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科學無神論是無神論科學化,是一種不斷發展中的理念,特點是以人為本,強調用科學來解釋世界及引導生活。是在批判繼承歷史上的無神論成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隨著科學發展而不斷發展。無神論不是要否定神或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而是不需要它們存在。否定超自然存在不是無神論的任務,而證明存在卻是,科學任務。
在科學無神論中,人們相信這樣的事實:自然是自己存在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可以被人認識的;關於世界的知識是通過觀察、實驗與理性分析而得到的;在自然規律的限制之下,人類的生活由人們自己的能力與責任來主導;人們的生活不受超自然的掌控,就在人們自己手中。
科學無神論不是反宗教,而是理性貫徹宗教信仰自由;科學無神論是一種世界觀和思維方式,也是一種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科學無神論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石和起點,用歷史說明宗教,與科學社會主義有血肉聯繫。它服從和服務於工人階級政黨的歷史使命和國家的整體任務,著重為“科教興國”貢獻力量,為人類求解放,讓社會擺脫愚昧迷信的負擔,家家過上健康和諧幸福的生活,每個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歷史淵源及本質
無神論是勞動和人性自覺的產物,是人類文明和思考的成果
顧名思義,無神論講求實事求是,認為世界上沒有神、鬼和天堂、地獄及其他任何超自然的力量實際存在;人的命運掌握在人自身的手裡。這是事實,也是真理,不應該講或不可以講么?
有學者說,無神論沒有學問;只有沒有學問的人才講無神論。這話有一定的道理。因為無神論道出的是這樣一個非常簡單的事實。相反,有神論必須是“有學問”的,因為它要把本來沒有的東西說成是有的,還要說成普通大眾都應該歸命的神聖,沒有“學問”確實不成。譬如論證“上帝”的存在(本體論、宇宙論、目的論之類),寫過多少文章,出版過多少圖書? 描述神的性能(真善美、愛及全知全能之類)的又有多少論著? 說明神與人的關係(三位一體、原罪與救贖,及信神者上天堂、不信者下地獄之類),特別是神與社會,包括政治、科學、倫理以至價值觀的出版物又有多少? 從西方到中國,從古至今,恐怕幾個圖書館也裝不下。然而大家也都清楚:這種學問叫做“神學”,為避免大眾對神的嫌棄,現在又美其名曰“學術神學”,據稱已經成為當代中國“學界”中的“顯學”。
為什麼講,說無神論者沒有學問也有道理? 好多學者爭著說,宗教誕生與人類文明同源,以此說明有神論源遠流長是個寶,動不得。無神論? 勞動創造人;人是智慧生物,始於能製造和使用工具的勞動、顛覆已知的思想性勞動。據此,人類文明發展,離不開勞動的貢獻,同時意味對神造人和神造物的否定,也意味著無神論產生;創造性勞動、生產勞動成無神論得以成立的第一個證明。男女相戀,交媾生子,人類由之得以延續,則成無神論出自人的本性的另一個證明。“食色性也”, 人們首先須吃喝住穿,然後才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人性自身把無神論牢牢系在生命的深處,任何人都無法擺脫。世界三大宗教都有禁慾主義的教義,因為“食色性也”製造宗教信仰的原始障礙,而其結果,沒有一種宗教實行得徹底。天主教教皇遇上大麻煩,他因隱瞞和包庇神職人員孌童的醜聞,鬧到英國無神論者要以“反人類罪”公開起訴他,而孌童是禁慾主義教義違反人性的惡果,這種情況讀《十日談》這一名著,看《巴黎聖母院》的電影,就會增加些形象化的印象。直觀一些,嬰兒一出生,他(她)的小嘴就要找媽媽的奶吃,而不是去尋求神賜,這是日常能感知的現象。這樣,不需要理論的論證,也不需要什麼學問,只要神經正常,沒人會等天上掉餡餅,也沒哪位處女不受精即能懷孕或求助觀世音即能送子入懷。就此而言,大家都是無神論者,這種無神論為自發的或本能的無神論——存在於世俗的一切生活領域,貫穿於人的一生。
如此看來,宗教並不是人類的本然需求,有神論是強加給人類的一種負擔,一付枷鎖。它的依據是否真實,它的存在是否合理,這種沒有客觀依據而又不合理的東西是怎樣產生及如何強加給人們而人們又自願或不得不接受?這類問題需要回答,於是就有自覺的無神論——即針對有神論、與有神論對立的無神論產生。自覺的無神論擔負的使命是揭露和批判有神論的荒誕,駁斥神學的謬誤,說明宗教鬼神論的根源及戰勝有神論的途徑。可以說,它從宗教的誕生那天起就產生。自覺的無神論的歷史與宗教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是同步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無神論又是一門大學問,它要駁倒一切鬼神論,並揭示其諸多組織形態的歷史與功能,與此同時,還要闡明無神論的科學與哲學及人類實踐的依據,表明無神論和非宗教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特徵,因此論及的範圍遠比神學廣泛,而思想更有深度。《大不列顛百科辭書》對“無神論”的解釋:無神論是人類“文明和思考的成果”,——這應該是在大量科學研究的基礎上作出的準確判斷,是客觀公正的:無神論體現著人類從野蠻到文明,由盲目到思考,從不完全的知向完全的知之無限發展的主要過程,敬畏宇宙自然本身與科學精神同步及人作為人的基本精神,要把它的所有“成果”表達出來,沒有足夠的知識是不能的。
依此而言,有神論和無神論涉及的僅是事實真相問題,是孰接近真理與孰趨向謬誤的問題,與人的道德資質和政治趨向沒有必然的聯繫。有些學者高調宣揚宗教的道德屬性,認為信教是行善的,提倡用宗教維護社會治安,協調人際關係,不符合歷史也不符合事實,邏輯上不通;同樣,說無神論是邪惡,無法無天,或表現為政治進步,同樣不符合事實,邏輯不通——因為政治、道德與有無鬼神信仰是不同的領域。但是,有神論被組織化,包括思想體系的構建和教會組織的確立,情況就有根本性變化,它被賦予意識形態的意義,具有社會的性能。單純的有神論屬於宗教觀念,只限於精神層面;作為組織化的宗教,具有社會教化的功能,形成社會團體,精神力量轉化成物質力量。
有神論被精神和物質的雙重組織化,促使無神論應對的內涵也複雜起來,超出是誰道出事實,是誰擁有真理的範圍,而涉及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體系及道德、政治和社會、法律等現實生活中所有領域。這種無神論,西方從文藝復興起始,經啟蒙運動至青年黑格爾派,隨著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主義神權政治和近代科學大發展,達到高潮。由於這個時期的無神論具有反封建和批判神學的性質,人們一般稱為“戰鬥無神論”;又由於它採用當時的科學成果,以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為武器,對科學發展起著推動作用,故又被稱作“科學無神論”。
佛教是無神論,相信的是因果,而不是神是不是高興,依其
經律論三藏而言,巴利文和梵文、漢文和藏文,多得不可勝數。它的寺院遍天下,卻互不隸屬,各行其是。它所信仰的神祇及經書、塔廟、法師(活佛)等其他崇拜對象,也是千差萬別。這說明,它雖然被列為世界性宗教,在思想上、信仰上和組織上都是不統一的。唯一的共性是堅持業報輪迴,自作自受,不承認能創世造人的唯一神;在理論上唱“緣起說”,唯識學,反對“一因論”。認為,宇宙間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消散而滅,人們的命運由自己所造的業力推動,不仰賴於外在的神明。它的一大特色是流行到哪裡就融入到哪裡,包括收容種種神祇和鬼怪進入他的信仰體系,所以它內祛邪見,外反外道,總體上教義是溫和的,發展形式是和平的,不能否認它同時也具宗教固有的排他性和封閉性,它的社會性同樣能導致宗教歧視和宗教衝突。
來華最早的佛經《
四十二章經》定人身為“苦具”,家庭為“牢籠”,以棄妻子出家為“高尚”,其悲觀厭世如此;著名的《
大般涅槃經》視“一闡提”為仇敵, 《菩薩戒本》認定誅殺誹謗和反對大乘者無罪,雖是極端例子,能反映歷史上佛教與外教的鬥爭是十分殘酷。不過佛教進入中國內地,教義和戒律都有根本性變化,倫理上要適應儒家觀念,“一闡提”亦具佛性、亦可成佛的主張成主流,而戒律則自行制定,大乘戒和小乘律都被改造。佛教在日本與中國不同,它曾擁有武裝,發生過教派戰爭。藏傳佛教曾作為漢藏蒙滿等諸多民族連結的重要紐帶,但長期的政教合一體制,使它變成歷史的反動,民主改革解放百萬農奴,使藏傳佛教得到新生;然而要肅清舊的影響,徹底實現政教分離的民主原則,迄今仍有敵對勢力的干擾。這些,都屬於宗教的社會性使然,它是在信仰之外被附加進去的東西。
歷史作用和當前任務
由於科學技術在文化、生活領域的基礎地位,以對象化、主體間性為核心的科學理性成為人類思想基石,導致世俗化來臨。伴隨科學理性而起的批判精神,對傳統文化予以祛魅,解構凡聖等二元結構,形上學與宗教神秘思想被邊緣化,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的宗教觀念和宗教情感逐步淡化,宗教活動領域縮小,宗教的社會影響和作用減弱,失去在神道至上時代的那種權威性和控制力,回歸社會倫理本位。宗教曾包容一切學科、統帥全部生活方式,19世紀,科學對宗教批判發展,宗教及宗教經驗越來越被人們以自然主義的方式解釋,如今給它剩餘的地盤了了可數,科學、教育和哲學突飛猛進的發展,越顯得宗教神學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一些遺蹟已經進入博物館或作為文物被保存起來,一些宗教舉止和宗教節日,越來越作為傳統習俗而流傳:神的地位和作用基本上已被人的地位和作用所取代。20世紀70年代,出現世界性的另一種潮流,抨擊科學,背棄理性,向蒙昧回歸。在不同地區宗教確有不同程度的復歸模樣,稍作分析可見,科學與宗教的衝突表現在對真理的認識上,許多宗教家宣布:存在不應服從科學的宗教真理,是靠信仰與啟示發現的,呈現出一種文明的倒退,歷史的反動。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中國在變革中發展,生產力和國力的增強空前,民生的改善空前,文化的繁榮空前,公民的自由度空前。與此同時,沉滓浮起,海外滲透,也猖狂起來。
其實,中共中央要求加強無神論研究和宣傳教育的精神,始終是明確的、不動搖的。為了清除思想障礙,還強調,無神論研究和宣傳教育是一項長期任務,這與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並不矛盾。
“宗教信仰自由”這一觀念是西方的。它本是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反對封建主義神權政治統治,要求從宗教枷鎖中解放出來的口號,而後成它們建國立憲的一條重要原則,馬克思主義把它視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工人階級政黨將它作為處理宗教問題的基本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六條規定:中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它的本意,是保證宗教信仰成為由個人自主選擇的事情,免受任何個人或組織的干涉和政治經濟等外在力量左右。因此,宗教信仰自由本身就含有不信仰任何宗教和持有無神論的自由,從而與《憲法》規定公民享有各種自由——尤其是思想言論自由的權利統一起來,而不是矛盾和衝突。自從美國公布《國際宗教法案》,專門用來推動美國以外各個國家非政府組織的宗教勢力的發展,在某些中國人那裡,宗教自由變成“第一自由”,無神論成“宗教”第一位敵人。《國際宗教自由法案》只是美國給“國際”的立法,美國自身是不在其列的;因為美國與歐洲一樣,把宗教從教育領域中驅趕出去,限制它的自由,也同樣存在非宗教組織和無神論思潮。
中國的宗教事業由中國各宗教團體、教職人員和信教公民來辦,至少有三條界限,宗教是不可以逾越的:
第一,不能損害百姓的身家性命,包括人的生命健康和財物。第二,不能危害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包括妖言惑眾,聚眾鬧事,斂財盜色。第三,不能威脅國家安全,勾結官吏,參政干政,謀逆造反。凡觸及這三條,大都以行政手段包括鎮壓在內的方式解決。正因為如此,政教分離(包括教育、司法同宗教分離),是中國的歷史常態。
中國共產黨繼承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對待宗教信仰問題有更新的視角:
第一,是否信仰宗教屬於公民的權利,不允許任何勢力干涉。第二,有神論不符合實際,作為對人民負責任的政黨,有義務道出事情的真相,進行無神論的宣傳教育。這種法權上對公民的尊重和保護,與為人民服務和對人民負責的宗旨統一起來,體現宗教信仰自由與宣傳和研究無神論的一致性。第三,從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開始,就把宗教問題納入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總體任務和方針路線之內,毫不含糊打擊假宗教之名從事反動政治活動的各種勢力,而對人民大眾的信仰則採取由衷的尊重態度,因為他相信民眾在革命和建設實踐過程中通過教育和自我教育,會自行解決,反對越俎代庖。“引而不發,躍如也”。
有神論是主觀精神世界問題,從唯物史觀看,必須從滋生它的社會根源上尋找原因和解決的出路。因此,馬克思主義無神論必須建立在相信和依靠人民大眾的基礎上,在實際改善人民民眾的物質與文化的條件和提高科學精神與認識水平上,發揮作用。就此而言,無神論不是消極的,不限於反對種種有神論:重要的是積極的,是為了建立一種正確的思維方式與生活態度,建設一種與宗教生活不同的生活方式——用人自己的頭腦和雙手,採取科學與教育的方法,創造一種健康美好、幸福和諧、自由發展的,也是充滿人性關懷、體現人情溫馨的生活方式。這樣,科學無神論必然成為科學社會主義運動的有機成分,與共產主義理想銜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