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論手冊》是2004年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希拉﹒賈撒諾夫,傑拉爾德﹒馬克爾,詹姆斯﹒彼得森,特雷弗﹒平奇|譯者盛曉明,孟強,胡娟,陳蓉蓉。
基本介紹
- 書名:科學技術論手冊
- 作者::(美)希拉﹒賈撒諾夫//傑拉爾德﹒馬克爾//詹姆斯﹒彼得森//特雷弗﹒平奇|譯者:盛曉明//孟強//胡娟//陳蓉蓉
- ISBN:756400361
-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4-9-1
基本信息,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書名:科學技術論手冊
ISBN:756400361
作者:(美)希拉﹒賈撒諾夫//傑拉爾德﹒馬克爾//詹姆斯﹒彼得森//特雷弗﹒平奇|譯者:盛曉明//孟強//胡娟//陳蓉蓉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定價:78
頁數:724
出版日期:2004-9-1
版次: 1
開本:16開
包裝:平裝
簡介
《科學技術論手冊》是國際STS的最高學術組織4S學會為梳理STS研究的成果和思路而組織的一個規模龐大的研究項目的成果。書中從所有涉及到的角度對STS這個有著眾多分支和流派的大學科進行了徹底的清算。是國際STS研究領域的權威經典文獻。在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科學學、科學倫理學、SSK等等領域有著極高的知名度,數十年來不曾有人超越。 <
目錄
前
言………………………………………………………………………………(1)
導
論………………………………………………………………………………(1)
第一部分總 論………………………………………………………………(1)
第1章STS:回顧與展望…………………………………………………………(3)
第二部分理論與方法………………………………………………………………(21)
第2章科學動力學的四種模型…………………………………………………(23)
第3章成長中的STS …………………………………………………………(50)
第4章"性別與科學"的起源、歷史與政治……………………………………(62)
第5章科學論的理論景觀………………………………………………………(74)
第三部分科學與技術文化…………………………………………………………(87)
第6章科學與其他本土知識體系………………………………………………(89)
第7章實驗室研究……………………………………………………………(109)
第8章工程研究………………………………………………………………(129)
第9章女權主義技術理論……………………………………………………(145)
第10章女性與科學職業………………………………………………………(157)
第四部分建構技術………………………………………………………………(173)
第1l章技術的社會歷史研究…………………………………………………(175)
第12章從"影響"到社會過程…………………………………………………(196)
第13章科學論與機器智慧型……………………………………………………(219)
第14章人類基因組計畫……………………………………………………(232)
第五部分科學技術的傳播………………………………………………………(243)
第15章話語、修辭學與反思性………………………………………………(245)
第16章科學與傳媒…………………………………………………………(263)
第17章公眾理解科學…………………………………………………………(276)
第六部分科學、技術和爭論……………………………………………………(298)
第18章科學的邊界…………………………………………………………(300)
第19章科學爭論………………………………………………………………(342)
第20章環境對科學論的挑戰…………………………………………………(352)
第21章作為知識財產的科學…………………………………………………(369)
第22章科學知識、爭論與公共決策…………………………………………(389)
第七部分科學、技術與國家………………………………………………………(405)
第23章科學、政府與知識政治學……………………………………………(408)
第24章同一種意義上的政治學……………………………………………(424)
第25章科技政策議程的演變………………………………………………(438)
第26章科學、技術與軍事……………………………………………………(457)
第27章欠已開發國家的科學技術……………………………………………(479)
第28章全球化:國際關係中的科學技術……………………………………(499)
參考文獻…………………………………………………………………………(513)
續讀文獻……………………………………………………………………………(630)
索
引……………………………………………………………………………(641)
作者簡介……………………………………………………………………………(716)
譯後記……………………………………………………………………………(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