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秦樂府鐘
- 出土地點:秦始皇帝陵園西側內外城垣間的飤官遺址
- 館藏地點: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 所屬年代:秦代
- 出土時間:1976年2月
- 文物類別:青銅器
- 文物級別:一級文物
文物歷史,文物特徵,製作技術,文物價值,出土環境,保護措施,相關報導,
文物歷史
1976年的大年初二,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原館長袁仲一先生自願留下值班。他先到代王鎮察看了東門闕,又折向北在魚池遺址察看。日落時分,他來到了秦陵北側的晏家寨,在十米開外,有農民挖土留下的土坎。在落日的餘輝中,發現在土坎上發著光,於是發現了秦樂府鐘。後被珍藏在陝西省博物館內。
1986年11月,秦樂府鐘在陝西省博物館展出中被盜。陳列在同一櫃中的其它珍貴文物都安然無恙,唯有秦樂府鐘不翼而飛。監控設備及報警器的電線被切斷了。爾後,曾立案偵查了很長一段時間,也沒找到絲毫線索,秦樂府鐘下落不明。
1996年,盜竊案告破,但樂府鐘已被盜賣到境外。
1998年6月,國家安全部門提供了關於“秦樂府鐘”已被中國香港私人收藏的信息,省安全廳通過有關安全渠道,最後由香港友人從持有者手中買回並轉送陝西省文物管理部門。隨後陝西省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將其移交給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珍藏。
文物特徵
秦樂府鐘為青銅所鑄,帶有鼻鈕,通高13.3厘米、兩銑間7.2厘米、鼓間5.8厘米、舞修6厘米、舞廣4.8厘米。此鐘器形完整,長方形紐,泡形枚,內壁有音脊4個,前、後壁左、右側鼓各一。舞飾纖細雲紋,鉦篆四邊以雙細陽線弦紋為界,篆飾錯金雲紋,鉦、鼓飾錯金蟠螭紋,兩銑、頂篆、鼓下緣飾錯銀雲紋,鐘內側飾纖細陽線雲紋,紐上刻銘“樂府”二字。
(註:“樂府”銘文在輾轉倒手過程中被人為磨掉。)
製作技術
秦樂府鐘外面的錯金銀是一種極複雜的工藝,簡單說就是在鐘鑄好之後,按需要的花紋刻槽,嵌入金銀絲,再進行打磨刨光。鐘的腹腔之內,也有花紋,雖說不是錯金銀的,卻是精細絕妙之至,花紋細如髮絲,是一次鑄成的。
文物價值
秦樂府鐘鐘紐上有字,清清楚楚的秦小篆“樂府”,樂府的設定起於漢代是人所共知的,而漢代的許多官府機構都源於秦,文史學家們推測,秦代也應該有樂府,但是,文獻沒有記載,也始終沒有找到實物依據。秦樂府鐘告訴現代人,秦代就有樂府機構,而且秦陵的祭祀活動是伴隨著音樂進行的。秦樂府鐘是研究古代官署制度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秦樂府鐘的花紋基本完整、清楚,充分顯示了秦代高超的青銅冶鑄水平和工藝水平,為進一步研究古代錯金銀及鑲嵌工藝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秦樂府鐘不僅精美,同時作為一件古樂器還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樂理知識。鐘的內壁有四條調音帶,並有銼痕,說明秦人已經對鐘進行過調音。1982年音樂家呂驥先生敲響了樂府鐘兩千年來的第一聲,並鑑定它的音調為C調,音質清脆悅耳,音準度也很高。這在了解和探討秦代音樂成就方面無疑有著重要意義。
出土環境
秦樂府鐘出土時位於飤官遺址斷崖的瓦礫中,置於一殘破的帶三矮足的陶案內,陶案置於原來房內的地面上。飤官遺址位於秦始皇帝陵園西側內外城垣間。飤官遺址在園寺吏舍中內外城垣之間的一號建築遺址內清理髮現了一組四合院式的房屋建築基址,東側房屋基址呈南北向長方形,殘長24.5米,東西寬6.1米;南側房屋基址呈東西向長方形,長37米,南北寬14米。室內西端有滲水井一眼,連線一條五角形陶水道,以便把水排出室外。西側、北側房屋基址因殘破嚴重。
保護措施
秦樂府鐘價值極高,被國家列為一級文物。
相關報導
1997年,西安市公安局偵破秦樂府鐘被盜案,抓獲犯罪分子多人,證實為內外勾結作案。首犯江影原系西安碑林博物館工作人員,已被依法判處死刑,緩期執行,其餘罪犯分別被判處無期徒刑或有期徒刑,而“秦樂府鐘”卻流失境外。1998年6月,國家安全部門提供了關於“秦樂府鐘”已被香港私人收藏的信息,這一情況受到陝西省委和省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陝西省安全廳立即派人與陝西省文物局兩名專家赴港,在經鑑定確係被盜的“秦樂府鐘”之後,省安全廳通過有關安全渠道,與香港有關人士聯繫,經過艱苦細緻的工作,最後由香港友人以45萬元港幣將文物從持有者手中買回,再以捐贈形式將該文物歸還陝西省。“秦樂府鐘”的失而復得雖是幸事但在輾轉倒手過程中,原鐘組所刻“樂府”二字被人為磨掉,使這一珍貴文物的價值受到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