龍湯、厚朴麻黃湯,症輕者則用瀉白散、黛蛤散加味;正虛者,或用生脈散補肺,或以七味都氣丸、腎氣丸、黑錫丹等補腎納氣。
複方多法處治
他每以10味左右處方,而其中又融合了4至5個古方,涵意深刻,選藥精湛。如淋濁病案,用瀉白散、導赤散、萆薢分清飲、知柏地黃湯,上下同治,虛實兼顧;梅核氣病,又寓麥門冬湯、半夏秫米湯、溫膽湯、天王補心丹、甘桔湯諸方主藥,合養陰、化痰、利濕、和胃、安神、清咽諸法於一方中。在套用複方多法治療時,他往往取古方、經方之意而不用其方,或用其方而注意小劑量調理,或重藥物配伍監製,總以祛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戀邪為目的,使不少病人逐步得到恢復。
簡潔、輕巧、靈動見長
簡潔,是指他選藥精細、處方簡潔而言。這是他幾十年來研究仲景、天士方藥脈案,並積累臨床經驗逐步形成的特點。如溫腎藥分為溫散(附子、肉桂、葫蘆巴)、溫補(巴戟、蓯蓉、仙茅、鎖陽、枸杞子);祛痰藥分為化痰(半夏、陳皮)、消痰(海蟄、荸薺、白芥子、萊菔子)、豁痰(枳實、鬱金、遠志)、滑痰(竹瀝、竹茹)、滌痰(皂莢、葶藶子)等。他對諸多藥性分門別類、隨症選藥,組成簡潔處方。
輕巧,主要是指處方用量輕。他曾說:“對於處方的分量當如東垣法,宜輕不宜重,藥物的作用是導引,是調整,是流通,所謂四兩能拔千金是也”。
在臨床上,對於年邁、體虛、久病者,他常以“輕可去實”法處治,組成輕補、輕清、輕宣、輕化、輕泄、輕開、輕香等方藥,一般較少用粘膩重濁之品,即使要用也常顧護脾胃功能,或濁藥輕投,或“制小其服”。
靈動,是指他用藥配伍精當,不落呆滯的意思。故厚味填補,必佐行氣之品,如熟地與砂仁同搗;益氣必佐和胃,吉林人參與橘白、谷芽同用;活血藥常兼以理氣,如山甲片與茴香配伍;介石重鎮藥,又佐以辛涼清泄,如石決明、珍珠母、龍齒配合薄荷、桑葉、菊花、蔓荊子等。
他用藥重視藥性監製,如黃連、棗仁治失眠,苦泄酸斂同用;附子、羚羊角治中風,辛溫鹹寒同用;肉桂、薑黃治腹痛,寒涼與溫熱配伍;鹿角、白薇同用,治婦人虛勞;白芍、淮小麥同用,治低熱、心悸、頭眩等;都是他臨床常用的“
藥對”。
制方選藥因症轉移
他常用古昔名方加減出入,融為一爐。如甘麥、大棗、炙甘草湯治心悸,百合地黃湯治內傷神志病,近效術附湯治陽虛眩暈,平胃散治失眠,宣明斷下丸治久痢,醉香玉屑散治濕泄、瓜果積,轉舌膏、地黃飲子治中風失語,腎厥玉真丸治偏頭痛,越桃散治腹痛,牛膝膏治血淋,金水六君煎治腎虛痰成,宣郁通經湯治痛經,六神煎治脾虛發熱等。如此種種,在《
程門雪醫案》中每多體現。
個人事跡
品性高潔,謙遜好學
程門雪醫德高尚,品性廉潔,好學不倦,謙虛謹慎,深得同道讚許。早年成名後,他仍孜孜以求學問,對同道學有特長者虛心請教。如有一久瀉病人經他多次治療,用調理脾腎方,依然無效,後來這個病人攜帶程門雪方箋,就診於王仲奇。王仲奇診察甫畢,旋索程之處方,批上“此方可服,再加蛇含石四錢”。隨即把處方交給病人。這張久服不效的方子,僅加上一味藥,只服數劑,多年宿疾居然痊癒了。後來病人將此事告訴程門雪。從此,程深慕王仲奇醫術,要拜他為師,曾多次托人求情,竟遭婉言謝絕。對此,程門雪引以為憾,終覺得未能得王仲奇心傳,是一大損失。
人非十全,豈能無過
他每遇未能治好的病,或自覺找出某一處用藥的失誤,承認是見識不到,膽力不夠;或則曾見某書,自己沒有經驗,未敢遵用,以致延誤;甚至還說讀書太少;有些病經過苦心思索,已得頭緒,卻未能及時施用,終致不治,對此,程門雪均自認是“失手”。如此者,每遇一失,總是悒悒不快,咨嗟累日。晚年嘗謂,“回憶生平失手之症約近百數,從今日水平看來,尚多可治之處。或者可以找出其不治的原因,以為他處之借鑑;或者可找出當時失手之處,以資今日之警惕。當陸續寫成一書,名之曰《失手錄》以示後人。”此書或未成稿,或遭浩劫而尚未發現,但象程門雪這樣的一位名醫能夠不文過飾非,而自承“失手”,且以告人,應該說是難能可貴的。
清廉高潔,恪守禮儀,專注醫道
即便在物慾橫流的舊社會,他也從不攀附富貴,貪圖榮華,同流合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他回響黨中央的號召,多次上山下鄉,深入血防第一線,親自為血吸蟲病患者診病。他身為無黨派民主人士,熱情工作,參政議政,對中醫教學事業多有擘畫。晚年竟逢“文化大革命”,遭受長期迫害,罹染多種疾患,即使如此心力交瘁,仍堅持給農民診病,因而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愛戴。程門雪曾多次受到中央領導和毛主席的親切接見,晚年語及,仍激動不已,可見他對黨和社會主義的熱愛。
個人嗜好
嘗著有《書種廬論書隨筆》、《晚學軒吟稿》,由其高足
何時希輯《程門雪詩書畫集》兩集等。國畫大師
王個簃稱其“不以詩名,而境界高雅,時手鮮有其匹”。可見程門雪清雅高潔的品性和廣博深邃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