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藝術歷程,藝術成就,貢獻,藝術風格,
藝術歷程
1952年十來歲的程少梁在日升淮劇團擔任樂隊工作,開蒙時得到了王鳳生老師的指點;
1958年,除了跟隨老師學習以外,他一有空就去上海音樂學院旁聽著名二胡教授王乙先生的二胡課程,開拓了藝術視野,加上他自幼學習傳統的紮實根底,奠定了他日後創作淮劇樂曲的藝術道路。從這年開始,他為著名淮劇表演藝術家筱文艷操琴,同時與眾著名淮劇表演藝術家何叫天、程少楠、楊占魁、馬秀英、徐桂芳等合作。由於他精通淮劇的音樂曲調,熟悉淮劇男女唱腔的運用以及淮劇里各種流派的唱法,技藝日臻成熟。在一九五九年上海舉辦的評彈、雜技、戲曲、話劇青年會演中,獲得了主胡演奏獎。會演後,上海市組織了京、昆、淮巡迴演出團,赴京匯報演出,在中南海懷仁堂演出了《探寒窯》《女審》等劇目,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首長的親切接見。
藝術成就
程少梁涉足作曲生涯,是在1962年下鄉演出期間。他被新農村的情景所感染,情難自禁地創作了《歌頌江心洲》的大聯唱,深得觀眾的喜愛。從此,他的創作一發而不可收,相繼創作了淮劇《桃林堡》、《九件衣》、《海港》、《杜鵑山》、《啞女告狀》等作品,躍居為上淮主要作曲。
貢獻
由程少梁音樂創作的都市新淮劇《金龍與蜉蝣》,更將淮劇音樂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令世人刮目相看。充分體現了程少梁在音樂上廣采博取,改革和探索的精神,他為淮劇音樂藝術在新世紀拓展了新的創作空間,也為淮劇音樂的傳承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