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電影

秘魯電影

1897年,維太放映機放映的電影傳入秘魯首都利馬。1900年,盧米埃爾兄弟的影片在利馬正式公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秘魯電影
  • 建立公司:1975年
  • 任務:管理電影生產發行與進口的問題
  • 代表作品:《傷心的奶水》
秘魯電影發展史,較有影響的故事片,現狀,

秘魯電影發展史

1897年,維太放映機放映的電影傳入秘魯首都利馬。1900年,盧米埃爾兄弟的影片在利馬正式公映。
1911年,秘魯第一部紀錄片《秘魯的半人半馬怪》問世。接著於1913年又拍攝了兩部短故事片《水上貿易》和《從精神病院到婚禮祭壇》。由於與鄰國爭奪硝石的戰爭影響,在1926年產生了影片《英雄的篇章》。一年後,第一部長故事片《劉易斯·帕爾多》(E.C.比利亞努埃瓦導演)拍成,影片講述了一位19世紀著名強盜的故事。1934年,第一部有聲電影《回頭浪》(A.桑塔納導演)問世。秘魯正規的電影生產是從1935年阿塔電影公司成立開始的,年產量一度曾達到 6部故事片,成為拉丁美洲第四產片國。這期間,它以墨西哥和阿根廷為榜樣,模仿好萊塢影片。但是不久,由於政治、經濟諸方面原因,電影生產衰退下來。直到1945年,隨著先驅電影有限制片公司的成立,電影生產又有所復甦。1948年,在利馬建立了技術設備先進的城市電影製片廠。1955年在庫斯科建立了電影俱樂部,出現了被稱為庫斯科學派紀錄電影運動。該學派主要拍攝表現印第安人生活習俗的影片,代表人物有M.de昌比和J.瓦科等,重要影片有《雪節》(1957)、《城市住宅區》(1967)、《漁民》(1968)等,均為昌比導演。第一部為秘魯電影爭得國際榮譽的影片是《空中沒有星星》(1966),該片導演是S.A.R.戈多伊。他原為作家和戲劇導演,1965年從事電影工作。他後來拍的反映貧困工人家庭生活的影片《綠色的城牆》(1970)和《海市蜃樓》(1973)也都引起了一定社會反響。
為促進電影事業的發展,政府於1972年頒布了電影法,1973年成立了電影發展委員會,1975年建立了秘魯電影公司,統一管理電影生產、發行與進口的問題。

較有影響的故事片

1975年以來,秘魯較有影響的故事片有:反映貧苦農民大量湧入城市的社會問題影片《他在黎明時死去》(1977,F.隆巴爾迪導演)、表現農民平凡生活的《餓狗》(1977,L.菲格羅亞導演)等。F.隆巴爾迪 1985年導演的《城市與狗》在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上獲最佳導演等多項獎勵。

現狀

秘魯電影以表現印第安人生活的內容較多,情節比較簡單,節奏比較緩慢,年產量3~5部,故事片最高年產量(1979)為12部故事片,全國80年代有13個製片公司,尚無洗印技術廠。影片拍好後需送到美國、西班牙、法國或阿根廷進行後期製作和洗印拷貝,全國有影院約400家。
第59屆柏林影展頒獎典禮 秘魯電影奪金熊獎 最佳影片為女導演克洛蒂亞洛薩(Claudia llosa)執導的秘魯電影《傷心的奶水》(暫譯,The Milk of Sorrow)。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