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泰平原

吉泰平原

吉泰平原地處井岡山東麓,為吉水縣城、吉安市區吉安縣、至泰和縣城一帶的贛江沖積平原

吉泰平原,河網縱橫,水利資源豐富,因而養殖業發達。吉泰平原為贛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的河谷沖積平原。整個平原地表鬆散,沉積物巨厚,地勢平坦。吉泰平原四周有群山環抱,平原內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雨充沛,河網縱橫。

基本介紹

地域簡介,渼陂古村,歷史事跡,

地域簡介

吉泰平原地處井岡山東麓,為吉水縣城、吉安市區、吉安縣至泰和縣城一帶的贛江沖積平原。吉泰平原,河網縱橫,水利資源豐富,因而養殖業發達。
吉泰平原成為贛中糧倉,魚米之鄉。
自唐、五代至宋、明、清,吉安市的丘陵,山地墾殖面積不斷擴大,“自邑以及郊,自郊以及野,峻岩重谷,昔人足跡所未至者,今皆為膏腴之壤。”(曾安止禾譜》序)就是說,在宋代,吉泰平原就已成為贛中糧倉。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時任泰和縣令的黃庭堅曾深入山區,考察民情,作詩10餘首,有“清風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句;宋紹興年間(1131一1162年)詩人張孝祥進入清江、新淦境內,見“沃址百里,黃雲際天”,感嘆“他處未有也”,並賦詩:“野水瀰漫欲漲川,稻雲烘日更連天……黃犢眠處高樹蔭,白雞啼時遠炊煙。”
農耕文化發達的標誌之一是宋哲宗時,泰和人曾安止撰寫了農學專著《禾譜》。
僅從殘存書稿來看,就已記錄當時吉泰平原栽種的50多個水稻品種。蘇軾貶往嶺南,過泰和,得見此書,惜其只記農作物而未記農器具:“過廬陵見宣德郎曾安止,出所作《禾譜》,文既溫雅,事亦詳實,惜其所缺,未譜農器也。”於是東坡先生將他在湖北武昌見過的農器具秧馬描繪一番,並作《秧馬歌》附《禾譜》之末。到南宋時,曾安止侄孫曾之謹“追述東坡作歌之志”,撰《農器譜》與《禾譜》配套,並寄給當時大詩人陸游,陸游賦詩感嘆農藝農事不為世人所重。
曾氏祖孫能在那個重功名仕途的年代總結農業科學,並因此與當時文壇大家建立友誼,是吉安農耕文化的驕傲!還有麻、桑、茶、果的栽種,代有珍品,時有貢品。

渼陂古村

渼陂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文化寶庫的明珠、贛文化的奇葩、廬陵文化的典範。
近千年來,黃河文明在吉泰平原承繼、發展和創新— 從折射古村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肇基於斯喜紫瑤左峙薌城側橫本地名山鐘靈秀,發祥有自看渼水南來王江北繞中流砥柱匯淵源”對聯,到古村畫龍點睛之作永慕堂、洪慶堂、求志堂、節壽堂、孝友堂等明清建築的爭奇鬥豔;從經營糧食、藥材、木材、布匹等享有“小南京”美譽的“天不夜”、“月常明”的明代古街,到規模、形制、內容等都在江南鄉村首屈一指的萬壽宮;從體現經商不忘業儒、序塾相望的養源書院、敬德書院、明新書院和文昌閣,到“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的家訓……歲月的侵蝕、世間的滄桑更使數以百計的明清古居、祠堂、書院、義倉、牌坊、樓閣、店鋪、碼頭、街道等絢麗多彩;百餘條(部)的家訓、格言、警句、匾聯、宗譜和族譜更加發人深省。
江畔村,位於吉泰平原的泰和縣沿溪鎮,肇始於北宋,興盛於明清,歷經千年。古村是一個錯落有致、有山有水的美麗村莊。村中保存有連片的100多棟明清贛派建築風格祠堂、書院、當房和民居,村周有古樟、古驛道、古渡、古堤、古碼頭、古戲台、古碾房、古廟和古庵遺址,還有被列為文物保護的古橋、古塔。江畔村背山靠水,古人根據特有的山勢、水系和環境,造就有江畔獨有的風水文化,比如有"耕牛臥潭"、"七星古塘"、"文塔臨溪"、"筆架樟"、"桑梓樹"和"臨水居"等風貌 。
魁星古塔魁星古塔
江畔村依山環水,北面青山為屏,山勢從東面贛江邊向西逶迤延伸至西,村後山間依形就勢開闢出層層梯田。江畔村臨江而建,東傍贛江,在贛江"沙洲上"可能體驗沙灘風光,也可以體驗古浮潭波光粼粼的情景和古花石潭的自然景觀。

歷史事跡

羅霄之戰:陳霸先北伐成功,代梁而做了陳朝的開國皇帝。
廣州刺史蕭勃心有不順,也進駐南康要與陳霸先討個說法,其時,歐陽頠受蕭勃差遣,出於維護梁朝正統,率兵又經武功山出贛江,與陳霸先的主將周文育在吉泰平原撕殺爭奪,反被周文育所擒。
陳霸先大度,念及舊日之好,曉以大義,歐陽頠則為陳效力。
周文育借歐陽頠歸順,在贛江上與歐陽頠設宴飲酒,酒令鼓樂,用計破了傅泰的營壘,蕭勃只有望風而逃,反為部將所殺。歐陽頠後被陳委以大任,仍看管南方一帶山林。
其“有聲南土”,人一到,南方就相安無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