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地軸

秦嶺地軸

秦嶺地軸是華北地台南緣的一個次級構造單元。黃汲清1945年命名。它呈近EW向大體沿秦嶺山脈的主脊延展,往東過南陽盆地後可與淮陽地盾相連線。這是一個主要由古老的變質岩所組成的地帶。後來研究表明,這些“古老的變質岩”,包括秦嶺群、寬坪群、陶灣群和劉嶺群等,主體部分屬於中、新元古界或古生界,所謂“秦嶺地軸”事實上是以逆沖系統為特徵的秦嶺造山帶的根帶。由於近代秦嶺山脈的強烈上升,加之秦嶺內一些堅硬的岩石,形成了大量特殊的地貌景觀,為地質公園的開發和建設,準備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嶺地軸
  • 外文名:Qinling axis
  • 定義:華北地台南部邊緣的二極構造單位
  • 地理位置:陝南、豫西一帶
  • 走向:近東西方向
  • 意義:漢水、渭河之分水嶺
簡介,地理位置,劃分,地層,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岩漿岩,

簡介

秦嶺地軸(Qinling axis)是呈近東西向大體沿秦嶺山脈主脊延展,往東過南陽盆地後可與淮陽地盾相連線的二級構造單位。燕山運動時期,有較廣泛的花崗岩體侵入,產生太白山及華山等高山或中山;同時沿其南、北緣發生深斷裂,並與東秦嶺褶皺帶、豫西褶皺帶及渭南地塹分界。為我國劃分南北海侵界限的地障,寒武紀以後南北地層顯著不同的分野。
前人認為是一個由古老變質岩系組成的長期隆起帶,但是後來獲得的資料表明,原先定為太古宙古元古代的秦嶺群、寬坪群、陶灣群,其主體部分卻屬於中、新元古代古生代地層。所以,所謂秦嶺地軸事實上是以逆沖系統為特徵的整個秦嶺造山帶的根帶。

地理位置

秦嶺地軸是華北地台南部邊緣的二極構造單位之一。由其地理位置而言,是位於陝南、豫西一帶。地軸西起寶璃附近,東至南襄盆地,呈東西延伸狀,與內蒙地軸由遙遙相對。地軸南界沿太白山南麓至豫西上集一線以深斷裂與秦嶺地槽相接,北界大致沿陝南至豫西盧氏,魯山一線,分別與華北地台之賀蘭-六盤台褶帶、鄂爾多斯台向斜、豫淮台褶帶相連,北界東段亦為明顯之深斷裂,東端隔南襄盆地與淮陽地盾相望。
總的地勢情況是西高東低,西部一般高度為1000-2000米,東部一般高度為400-1000米,區內有不少著名山峰,如西部太白山高達4000米,向東至豫西一帶有伏牛山熊耳山外方山等。一般山脈之走向與本區之主要構造線相一致近東西方向,成為漢水渭河分水嶺

劃分

秦嶺地軸內部根據其大地構造發展歷史不同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三極構造單位,它們彼此為東西向的深斷裂所隔。三個三級單位是(由北往南):北秦嶺元古代褶皺帶、秦嶺太古代褶皺帶和南秦嶺元古代褶皺帶。

地層

前震旦紀結晶基底在秦嶺地軸內普遍出露,可分太古界元古界。太古界組成地軸復背斜之核部,元古界為其兩翼。蓋層很不發育,在地軸內斷裂帶中發育了中生代新生代的陸相盆地堆積。岩層走向以及盆地走向皆與主構造線一致。

太古界

主要出露在太古代褶皺帶,組成整個復背斜的核心。太古界是一套變質極深的復變質岩系,並有強烈的混合岩化現象。接其岩性不同可分上、中、下三套岩系。
界牌群:瘤狀堇青石片岩系,夾薄層大理岩角閃片岩。厚2000米左右。
雁嶺溝群:含石墨大理岩系,夾片麻岩及少量角閃岩。厚800-1100米。
太華群:雲母片麻岩系,含眼球狀片麻岩角閃片岩、二雲母片岩,並夾含石墨大理岩。厚6000米左右。
由上可見,太古界主要為碎屑岩建造、復理石建造及一些火山岩建造所組成。

元古界

主要分布於南、北兩個元古代褶皺帶中,且兩地岩性也有差異。
北部:元古界稱寬坪群又分為上、中、下三部:下部鐵洞溝組為片狀白雲母石英片岩與石英岩之互層,中部寬坪粗,為長石陽起石片岩、矽化大理岩及炭質絹雲母石英片岩,其底部為變質火山岩,上部為柘榴石雲母片岩等;上部陶灣組為捐雲母綠泥石大理岩,鈣質片岩、夾炭質片岩、黑雲母大理岩、角閃片岩等。總厚達5000--7000米。
南部:元古界以片岩為主,尚有鈣質片岩、千枚岩、石英岩及砂質灰岩等,並具清楚的韻律。總厚10000米。 ‘

古生界

僅在陝西附近具有零星出露之陸相二疊系與下伏地層呈明顯之角度不整合接觸。總厚150米左右。是一套陸相碎屑岩系,中夾薄層褐煤

岩漿岩

秦嶺地軸區內岩漿活動頻繁。
地軸區的花崗岩體絕大部分是複式岩體。如騾子坪、棗園、小黃柏岔等岩體,由中細粒斜長花崗岩,中細粒二長花崗岩及偉晶狀二長花崗岩組成,商南、灰池子岩體為中細粒斜長花崗岩,灰白色少雲母二長花崗岩和肉紅色鉀長石化花崗岩組成,漂池花崗岩由黑雲母二長花崗岩和白雲母鈉更長石化花崗岩組成,蟒嶺花崗岩體為斜長花崗岩和鉀長石化花崗岩組成。棗園和騾子坪花崗岩體中的中細粒片麻狀斜長花崗岩屬於元古代花崗岩。這些斜長花崗岩都具有片麻狀構造片麻理與圍岩的片理方向一致,它被無片理的中細粒及偉晶狀二長花崗岩穿插交代。二長花崗岩年齡為4.5億年,片麻狀斜長花崗岩可能屬元古代。
片麻狀斜長花崗岩都是沿層間侵入接觸,形態受褶皺構造控制,二長花崗岩沿斷裂或早先岩體邊緣侵入,形態受斷裂控制。另外和偉晶狀二長花崗岩伴生的偉晶岩,混合岩細脈,多沿一組和圍岩片理斜交的破片理充填交代,說明偉晶狀花崗岩等是在第二期區域熱動力作用時形成,而和圍岩片理方向一致的斜長花崗岩的片理應是第一次區域變質作用形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