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石鼓

石鼓共有十塊,為花崗岩質,高約90cm,直徑約60cm。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石鼓
  • 本質:花崗岩質
  • :約90cm
  • 直徑:約60cm
石鼓共有十塊,為花崗岩質,高約90cm,直徑約60cm。
石鼓文,因文字篆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石上刻大篆書記敘遊獵的十首詩,故也稱《獵碣》。詩皆四言,同《詩經小雅》中的“車攻”一首有相似處。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組石刻文字。自唐代韋應物、韓愈作《石鼓歌》以表章之,而後大顯於世。石鼓的年代曾有西周、春秋戰國、秦代、漢代、晉代、北魏、西魏、北周等數說。後經金石學家們從其內容、字型和書法風格等多方面的考證研究,認定是秦國遺物。在主張秦國遺物的意見中,又有秦文公、秦穆公、秦襄公、秦獻公等說,確切的年代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見。
石鼓在唐初時發現於陝西天興(今陝西鳳翔)三畤原。此後宋大觀中遷於東京(今開封),金人破宋,輦至燕京(今北京)。數經遷徙,文字磨滅殘損甚多。東京時曾以金色填字,運燕京後又被剔去。其中一鼓已無字。
石鼓文有些字型與籀文相同。籀文也稱大篆,傳說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造。籀文型體齊整穩定,春秋時期已在秦國流行,流行過程中又進一步簡化和線條化。此石鼓文書法朴茂渾古,清康有為謂:“如金鈿委地,芝草團雲,不煩整裁,自有奇采。”清代一些書法家的篆書多得力於此。
故宮所藏石鼓文拓本有明初拓本,明代孫克弘舊藏,為國內著名善本。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宋歐陽修《集古錄》、趙明誠《金石錄》、鄭樵《石鼓文考》等書著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