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安止
- 別名:屠龍翁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西省泰和縣
- 出生日期:1048年
- 逝世日期:1098年
- 職業:官吏
- 主要成就:《禾譜》5卷
- 代表作品:《禾譜》
簡介,作風,著作,評價,
簡介
曾安止(1048--1098) 字移忠,號屠龍翁。早年家境貧窮,入不敷出,有時靠典當度日,但其父仍杜門教子,安辭、安止、安中、安強四兄弟都得到良好教育。安止於熙寧六年(1073)登第,賜以“同學究出身”。熙寧九年再次應試,取得進士出身。初任豐城縣主簿,後知彭澤縣。其問,重視發展農業,關心下層人民生活疾苦,為官清廉勤勉,遇事果斷;又以孝道教導縣民,“故譽藹然而薦者交彰矣”。後因眼疾嚴重,棄官還鄉。自嘆技成無所用,故取號“屠龍翁”。去世後,葬於太和縣千秋鄉武山南祜仙觀後,其墓今存。
作風
白天,曾安止在料理公務之餘,總要到農田去觀察農作物的生長情況。遇到農忙時,他還會幫助人力單薄的農家勞作,一邊勞動,一邊了解情況,但是從不在農家吃飯。有一天,烈日炎炎,他勞作到了傍晚,老表硬要留他吃頓飯,為不讓老表掃興,他只好留下來,飯前,他掏出一袋乾糧送給該戶農家。全家人見狀非常驚訝,原來,堂堂縣令只是帶了一些薯片、兩塊燒餅下鄉充飢。
曾安止非常熱愛農業,尤其喜歡研究農作物。他經常到農田去觀察作物,遇到老農總要攀談一番。他走訪了許多老農,收集了大量的農作物優良品種,對繁多的水稻品種的品名、來源、性情以及播種、耕作方法,如何因地制宜等等,都一一作了詳細的調查研究。晚上,坐在豆大的油燈下,參閱前人的成果,整理當天的筆記,常常到半夜三更,有時通宵達旦。
天長日久,他的身體越來越不行,眼力越來越差,再加上當時許多士大夫都愛對牡丹、荔枝、茗茶等立書作譜,唯獨不見研究農業的官員。於是,他決定辭去縣令,回到“地產嘉禾、和氣所生”的家鄉泰和,致力於農學研究。許多有識有道之士對他的這一舉動有些想不通,他說:“‘農者,政之所先也。’……唯君子不陷人慾之危,故能安;得天理之正而無不適,故能止。‘安止’二字,乃吾所願!”諸朋友聽後,深受感動。
著作
曾安止後半生對泰和周邊各地農業生產進行廣泛深入的調查,潛心研究水稻栽培,蒐集大量有關水稻品種及栽培技術的資料,去世前完成《禾譜》5卷。此書詳細介紹北宋江南地區50多種水稻品種名稱、特徵、栽培技術和管理方法,是繼賈思勰《齊民要術》後又一部農業科學著作。
今全帙不存,但殘存部分仍是研究江西乃至全國水稻栽培的珍貴資料。
評價
《禾譜》一書,對本地、對江南仍至對全國的農業發展,起到了無可估量的作用,使廣大百姓都能安居樂業。“安民止亂”正是曾公清正為民的品格。 南宋嘉泰六年(1206),益國公周必大為《禾譜》作序,稱讚此書:“皆考之經傳,參合古今,制無不備,是可補伯視之書,成蘇公之美。”
蘇東坡曾與曾安止進行學術交流並寫下流傳千古的《秧馬歌》。
過廬陵,見宣德郎致仕曾君曾安止,出所作《禾譜》。 文既溫雅,事亦詳實,惜其有所缺,不譜農器也。 予昔游武昌,見農夫皆騎秧馬。 以榆棗為腹欲其滑,以楸桐為背欲其輕,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兩髀,雀躍於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縛秧。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絕矣。《史記》禹乘四載,泥行乘橇。 解者曰,橇形如箕,擿行泥上。豈秧馬之類乎?作《秧馬歌》一首,附於《禾譜》之末雲。
春雲濛濛雨淒淒,春秧欲老翠剡齊。
嗟我婦子行水泥,朝分一壠暮千畦。
腰如箜篌首啄雞,筋煩骨殆聲酸嘶。
我有桐馬手自提,頭尻軒昂腹脅低。
背如覆瓦去角圭,以我兩足為四蹄。
聳踴滑汰如鳧鷖,纖纖束藁亦可齎。
何用繁纓與月題,朅從畦東走畦西。
山城欲閉聞鼓鼙,忽作的盧躍檀溪。
歸來掛壁從高棲,了無芻秣飢不啼。
少壯騎汝逮老黧,何曾蹶軼防顛隮。
錦韉公子朝金閨,笑我一生蹋牛犁,不知自有木駃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