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文及其融合

科學、人文及其融合

《科學、人文及其融合》是 200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郭昊龍。

基本介紹

  • 書名:科學、人文及其融合
  • 作者:郭昊龍 著
  • ISBN:9787040262278
  •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書籍信息,內容簡介,

書籍信息

出版時間: 2009-03-01
版 次: 1
頁 數: 299
裝 幀: 平裝
開 本: 16開
所屬分類: 圖書>>其它分類

內容簡介

回顧東西方文化的發展,科學與人文的矛盾一直都存在於其中,並在充滿競爭與挑戰的、強調知識經濟的今天表現得尤為強烈。為了解決這對矛盾,促進人的全面而和諧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必須深入探討科學與人文融合的問題。 《科學、人文及其融合》認為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必須切實立足於文化與教育領域。從文化上看,我們有必要從我國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來理解科學與人文這對矛盾。科學與人文矛盾衝突的產生不僅僅是由於科學與人文的橫向分離,更為根本的原因是科學和人文同傳統文化母體的縱向割裂,使科學與人文失去了一個縱深的歷史視野、一個共同的文化根基。因而,本書認為傳統與現代這對矛盾在深層制約著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我們今天所要解決的首要和根本問題,就是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問題。從教育上看,科學與人文的融合不僅僅是一個課程編排的問題,而應當在深入理解科學與人文關係的基礎上,從戰略上樹立巨觀教育理念,從戰術上深化微觀教學實踐,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地促進科學與人文的融合。而科學與人文融合的根本目的不在於知識本身,而在於人性自由與創造潛能的實現。 首先,本書深入到人的認識過程之中,區分了科學認識與人文認識兩種認識方式,並由此來理解科學與人文之間的三個基本關係,即本質區別、一體性和統一性。其本質區別在於科學需要主客二分的實驗,而人文需要主客合一的體驗;其統一性在於實現人的自由和創造;其一體性在於相互轉化、對立統一。進而,本書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深入理解人文認識對象、認識方法與認識功用;並深入到哲學層面,在反思基於科學認識的機械思維3-式的基礎上,引出了基於人文認識的整體思維方式,分別闡發了中國傳統文化體“道”的三條途徑:儒家、道家與佛家。 然後,在此基礎上,本書探討了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從認識過程來看,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可以分為“知”與“覺”兩個方面。在“知”方面的融合是知識的創造,而在“覺”方面的融合是精神的創造。“知”與“覺”兩個方面是不斷互動的一體之兩面,科學與人文的融合需要達成“知”與“覺”的統一。並且,為了更為具體地說明認識過程中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本書從中、西科學家中各舉一例,他們分別是愛因斯坦和錢學森。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師需要通過“生活化”與“藝術化”的方式來創造問題情境,從而促進“知”與“覺”的互動,實現科學與人文的融合。而從科學教育中的智育、美育和德育三個維度來看,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意味著智育與美育以及智育與德育的一體性和統一性。 在後半部分,本書的探討從微觀的教學實踐進入巨觀的教育理念。首先,深入西方歷史文化背景之中,立足於科學與人文的矛盾,探討了近代科學發展以來三家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想,即紐曼的自由教育思想、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和赫欽斯的永恆主義教育思想,並分析了它們對科學與人文融合的教育理念的啟示,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繫。紐曼所面臨的問題是傳統的自由教育思想受到專業教育的挑戰,因而強調了自由教育的價值,以自由教育作為科學與人文融合之基礎,並以神學作為最高統帥;杜威所面臨的問題是擺脫傳統束縛,在民主社會中發展科學技術,因而強調了教育要立足於人的生活,以生活作為科學與人文融合之基礎與統帥;而赫欽斯所面臨的問題則是科技發達時代人文精神的失落,因而強調了永恆經典的學習,用以永恆經典為核心的普通教育作為科學與人文融合之基礎與統帥。雖然這三家教育思想具有不同的特點,但它們之間是互補的,並始終貫徹和發展著西方文化中的自由精神。 最後,本書立足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從近代以來中西古今衝突的背景中深入理解當今科學與人文的矛盾,認為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而人文傳統斷裂的今天,我們必須在繼承與創新中彌合傳統與現代的裂痕,讓科學與人文從融合邁向統一。進而,立足於傳統的儒家教育思想,對科學與人文融合的教育理念進行了深入闡發,並結合蔡元培先生的“五主義”教育思想作了進一步說明。儒家教育思想強調了“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從而下學上達,內聖外王,在高度自覺的精神境界中實現科學與人文的統一。最後,本書從“尊德性”與“道問學”兩個方面論述了人文經典教育,強調了以“誠”為本,立德化人,從而培植人文土壤,延續文化命脈,孕育民族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