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誕生

科學的誕生

《科學的誕生》是一部由[美]戴維·伍頓 所著的書籍,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發行。

基本介紹

  • 書名:科學的誕生
  • 作者:[美]戴維·伍頓 
  • ISBN:9787508685465
  •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叢書信息,

出版信息

作者:[美]戴維·伍頓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副標題:科學革命新史
原作名:The Invention of Science:A New History of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譯者:劉國偉
出版年:2018-4-23
頁數:884
定價:128.00元
裝幀:平裝
叢書:見識叢書
ISBN:9787508685465

內容簡介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科學造就的世界。但這個世界不是自古就有的,現代意義的科學探索只是近500年才出現的新事物,它的出現和發展造就了我們現在的世界。這世界是在何時、怎樣產生的呢?本書講述了那場非凡的、孕育現代科學知識和文化的革命,以及這場革命如何改變我們自身及這個世界。
在離我們還不算太遙遠的1492年之前,人們普遍認為一切重要知識已經出現,不存在進步的概念,對世界的解釋來自過去的先賢而不是未來的探索者。
一場悄然爆發的科學革命為舊時代畫上句號。最初由數學革命引領的製圖學、測繪學、航海術、透視法等技術開始將自然數位化並改變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控制力。接著,顯微鏡、望遠鏡、溫度計和氣壓計的發明帶來了尺度革命,增強人的知覺,讓人的眼界上升至無垠的宇宙,下落到多彩的微生物界。在此之外,信息革命伴隨著印刷機促成出版文化的興起,權威的語言被削弱,信息開始被廣泛交流、分享和比較。最終,科學宣告誕生。
新科學擁有殉道者(布魯諾,伽利略)、英雄(克卜勒、波義耳)、宣傳者(伏爾泰、狄德羅)、耐心的耕耘者(吉爾伯特、胡克)。它引發了一種新的理性主義,消滅了對鍊金術、占星術和巫術的信仰。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因它而起,繼而促成對現代世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業革命。本書將改變我們對這一偉大變革發生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僅更加清楚現在的世界從何而來,也將有因此預見可能的未來。

作者簡介

戴維·伍頓(David Wootton),約克大學年度歷史教授,專攻16世紀-18世紀的科技和文化史,著有《保羅·沙爾皮》(Paolo Sarpi,1986)、《壞醫學》(Bad Medicine,2006)、《伽利略》(Galileo,2010)等書。

目錄

引言
現代科學是於1572—1704 年被發明的。雖然在1572 年以前,存在一些我們稱作“ 科學”的知識體系,但只有天文學的運作略似於現代科學。
·····
第一章 現代思維
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比你料想的要年輕得多。沒有人想像得到,人類的歷史可以被構想成一種進步史。然而,僅僅三個世紀後,到了18 世紀中期,進步就已經開始顯得不可避免,以至於要追溯進步至以前的整個歷史。17、18 世紀的科學取得的進步是此前的知識體系無法企及的。那么,是什麼促成了這種情況呢?我們現在擁有、而古羅馬人和他們的文藝復興崇拜者不曾擁有的東西是什麼呢?
第二章 科學革命的思想
儘管哥白尼、伽利略、牛頓非常清楚他們的思想極其重要,我們也可以合理地將其工作描述為具有革命性的,但他們從來沒有明確地告訴自己,“ 我正在發動一場革命”。科學革命則是知識分子從20 世紀回望時的一種建構。
·····
第一部分 天空與地球
發現美洲大陸帶來了一個直接後果,人們對地球如何構成的理解發生了巨大改變,產生了水陸球體的概念。
第三章 發明發現
如今為新事物喝彩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的普遍態度,我們堅定地相信世界上會出現過去從未出現過的新事物,新知識。但在哥倫布之前,文藝復興時期的知識分子的首要目標是發掘失落的古代文化,而非確立新知識。宗教、拉丁語文獻、亞里士多德哲學都認為,不存在新知識這樣的東西。於是,看上去像新知識的東西實際上是被放在記不起來的地方的舊知識,歷史被認為是循環的。
第四章 行星地球
平板、半球、梨形、水球體、土球體、水陸結合球體,對地球形象的各種構想不斷交融過程中,科學思維和方法逐漸展露雛形。
·····
第二部分 眼見為實
繪畫透視技法的發明涉及數學原理在繪畫表現法上的運用,確立了對數學控制自然的力量的新信心。視望遠鏡、顯微鏡對人的尺度感的衝擊,人類的突然開始認識到自己顯得微不足道了。
第五章 世界的數學化
數學革命。複試記賬法的套用象徵著一種嘗試,即讓真實的世界中一匹匹絲綢、一包包羊毛、一袋袋糖在數學上清晰可辨。由此,人類開始用數學之眼觀察自己的世界和自己世界以外的宇宙,建立起一個數學底層架構的新世界。
第六章 格列佛的多個世界
尺度革命。望遠鏡、顯微鏡對人的尺度感產生了巨大衝擊,人類不是宇宙的主宰,也不是唯一。在望遠鏡對準的巨大空間裡,人類突然開始顯得微不足道了。與此同時,在顯微鏡揭示的世界裡,就連人們能夠想像的最小的生物也似乎很複雜,結果人們普遍想像跳蚤身上也可能有跳蚤等,至於無窮。
·····
第三部分 製作知識
科學發明了自己的語言體系,它們成了現代人思維方式的基礎,我們遵從法則,基於實驗得來的事實證據和判斷檢驗假說,形成理論和法則。
經驗-事實-假說-實驗-理論-法則
第七章 事實
個人的經驗、記憶經過科學工具的標準化後,成為“事實”
第八章 實驗
一種可重複獨立地被複製、可驗證的經過精心設計的程式,它被用來驗證“假說”,形成“理論”。
第九章 法則
整理“經驗-事實-假說-實驗-理論”系統,形成一個新的大系統,稱為“法則”。
第十章 假說/理論
整理“事實”與“證據”,可產生可靠的“假說”,“假說”經“實驗”檢驗後,即成為“理論”。
第十一章 證據與判斷
人類思維和感官一接觸便認識到的知識或規律稱為“感性直觀”和“理性直觀”,兩者之和是為“證據”。人類通過“證據”在科學系統“經驗-事實-假說-實驗-理論-法則”中前後移動。
·····
第四部分 現代的誕生
科學的誕生對人類社會不同方面產生了巨大影響,現代由此誕生。
第十二章 機器
新機器促進了新的思維方式。印刷機是最典型的代表,引發了信息革命。因為印刷機的出現,出版業成本降低,創新者們有了發聲的渠道,思維能被廣泛交流和比較,公認的權威發言的影響力被削弱,私人知識成了公共知識。
第十三章 世界的祛魅
科學的誕生意味著在原則上,人們再不受神秘的、不可預知的力量的控制,原則上人類能夠通過計算的方法,控制一切。那相應地意味著世界的祛魅。
第十四章 知識就是力量
培根的中心主張是,知識(至少是那種他正在提倡的知識)就是力量。就是說,如果你明白了某種東西,那么你就獲得了控制並再造某種自然效果的能力。人的技能的產物遠非必然次於自然的產物,人類能做的東西在原則上遠超自然曾經做的東西,其最明顯的結果就是開啟了工業革命的腳步
·····
結語 科學的發明
我們需要反思,去詢問接受科學革命的現實的後果是什麼。
第十五章 對自然的蔑視
人類有了科學,加速了認識、改造自然的過程,但我們還遠沒有自認為的那么完美。
第十六章 這些後現代的日子
對科學的誕生過程是一種後見之明,但它仍是一種客觀描述,並非牽強附會。
第十七章 “我知道什麼?”
科學革命是一個單一的改變過程,是累積的結果,不是一種重複多次的變化,而是幾個不同類型的、互相重疊的、彼此交織的變化,事實上,它從未停止。
·····
一些長注釋
關於希臘“科學”和中世紀“科學”的注釋
關於宗教的注釋
維根斯坦:非相對主義者
關於相對主義和相對主義者的注釋
關於日期和引文的注釋
關於網際網路的注釋
致謝詞
注釋
參考書目
索引

叢書信息

見識叢書 (共27冊), 這套叢書還有 《見識叢書·帝國的年代:1875—1914》,《1913》,《見識叢書21:人類簡史》,《哥倫布大交換》,《見識叢書·革命的年代:1789—1848》 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