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馬歌

《秧馬歌》是宋代詩人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形象真切的描繪了秧馬(一種古代農具),在農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秧馬歌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 作者:蘇軾
  • 作品出處:《蘇軾詩集》卷三十八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創作背景,詩歌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秧 馬 歌並引[1]
過廬陵[2],見宣德郎致仕曾君安止[3],出所作《禾譜》[4],文既溫雅,事亦詳實,惜其有所缺,不譜農器也。予昔游武昌,見農夫皆騎秧馬。以榆棗為腹[5],欲其滑[6];以楸桐為背[7],欲其輕;腹如小舟,昂其首尾[8];背如復瓦[9],以便兩髀[10]。雀躍於泥中[11],系束藁其首以縛秧[12],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13],勞佚相絕矣[14]!《史記》禹乘四載[15],泥行乘橇。解者曰[16]:“橇形如箕[17],擿行泥上[18]。”豈秧馬之類乎?作《秧馬歌》一首,附於《禾譜》之末雲[19]:
春雲濛濛雨淒淒,春秧欲老翠剡齊[20]。
嗟我父子行水泥[21],朝分一壠暮千畦。
腰如箜篌首啄雞[22],筋煩骨殆聲酸嘶[23]。
我有桐馬手自提[24],頭尻軒昂腹肋低[25];
背如復瓦去角圭[26],以我兩足為四蹄。
聳躍滑汰如鳧鷖[27],纖纖束藁亦可齎[28];
何用繁纓與月題[29],朅從畦東走畦西[30]。
山城欲閉聞鼓鼙[31],忽作的盧躍檀溪[32]。
歸來掛壁從高棲[33],了無芻秣飢不啼[34]。
少壯騎汝逮老黧[35],何曾蹶軼防顛隮[36]。
錦韉公子朝金閨[37],笑我一生踏牛犁[38],
不知自有木駃騠[39]。

作品注釋

[1]引:同“序”。
[2]過廬陵:指蘇軾於1094年(宋哲宗紹聖元年),被貶知英州,南遷途中經過廬陵的事。 廬陵:今江西吉安市。
[3]宣德郎:官名。 曾君安止:即“曾安止君”。君:對人客氣的稱呼。曾安止(1048年—1098年),字移忠,號屠龍翁,江西泰和人,曾任彭澤縣令、宣德郎。
[4]《禾譜》:記載穀物的書。
[5]榆棗:指榆木,棗木。
[6]欲:想。
[7]楸桐:指楸木,桐木。
[8]昂:翹起,昂揚。
[9]復瓦:面向下覆蓋的瓦。
[10]髀(bì):大腿。
[11]雀躍:象鳥雀一樣跳躍。形容行動輕便。
[12]束藳(gǎo):乾稻草束。
[13]傴僂(yùlǚ):彎腰曲背。
[14]勞佚相絕:勞累和舒適懸殊很大。 佚:通“逸”安逸。 絕:截然不同。
[15]禹乘四載:據《史記·夏本紀》載,夏禹出行,“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檋(jú):登山用具的一種。
[16]解者:指註解者孟康
[17]箕:簸箕。
[18]擿(zhì):通“擲”,跳躍。
[19]因蘇軾曾見過曾安止《禾譜》,惜其未譜農器,就作《秧馬歌》附後。後曾安止侄孫曾之謹感蘇軾之意,撰《農器譜》,對古代和當時農器作了較為詳細的分析和記述。曾之謹任耒陽令時,特把《禾譜》、《農器譜》二書寄送陸游,請求題詩。陸游很高興,題了一首名為《耒陽令曾君寄<禾譜><農器譜>二書求詩》的詩,對蘇軾和曾氏祖孫關心農業的精神,大加讚揚。
[20]欲:將。翠剡(yǎn)齊:翠綠的秧苗尖而且齊。 剡:尖。
[21]我:指農夫。此詩是以農夫自述口氣寫的。
[22]箜篌(kōnghóu):古代一種樂器,形狀彎曲。以其形容彎腰弓背。啄雞:啄食時的雞。
[23]煩:煩勞。殆:通“怠”,懶惰,這裡指疲勞得不想動彈了。
[24]桐馬:桐木製成的秧馬。
[25]尻(kāo):屁股。軒昂:形容秧馬頭昂尾翹的樣子。
[26]去角圭(guī):去掉稜角的圭玉。形容光滑。 圭:上圓下方的玉。
[27]聳躍:聳動躍進。 滑汰:滑行。鳧鷖(fúyī):野鴨、水鷗。
[28]纖纖:又細又長。 齎:攜帶。
[29]繁纓:即“鞶纓”。 鞶:馬腹帶。 纓:馬頸帶。 月題:馬絡頭。形狀似月,故名。
[30]朅(qiè):去的意思。
[31]鼓鼙(pí):鼓。這裡指耕田的鼓聲。鼙:軍隊用的小鼓。
[32]的盧:名馬。
[33]從高棲:在高處棲息。指秧馬高掛在牆壁上。
[34]了無:一點也沒有。芻秣:餵牲口的草料。
[35]逮:到。老黧(lí):年老。黧:黑黃色,指老年人的臉色。
[36]蹶軼(juéyì):驚跳奔跑。顛隮(jì):跌倒墜下。
[37]韉(jiān):墊馬鞍的東西。 金閨:指金馬門。漢末央宮前有銅馬,故稱“金馬門。”後指朝門。
[38]踏牛犁:指跟在牛後邊走。
[39]木駃騠(juétí):指秧馬。駃騠:良馬名。
[40]秧馬:秧馬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一種可以減輕勞動強度的農具,專門為水稻移栽而設計製造出來的農具,在泥地里乘坐秧馬可以提高行進速度,減輕勞動強度,起到勞動保護的作用。

創作背景

因蘇軾曾見過曾安止《禾譜》,惜其未譜農器,就作《秧馬歌》附後。

詩歌賞析

《秧馬歌》是一首詠物詩,“秧馬”是拔秧、栽秧時坐於其上以減勞累的一種木製農具。詩作的“引”揭示了作詩之由,一是被“秧馬”這種農具所吸引,一是藉以表明作者的農書中應重視農具的思想。
詩首六句寫春雨霏霏,秧苗青翠,農夫奮力栽秧的辛苦,此為下文寫秧馬的便利功用張本。“我有桐馬手自提”至“何曾蹶軼防顛隮”正面寫秧馬,“我有”四句寫秧馬的外觀及使用,“聳躍”四句寫秧馬的輕快便利,“山城”四句寫秧馬的品格:奮力農事,無欲無求。這一部分將秧馬當戰馬寫,比喻精當,賦予秧馬以靈動鮮活的生命,描寫栩栩如生,想像的豐富,筆力的奇肆,令人嘆為觀止。結尾三句寫農夫對秧馬的喜愛。貴公子對農民的譏嘲當然屬於輕薄,而農夫以自有秧馬來反擊貴公子的嘲笑,則活畫出農夫的詼諧幽默,農夫對自己創製的秧馬的喜愛也盡在不言之中,詩人構想奇妙無比。 詩作不僅形象真切地描繪了秧馬這種古代農具,在農史上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詩人對農業生產的一貫關心。有詩作《秧馬歌》,遂有曾安止侄孫曾之謹的《農器譜》,僅從此角度,《秧馬歌》的作用是不能被忘懷的。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元豐三年(1080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