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體系學

科學技術體系學

從方程式的左邊讀起,是麻布處在相對價值形態上,上衣處在等價形態上;從方程式的右邊讀起,則是上衣處在對價值形態上。在這裡,要確定兩極的對立,是很不容易的

基本介紹

  • 書名:科學技術體系學
  • 作者:姜井水
  • ISBN:780668302
  • 定價:15.0
  •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基本信息,簡介:,目錄:,第一章研究方法,第二章基本模式,第三章體系分析,第四章功能價值,第五章方面相應,

基本信息

書名:科學技術體系學
圖書編號:1525280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定價:15.0
ISBN:780668302
作者:姜井水/國別:中國大陸
出版日期:2002-06-01
版次:1
開本:32開

簡介:

並且指出:
“從方程式的左邊讀起,是麻布處在相對價值形態上,上衣處在等價形態上;從方程式的右邊讀起,則是上衣處在對價值形態上。在這裡,要確定兩極的對立,是很不容易的。”
這就是“物物交換”階段商品市場上的情形
由此可知,在“物物交換”階段,商品和貨幣的矛盾情形是:商品一方已經產生,已經取得了獨立的形式。因此,商品係為矛盾的正題,即肯定的一方。而與商品相對的矛盾的另一方——貨幣,則還沒有出現,還沒有取得獨立的形式,它還僅僅作為商品內部二重因素的反題因素即否定因素,以蔭蔽的和蘊藏的狀態,直接與商品同一於一體,或者說,直接隱藏在商品的反面。因為它蘊藏在商品之中,正在形成,正在與商品發生差異,所以把這個階段,稱為“差異和生成階段”。
商品和貨幣矛盾形成歷史過程的第二階段——分離和對立階段,馬克思在《資本論》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等著作中,稱為“商品流通”階段。那么,從“物物交換”到“商品流通”,前者是怎樣從後者過渡的呢?馬克思寫道:
“一種商品的等價物的系列愈長,或者說它的交換範圍愈大,這種商品的交換價值就愈在較高的程度上作為交換價值表現出來。因此,物物交換的逐漸擴大,交換次數的增加,進入物
物交換的商品種類的增多,發展了作為交換價值的商品,促進了貨幣的形成,從而對物物交換起著瓦解的作用。”
這就是說:隨著生產力的逐漸發展,生產的結構也就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如果說,“物物交換”階段的生產結構,只是“為了使用價值,而不是為了交換價值”的話,那么隨之而來的生產結構,就逐漸變為:既為了使用價值,又為了交換價值。生產結構的這種逐漸變化,勢必引起“使用價值超過消費需要量”的逐漸增多。這樣,便導致。物物交換的逐漸擴大”,導致。交換次數的增加”和“進人物物交換商品種類的增多”。從而。發展了作為交換價值的商品,促進了貨幣的形成”。於是“物物交換”便走向瓦解,被“商品流通”所取代。
為了具體說明從“物物交換。階段到“商品流通”階段的過渡,說明貨幣從商品之中分離和獨立出來的過程,馬克思作了嚴謹周密的考察,揭示出在這個過渡過程中,存在著四個歷史發展形態。
第一個歷史發展形態的方程式是:“20碼麻布=1件上衣”或“10磅茶=20碼麻布。等等。這個形態,僅存在於“物物交換”階段的初期,即存在於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之前。因為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拿去交換的商品,只是自己使用有餘的產品。所以這個形態的交換,帶有偶然的性質。在這種交換過程中,一種商品的價值,只能簡單地表現在另一種商品上。因此,馬克思把這個歷史發展形態,稱為“簡單的價值形態”。
鑒於它們兩者“相反的次序”和“相反的形式”,按照“相反”的含義,既然前面我們可以把“商品——貨幣——商品,W—G—W”的形式。即商品形態的變化過程,抽象概括為“正題形態的變化過程”,或“肯定形態的變化過程”,或“矛盾運動的正面過程”,那么,在這裡,我們便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據,把“貨幣——商品——貨幣,G—W—G”的形式,即貨幣到資本的轉化過程,抽象概括為“反題形態的變化過程”,或“否定形態的變化過程”,或“矛盾運動的反面過程”。這種抽象概括和稱謂,既符合馬克思分析和考察的科學原意,又合乎矛盾雙方自身運動發展的客觀面貌。
那么,貨幣到資本的轉化過程,即貨幣——商品——貨幣,G—W—G的形式,自身內部的具體內容怎樣呢?馬克思分析說:
“它像簡單商品流通一樣,要通過兩個對立的階段。在第一個階段G-—W或買之中,貨幣轉化為商品了。在第二個階段W—G或賣之中,商品再轉化為貨幣。這兩個階段的統一,是一個總的運動:它使貨幣和商品交換,又使同一個商品再和貨幣交換。買商品,因為要賣掉它。如果我們不管買和賣形式上的區別,那就是用貨幣購買商品,再用商品購買貨幣。全部過程的結果,是貨幣和貨幣交換,是G-—G。”
從這個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把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過程,概括為“一個總的運動”和“兩個階段”。這個概括,與他把商品形態的變化過程,概括為“一個過程是一個兩面的過程”,實際是完全一致的。所謂“一個總的運動”,便是“一個過程”;所謂“兩個階段”,便是“兩面的過程”。它們兩者的不同,只是“兩個階段”或“兩面的過程”,相互交換了次序或顛倒了位置而已。
在此,如果我們把G—W—G這個形式,作為“兩個階段”或“兩面過程”來分析,那么,其第一個階段或第一面過程,是G—W或買,它標誌著貨幣轉化為商品,即反題轉化為正題,否定轉化為肯定。其第二個階段或第二面過程,是W—G或賣,它標誌著商品再轉化為貨幣(資本),即正題再轉化為反題(這個反題,系合題,由於它存在於矛盾運動的反面過程,因此我稱為“反面合題”),肯定再轉化為否定(這個否定,我稱為“肯定之否定”)。但是,如果作為“一個總的運動”或“一個過程”來分析,那么,前一個G與後一個G,雖然同是貨幣,但兩者的形態是不同的。前者是貨幣的第一形態,反題的第一形態,或否定的第一形態。用馬克思的話
說,是“當作貨幣的貨幣形態”。後者是貨幣的第二形態,反題的第二形態——“反面合題”形態,否定的第二形態——“肯定之否定”形態。用馬克思的話來說,是“當作資本的貨幣形態”,它包含著剩餘價值,實際上已經是資本形態。這兩個不同的貨幣形態,是間接同一的。從前者向後者的轉化,是以貨幣的對立面——商品(W、正題、肯定),作為中介或媒介完成的。
首先,從科學史上看,邊緣科學的產生,要比綜合科學晚。一般來說,邊緣科學是本體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才產生的。從時間上來說,邊緣科學大都產生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以後。而綜合科學的產生,則比邊緣科學要早。一般來說,綜合科學是與本體科學幾乎同時產生的,或者說,同時分化出來的。例如在古代,既具有諸如力學、天文學、氣象學等本體科學,又具有諸如數學、哲學、歷史學等綜合科學。但在古代,則根本沒有邊緣科學。
其次,從科學之間的關係上看。目前邊緣科學在自然界的各種運動形式之間,或者說,在自然科學的各種本體科學之間,是不存在鴻溝的。但邊緣科學在自然領域和社會領域的各種運
動形式之間,或者說,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種本體科學之間,確實還存在一定的鴻溝。但綜合科學則不是這樣,它無論在自然科學的各種本體科學之間,還是在社會科學的各種本體科
學之間,一般而言,都不存在任何鴻溝。這是由綜合科學的研究對象決定的。因為綜合科學的研究對象,是物質運動各種基本形式和具體形式的某種共同現象和共同特性。這種共同現象和
共同特性,不但是自然領域的各種物質運動形式所具有,而且是社會領域的各種物質運動形式所具有。所以,綜合科學既不在自然科學的各種本體科學之間存在鴻溝,又不在社會科學的各
種本體科學之間存在鴻溝。這個情況啟發人們:要墊補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存在的鴻溝,不僅要積極研究和創立邊緣科學的新學科,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積極研究和創立綜合科學的新
學科。
4.啟發人們創立套用科學的新學科。
在縱向方面,作為研究物質運動各種基本形式和具體形式自身的本質和規律性的本體科學,作為研究物質運動兩種基本形式或兩種具體形式之間關係的本質和規律性的邊緣科學,作
為研究物質運動各種基本形式和具體形式的共同現象和共同特性的本質和規律性,以及研究人們對各種運動形式的利用、開發和管理的本質和規律性的綜合科學,表現在橫向方面,便是基礎科學。因此,在敘述科學技術體系能夠啟發人們創立本體科學的新學科、邊緣科學的新學科和綜合科學的新學科以後,對於科學技術體系能夠啟發人們創立基礎科學的新學科的問題,就應省略筆墨了。
這裡應該敘述的是:科學技術體系能夠啟發人們創立套用科學的新學科的問題。
根據前面揭示的理性形態的變化過程,即夾在“實踐——實踐”之間的形式,即“實踐——理論理性——理論感性——實踐理性——實踐”(這個形式中的前一個“實踐”,系人們對物質運動形式的觀察測量和探索;後一個“實踐”,系工程技術;“理論理性”系基礎科學或理論科學;“實踐理性”系套用科學或技術科學),可以清楚看到:作為實踐理性認識的套用科學,是基礎科學(理論理性認識)的轉化形態。轉化的基本途徑可以分為三步。第一步是:以基礎科學為理論根據,聯繫實踐(後一個實踐,即工程技術)對象的具體情況,經過思維的能動作用,形成和提出指導實踐或工程技術的意思、計畫、方案、藍圖、戰略、戰術、路線、方針、政策、部署、方法、措施等,即理論感性認識;第二步是:將理論感性付諸實踐和工程技術過程,進行試驗、實驗和製作;第三步是:將試驗、實驗和製作過程所獲得的經驗、材料和數據,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總結,使之上升和形成套用科學。在這三步的過程中,一般來說,如果試驗、實驗和製作成功了,那么所形成的套用科學是正確可靠的。如果試驗、實驗和製作不成功或失敗了,就應檢查理論感性是否正確,檢查設備、材料、工具是否適用,然後改正理論感性,調整設備、材料和工具,繼續進行試驗、實驗和製作,直至成功為止。

目錄:

前言:敬獻讀者

第一章研究方法

一、縱向研究方法
二、橫向研究方法
三、縱橫統一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基本模式

一、縱向基本模式
二、橫向基本模式
三、縱橫統一的基本模式
1.力學科學系統
2.物理科學系統
3.化學科學系統
4.生物科學系統
5.社會科學系統
6.思維科學系統
7.邊緣科學系統
8.綜合科學系統

第三章體系分析

一、排列的說明
1.縱向排列的說明
2.橫向排列的說明
3.縱橫統一排列的說明
二、科學的分類
1.科學的縱向分類
2.科學的橫向分類
3.縱橫統一的科學學
三、體系的特性
1.體系縱向的特性
2.體系橫向的特性
3.體系縱橫統一的特性

第四章功能價值

一、它能啟發人們創立新學科
1.啟發人們創立本體科學的新學科
2.啟發人們創立邊緣科學的新學科
3.啟發人們創立綜合科學的新學科
4.啟發人們創立套用科學的新學科
5.啟發人們創立科學學的新學科
二、它能幫助人們預見科學的發展趨勢
1.幫助人們預見科學發展的縱向趨勢
2.幫助人們預見科學發展的橫向趨勢
3.幫助人們預見科學發展的縱橫統一的趨勢
三、它能指引人們認識各類科學的發展特點
1.指引人們認識本體科學的發展特點
2.指引人們認識邊緣科學的發展特點
3.指引人們認識綜合科學的發展特點
4.指引人們認識基礎科學的發展特點
5.指引人們認識套用科學的發展特點
6.指引人們認識工程技術的發展特點
7.指引人們認識科學學的發展特點

第五章方面相應

一、教育相應
1.教育與科學技術的相互關係
2.傳統教育相對科技體系的缺陷
3.現行教育相應科技體系的改革
A.教育改革的才艮據和目的
B.關於教育機制改革的建議
C.關於教材內容改革的建議
二、經濟相應
1.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相互關係
2.現在經濟投放科學技術的缺陷
3.關於經濟投放科學技術的建議
三、道德相應
1.道德與科學技術的相互關係
2.現行道德相對科學技術的缺陷
3.倡導適應科學技術發展的道德準則
A.倡導實事求是的道德準則
B.倡導平等互尊的道德準則
C.倡導愛國愛民的道德準則
附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