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南大百花巷11號,為清末舉人、民國期間著名文字學家程先甲故居。故居建築為清中晚期所建,前後共有七進,門廳、大廳、書房、樓房、廚房,占地千餘平方米,整組建築梁架完好,門窗扇雕有花紋,仍保持著南京明清建築的地方風格與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淮民居程先甲故居
- 所屬年代:明代;清代
文物歷史
程先甲(1871~1932年),因居大百花巷而筆名為“百花仙子”,是清末文字改革運動的積極推行者。他擅長文賦詩詞,為地方教育、學術研究、文藝創作等方面作出了貢獻。他20歲中舉人,21歲創作鴻篇巨製《金陵賦》,用時一個月,長達3723字。文章以賦體鋪敘了清末南京的山川形勢、四季景色、水陸交通、農工物產、商肆居民和社會風俗,此賦至今仍是研究南京民俗的重要文獻資料,影響頗巨。
1898年,程行甲任江南高等學堂教授,時值戊戌變法失敗之後,社會興起文學改革運動,普及教育。程先甲對訓詁學、音韻學有較高造詣,便與著名文字改革者勞乃宣於1905年合編《重訂合聲簡字譜》、《增訂合聲簡字譜》二書,並創讀音標記之法,按平上去入四聲點在簡字的四角上。後經兩江總督周馥等奏準,在南京石壩街設立江寧簡字學堂,程先甲任總理(校長),以兩本簡字譜為教材,招收數百名學員,把切音運動推行到南方十三省。
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現代教育興起,張謇創立了江蘇教育總會,程先甲被選為評議員、江寧學會副會長、兩江學務處議紳。1906、1907兩年,南京水災嚴重,程先甲毅然為民請命,攜款赴湖熟散賑。當時風雨泥濘,同行者擬等天氣好些再出發,他不以為然地說:“我們怎么能說苦呢?想想難民嗷嗷待賑的不知多少,我們早到一天,就能救活多少人的性命。”遂不辭勞瘁星夜趕程,到達湖熟賑救難民。晚年與友人創立文藝團體“霞社”,有文稿《霞社唱和集》。1932年因病去世,享年61歲。他一生素性恬淡,平日勤樸、謙和。
程先甲自名書齋為“千一齋”取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他所著《選雅》自序“千慮之失,未為一生之累”,所著各書合稱《千一齋全書》共有四十餘種,可謂“書於身等”。惜然《賦話》、《詞話》、《文種》兩卷、《千一齋勝景錄》十四卷、《唐人五律類編》四卷、《國學叢刊》等卷未能刻印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