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
草本植物。地下部分也具有圓球形的
鱗莖。它的這種鱗莖,有的直徑可長至6厘米以上。球根花卉,球莖卵形,外皮黑褐色。莖極短,大部理於地下。
葉披針形,暗綠色,長約30厘米。每開花1-4朵,花紡形,開放時漏斗形,淡粉紅色(或紫紅色),直徑約7-8厘米:
雄蕊比雌蕊短,花葯黃色。
蒴果,種子多數,呈不規則的球形,褐色。8-10月開花,翌年春天長葉。
產地生境
原產於
地中海沿岸,中國亦有栽培。喜歡乾燥、通風、陽光明媚的環境,以及疏鬆透氣、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弱酸性或中性土壤(pH值6.1-7.5),生長適溫18-25℃。
繁殖方法
分株
小鱗莖分栽。冬季挖取地下莖塊,置於室內貯藏,春季進行栽培,一般株行距為15厘米×15厘米。秋水仙的蒔養管理也並不複雜,春季出苗後要求陽光充足,薄肥勤施,就能生長良好。
播種
播種可用花盆代替苗床。基質可用細砂土4份、菜園土2份、腐葉土2份、腐殖土2份,經高溫消毒後配製而成。種子未播以前先用35-40℃的溫開水浸泡,種子剛放入溫水中要不斷地攪動,水涼以後繼續浸泡24-36小時,再把種子撈起,用濕毛巾包裹,置於22-25℃的中溫環境中催芽,每天中午用溫熱水浸毛巾一次,一星期後,把膨大的種子以1-2厘米的株行距,點播在苗床內,用細孔噴壺盛溫水噴透,上面再蓋一層0.5-1厘米厚的細砂土。花盆上用白色玻璃覆蓋,最後把苗床放入溫室,保持溫度和濕度,一般20-25天種子便開始萌發。一旦秋水仙小苗出土,就應及時將苗床移至光照處,以利小苗進行光合作用,茁壯成長。再蒔養20-30天,待小苗長出2片真葉後,就可進行分栽。
栽培技術
盆栽首選透氣性良好的粘土花盆(紅陶盆、瓦盆),植材選用中型顆粒(粗砂、蛭石、赤玉土等酸性或中性材料)、腐殖質(腐葉土、泥炭、草木灰等植物性肥料,可添加少量骨粉,動物性肥料易燒根不宜適用)以1:1進行調配混合。栽種時3-5球一盆(不同品種尺寸懸殊),間距2-3厘米,夏末初秋花蕾出現前先淺埋(入土2/3),盆土保持微濕,置於避光環境,避免植材溫度上升,提早打破休眠。
花蕾出現後完全覆土(看不到種球),盆土保持微濕,置於灌木、建築物等半蔭又相對避風的環境下(遮光率50%)。花期使用的是去年球莖中累積的能量,根部尚未生長,長期高濕會引發真菌感染直至球莖腐爛,光照雖對此時的球莖生長沒有影響,但可以抑制花莖長度、增深花色(花叢緊湊、整齊美觀),遮蔽物可以擋住強風與正午的直射光(避免倒伏、延長花期)。帶狀葉片會在花後出現,繼續覆土3厘米(春花品種直接進行這一步),盆土保持濕潤,切勿積水,遮光率降至30%,過於陰暗會影響葉片工作效率,7-10日追加1次速效液肥(葉面噴灑、灌根輪上),此時老球莖開始萎縮,新生根系吸收養分後孕育新球莖,新球的質量直接關乎翌年復花的數量。南方可露天越冬,北方露天要用樹葉、薄膜等覆蓋,以防來自乾霜、凍雨的威脅。晚春、初夏葉片出現枯黃後減少澆水量,地上部位枯萎後正式斷水,切記不要提前將葉片切除,一定要自然枯萎,休眠後需起球置於通風、乾燥處存放。
秋水仙在夏季乾燥的地區可以地栽,花園套用需注意以下三點:①無論黏土、沙土都要摻入大量多孔基質來改良土質;②種植在通風良好、不易積水的落葉灌木、喬木下,充足的光線讓葉片生長旺盛,冬季落葉可以保護球莖順利越冬,夏季休眠有陰涼的環境度夏(不用起球);③種植間隔7-15厘米,大球深度10-15厘米,小球深度3-5厘米。
主要價值
藥用:秋水仙的鱗莖可以入藥,味苦,性溫,有毒;具有散寒、鎮痛、抗癌;主治癌症、痛風;也用於肝炎和肝纖維化的治療。
觀賞:秋水仙葉片線形,花莖婷婷玉立,花莖和花朵,多為粉紅至紫紅色,宜作盆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