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原創力

科技原創力是指人們創新或創造潛力經深入開發而轉化成為一種現實的能夠提出新構想、解決新問題,從而創造出具有一定社會價值的前所未有的物質產品或精神產品綜合能力。科技原創力不同於一般能力,它包括兩層含義,從個體構成上看,它是人的知識技能、智慧、個性品質的統一與綜合;從社會(或群體)構成上看,它是一個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貢獻的重要體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科技原創力
  • 外文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ity
特點,形成與演化,

特點

科技原創力作為一種能力具有原創性、突破性、引導性和風險性等性質和特點。
(1)原創性。這是指第一次比較系統的提出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或者首次取得重大發現,這些成果是以前沒有預料到的或者未曾發現的。科技原創力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科技創新能力,它強調的是創新的原始性。任何跟蹤模仿性的科技創新都不是原始性的,因此不能被稱為科技原創力。只有具有原創特徵的科技創新,才能成為基礎研究的靈魂,才能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也才能稱得上是科技原創力。
(2)突破性。原創性成果一般都體現著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尖端水平。在原始性創新的過程中,由於新的概念、理論和技術方法取代了舊的,從而對原有概念、理論及技術方法產生重大突破,促使科學技術發生質的飛躍。科技原創力的這種突破性往往會導致科技進步,使技術的發展呈現出階段性。
(3)引導性。一項重大的理論突破或科學發現,會引起一大批研究人員對該理論或科學發現的完善和發展。因此,原始性創新的成果往往能夠開闢新的研究方向、新的研究領域或開創新的學科,進而導致一批新技術的不斷發明,其結果是推動常規學科的“範式”變革,最終引起生產力的新飛躍。從這個角度來講,原始性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強的引導性。
(4)風險性。原創過程中的許多環節及其變化是創造主體難以預料和控制的,因此,原創活動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大量實踐表明,原始性創新成功的機率往往小於失敗的機率。國外學者曾對91項技術創新進行了調查。成功的項目為29個,約占總數的1/3,失敗的項目為62個,約占總數的2/3。由此可見,科技原創活動具有很大的風險性。同時,這種風險性與技術強度呈正向關係,即技術強度越大,風險性就越高,反之亦然。

形成與演化

(一)內在機理
本部分主要是從創新主體的角度來考察科技原創力的形成與演化。原始性創新源於興趣,孕於知識的積累和經驗的獲取。在這個過程中,創新主體發揮著特定的功能。創新主體憑藉自己的學術造詣和科研能力,正確把握學科發展的方向,為科技原創力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
1.科研興趣
興趣是科學家從事科研工作的起點,因為只有對某一問題或某一領域感興趣,才會帶著興趣對這一問題進行思考或者對這一領域進行探索,進而進行深入研究,直至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或者解釋問題的依據。科學研究本身是非常艱苦的一個過程,如果沒有興趣,單純地在利益的驅動下從事研究工作,那么這個過程將會變得非常枯燥和漫長。因此,在科技原創力形成的過程中,科研興趣非常重要。有了科研興趣,創新主體才能潛心收集資料、數據,進行理論準備、查找最新的發展情況、安排試驗、分析、總結報告,才會不厭其煩地探索、失敗、再探索、再失敗...直到成功。
科技原創力是一種難以模仿和替代的創新性能力,一般情況下,它是創新主體通過長期的學習一實踐一再學習一再實踐而獲取的。科技原創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創新主體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知識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一個是創新主體自身知識的獲取,另一個是前人經驗教訓的積累。知識獲取本身是一個自覺的過程,其結果是產生新的知識結構和智力模型。經驗積累則是持續性的學習過程。通過知識獲取和經驗積累,能夠幫助創新主體提升自身的思維能力,從而最終實現創新的目的。
3.科研能力
原創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創新主體的科研能力。創新主體的科研能力包括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認知能力是知識儲備的能力,是創新主體從事創新活動的理論基礎,是創新能動性得以發揮的關鍵。而實踐能力則是指如何使儲備的知識得到充分利用。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實踐能力上。知識儲備的價值最終要體現在運用之上,在科技原創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我們不能只關注知識的積累,而不關注知識能量的釋放。知識的積累其實只是靜態的東西,就像資本需要與人結合起來才能創造出價值一樣,而只有將所掌握的知識付諸實踐,才能實現知識的真正價值
4.原創技巧
原始性創新能力的形成除了依賴於知識的儲備和積累以外,更重要的是取決於知識能量的釋放,而且這種釋放過程並不是隨意的,應該講“成功一定有方法”。知識的積累使我們站得更高,但不能否認,研究中關鍵的突破往往來自於原創技巧的選擇。可以說,每個成功的原始創新個體或團隊都有自己獨特的研究技巧和方法。那些獨具創意的實驗,利用特殊的儀器對自然界的探索或對理論的檢驗,信息技術和計算機賦予的超凡能力往往是科技原創力形成的關鍵因素。
(二)外部條件
內因通過外因起作用,科技原創力的形成與發展,除了依靠自身內在的機理外,還取決於外部條件的變化,外部條件的變化有可能加速或者減慢科技原創能力的形成。影響科技原創力形成與演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有:
1.原創積累
科學是人類世世代代探索無限的外在客觀存在和客觀規律的一個永無止境的社會性過程。正如著名英國科學家、科學學創始人之一貝爾納所認為的那樣,科學是一種累積的知識傳統。科學研究強調的積累是一種鏈的概念,而原始性創新就是在這種鏈狀累積基礎上的一種飛躍,一種突變。也就是說,原始性創新的前提就是積累,沒有積累就沒有原創。然而,必須指出積累並不必然產生原創。
2.學術環境
自由而寬鬆的學術環境是孕育科技原創力的土壤。科技原創力的形成特別注重人員、物質、制度價值觀念等要素之間的動態平衡和最佳組合,需要民主、自由、爭辯的學術空氣和安定和諧、競爭合作的寬鬆環境。激烈地辯論,會使大家陡然轉入新的境界甚至改變思維的方式。緊密的協作,則有利於不同個體和整個群體克服自身的局限和認識中的偏頗,從而能比較深刻地接觸到真理或揭示真理,更進一步地推動學術研究的發展。因此,良好的學術環境能夠使團隊中每一個成員的潛能發揮到最大,把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並在集體中得到交流,相互碰撞,產生“共振”,從而形成創新的“雷射”。
3.團隊協作
現代科學研究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客觀上都需要不同學科知識的交叉、綜合、互補,需要多方面的思想和寬廣厚實的知識群體做後盾,需要專業側重點不同的人員匯合起來進行協同作戰。原創過程有時是由個體完成的活動,但大多數情況下是一項由眾多的主體參與的群體活動。因為,個體的力量是非常有限和單薄的,創新團隊往往擁有豐富的知識資源和思想資源。通過團隊協作,個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科研能力呈現出跳躍式的發展。人們通過在多學科知識滲透的團體氣氛中,共同研討擬定解決問題的對策,以不同的知識點推進問題的解決,促進科技原創能力的形成。可見,創新主體之間有效的聯繫和合作不僅是科技原創力形成的重要外部條件,也有助於提高科技原創的效率。
4.制度因素
關於技術發展和制度安排之間的理論早就證明,推動技術發展的主要力量並非技術自身的演進,而是有利於創新的制度安排。制度是看不見和摸不著的,作為一種最基本的“遊戲規則”,制度的主要表現形式是通過特定程式提供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等來界定人們的選擇空間,規範和約束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制度的最主要功能就是激勵作用,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調動科研人員進行科學創造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能動性,使他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從而促進科技原創力的形成。此外,合理的制度安排還能使科技資源的配置達到最優,進一步使科學創造的效率達到最高。
5.原始性創新的硬環境
以上分析的都是原始性創新的軟環境,即影響科技原創力形成的人文因素。除此之外,原始性創新的硬環境對科技原創力的形成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硬環境是指與科技原始性創新相關的物質條件,包括研究與開發費用的投入,科研設備條件,經濟發展水平教育水平,國民素質,科研人員素質等等。科技原始性創新的硬環境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形成的,而是一種科技發展的長期積累,帶有很強的客觀性。良好的硬環境是科技原創力形成的物質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