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秧馬歌

吾鄉治秧田,刈戎菽等密布田內,用秧馬踐入泥[2],俟爛則播種,其力倍於糞[3],且不蠹。秧馬制,以縱木二為端,葘四[4],橫長倍廣,下旁殺,令上面平如足榻狀,底如四屐齒。用柔條一或繩,貫兩端為系,高接手[5]。踏時足各履一馬,手提系,摘行莖葉上,深陷之,甚便且速。為歌一篇,俟後譜農器者采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播州秧馬歌
  • 創作年代清朝
  • 文學體裁:雜詩
  • 作者:鄭珍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播州秧馬歌[1] 並序
穀雨方來雨如絲,春聲布穀還駕犁。
斬青殺綠糞秧畦,蕪菁荏菽鋪高低,
層層密密若臥梯。
外人顧此頗見疑,足舂手築無力疲?
我有二馬君未知,無腹無尾無扼題[6]。
廣背方坦健骨支,四蹄銳削牡齒齊[7]。
踏背立乘穩不危,雙韁在手左右持。
馬首北向人首西,橫行有如蟹爬泥。
前馬駐足後馬提,後馬方到前又移。
前不舉後後不蹄,轉頭前者復後馳。
人在馬上搖搖而,蹊田遠過牽牛蹊。
絕似軟屐行蒺藜。
柳蔭 饁媚且依[8],木騠對臥不解飢。
晚風搖波蹙水臍,居然刷洗臨清溪[9]。
他日更借人乘之。
踏花小郎黃驄嘶,下鞍兩髀紅胭脂。
豈知老子糞種時,一足各有一馬騎,
終身腳板無瘢胝[10]。

作品注釋

[1]遵義為唐播州地,故名之。
[2]踐:踩。
[3]力:指肥力。
[4]葘:原指直立而枯死的樹木,此指直立的樹木。
[5]高接手:高(長)與手相接。
[6]扼:通“軛”,駕車時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
[7]牡齒:指秧馬底部突出部分如齒。牡:原指古代鎖中可以插入和拔出的部分。
[8] 饁:即“ 饁”。 :眾飲食聲。饁:饋送食物。《詩經·周頌·載芟》:“有 其饁。”
[9]居然:停下來。
[10]瘢(bān)胝(zhī):瘢痕和老繭。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詠秧馬的詠物詩。此詩所詠秧馬與蘇軾《秧馬歌》所詠秧馬有區別。蘇詩中秧馬是拔秧、栽秧時坐其上以減勞累的一種木製農具。此詩所詠乃治秧田時將草肥踩入泥土的一種農具。詩序指出了作詩的緣由和目的以及秧馬的製作,表現了作者對農事的關心以及對農具的熟悉和重視。
詩歌前七句寫播州農家在穀雨時分整治秧田,田地里布滿密密層層的青草等,準備將其踩入泥中作肥。作者以“足舂手築無力疲?”發問為秧馬的功用作鋪墊。“我有二馬君未知”至“他日更借人乘之”正面寫秧馬。作者依次寫秧馬的外形、使用,秧馬的便利之處,人在秧馬上的感受以及秧馬“對臥不解飢”和洗刷之後可反覆利用的特點,把秧馬寫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特別是運用對比,寫出秧馬功用上的效率之高。結尾五句以踏花小郎的騎馬“下鞍兩髀紅胭脂”與自己踩秧馬“終身腳板無瘢胝”作比,既表現了農家對秧馬的喜愛和自豪,也寫出農家特有的幽默。
這首詩不僅描繪了播州秧馬這種農具,在農史上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也體現出詩人對農事的關心和對農具的熟悉,在寫法上,此詩與蘇軾的《秧馬歌》相似,可比照閱讀。

作者簡介

鄭珍(1806~1864)清代官員、學者。字子尹,晚號柴翁,別號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長,貴州遵義人。道光十七年舉人,選荔波縣訓導,鹹豐間告歸。同治初補江蘇知縣,未行而卒。學宗許鄭,治經學、國小,亦工書善畫,還是晚清宋詩派作家,其詩風格奇崛,時傷艱澀,與獨山莫友芝並稱“西南巨儒”。所著有《儀禮私箋》、《說文逸字》、《說文新附考》、《巢經巢經說》、《鄭學錄》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