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望賦

《秋望賦》是金末元初文學家元好問創作的一篇賦。此賦先寫秋景之慘澹,接寫仙人之渺茫,自然生出“競我老而何成”之感。又寫雖慕許由、巢父之高隱,然世故方殷,生靈塗炭,當如祖逖、班超那樣奮起,以不可坐失日月、當奮起一搏,最後以搏擊長空的雄鷹自勵 。全賦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充分表現出了作者希望為挽救國家危亡而建功立業、有所作為的積極進取精神。在形式上則結合運用了四六句式和散文句式,兼具精煉和自然之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秋望賦
  • 創作年代:金末元初
  • 作品體裁:賦
  • 作者:元好問
  • 作品出處:《元遺山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作品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秋望賦
步裴回而徙倚1,放吾目乎高明2。極天宇之空曠,閱歲律之崢嶸3。於時積雨收霖4,景氣肅清,秋風蕭條,萬籟俱鳴。菊鮮鮮而散花,雁杳杳而遺聲。下木葉於庭皋5,動砧杵於蕪城6。穹林早寒7,陰崖晝冥。濃澹霏拂8,繞白紆青9。紛叢薄之相依10,浩霜露之已盈。送蒼蒼之落日,山川郁其不平。
瞻彼轘轅11,西走漢京12,虎踞龍蟠,王伯所憑13。雲煙慘其動色14,草木起而為兵15。望崧少之霞景16,渺浮丘之獨征17。汗漫之不可與期18,竟老我而何成!挹清風於箕潁19,高巢由之遺名20。悟出處之有道21,非一理之能並22。繄南山之石田23,維景略之所耕24。老螭盤盤25,空谷淪精26。非雲雷之一舉27,將草木之偕零28。太行截天29,大河東傾。邈神州於西北30,恍風景於新亭31。念世故之方殷32,心寂寞而潛驚33。激商聲於寥廓34,慨涕泗之緣纓35
吁咄哉36!事變於己窮37,氣生乎所激。豫州之土38,復於慷慨擊楫之誓39;西域之侯40,起於窮悴傭書之筆41。諒生世之有為42,寧白首而坐食。且夫飛鳥而戀故鄉43,嫠婦而憂公室44。豈有夷墳墓而翦桑梓45,視若越肥而秦瘠46!天人不可以偏廢47,日月不可以坐失。然則時之所感也,非無候蟲之悲48。至於整六翮而睨層霄49,亦庶幾乎鷙禽之一擊50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裴回:猶“徘徊”,徐行的樣子。徙倚:猶豫徘徊。
  2. 放目:極目遠眺。高明:此當指天空。
  3. 歲律:歲時節令。崢(zhēng)嶸(róng):高岐,深險。此謂世串多艱,歲月搓芘。
  4. 收霖:猶“收淋”,久雨停歇。霖,久閉不止。
  5. 庭皋:通亭皋,平皋,水邊平地。
  6. 砧(zhēn)杵(chǔ):搗衣石砧和木桿。蕪城:此指蒙古軍攻掠下的金舊城池。
  7. 穹(qióng)林:幽深樹林。
  8. 霏(fēi)拂:雲氣拂動。
  9. 紆(yū):縈繞。
  10. 叢薄:茂密叢生的草木。
  11. 轘(huàn)轅:山名,延綿今河南偃師縣東南、鞏縣西南及登封市西北,山路環曲盤旋。
  12. 漢京:指東漢京都,即今河南洛陽市,在轘轅山以西。
  13. 王伯(bà):即王霸,王道與霸道。句謂河洛為歷代王朝憑依之地。
  14. 動色:改容,失色。句謂雲煙也為眼前戰後荒景而呈現悽慘之色。
  15. 草木起而為兵:化用草木皆兵之典,謂草木也為戰亂頻仍而驚心動魄。
  16. 崧(sōng)少:亦作“嵩少”,即嵩山,又名嵩高山,在登封市境,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
  17. 浮丘:浮丘公,傳說中的道士,居嵩山。獨征:獨自遠行。
  18. 汗漫:渺茫不可知,形容漫遊之遠。句謂無法與仙遊高人期會。
  19. 挹(yì):挹掬,捧取。箕潁:箕山和潁水。箕山在登封市,潁水出於嵩山。
  20. 高:仰慕。巢由:巢父和許由。後用作厭聞利祿之典。
  21. 出處之道:仕進與退隱之道。
  22. 非一理之能並:不可一概而論。句謂巢由之退隱,是因世逍太平不願得虛名,與當今亂世之秋欲仕進而不得,不可同日而語。
  23. 繄(yī):猶“惟”,句首語氣詞。南山石田:多石而不可耕種之田,喻指朝政荒敗,人才淪貶。
  24. 維:句首助詞。景略:王猛,字景略,東晉前秦名臣。
  25. 老螭(chī):傳說中的蛟龍。盤盤:蜷曲貌。
  26. 空谷:深谷。淪精:謂潛藏其形。淪,隱沒身體不使人見。精,光芒,此謂外形。句謂志士遁隱,如潛龍在淵,待時而動。
  27. 雲雷一舉:雲行雷震,謂潛龍出淵,喻指隱士出仕。
  28. 草木偕零:謂若不能在風雷激盪之時應勢而起,將與秋草一起枯敗凋零。
  29. 太行:太行山形勢險峻,自古為守備河洛天然屏障。截天:阻斷天空。
  30. 邈(miǎo):遙遠迷茫。神州:指被蒙古國占領的金國故地。
  31. 怳(huǎng):迷離恍惚。新亭:用為懷念故國悲嘆淪亡之典。
  32. 世故:世事變故,此指戰亂。方殷:正劇烈頻繁。
  33. 潛驚:暗自心驚。
  34. 商聲:秋聲。古以五行配五音和四季,商音為金,聲淒應秋,故稱。寥廓:遼闊的天空。
  35. 緣纓:沿頜下纓帶滴落。
  36. 吁(xū)咄(duō):高聲感嘆之詞。
  37. 事變於已窮:謂物極必反。
  38. 豫州之土:原文作“豫州之士”,據《歷代賦匯》改。此指東晉淪陷的中原地區。
  39. 擊節之誓:謂淪亡的國土因志士堅定的信念得以收復。
  40. 西域之侯:指東漢名將班超,因開拓西域有功,封西域都護、定遠侯。
  41. 窮悴(cuì):困頓憔悴。傭書:替人抄書。
  42. 諒:料想。
  43. 飛鳥戀故鄉:《古詩十九首》:“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李善注引《韓詩外傳》:“詩曰:‘代馬依北風,飛鳥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謂也。”
  44. 嫠(lí)婦憂公室:為寡婦不憂慮緯紗少織不成布,只憂慮宗室亡困將禍及自己。後以喻憂國忘家。
  45. 夷墳墓:剷平祖墳,毀人故園宗廟。剪桑梓:剪斷桑梓,毀人故鄉家園。
  46. 越肥秦瘠(jí):以越與秦相距遙遠比喻痛癢與已無關。
  47. 天人:天意與人志。句謂成韋雖行天,事卻在人為,不可委命十天,坐失良機。
  48. 候蟲:秋蟲。
  49. 整六翮(hé):整抖雙翼,展妞奮飛。六翮,鳥翅正羽,代指兩翼。睨(nì)層霄:在商窄注視大地。睨:斜視貌。
  50. 庶幾乎:或許,差不多,表示希望。鷙禽一擊:胞擊長空,奮力一搏。鷙(zhì)禽,鷹類猛禽。

作品譯文

    徘徊流連不知所去,放眼遠望那高闊光明的天空,目力極盡天宇空曠的盡頭,察覽這季節的嚴峻風貌。其時陰雨初停,景象肅殺而氣氛清冷,秋風蕭條滿目蒼涼,各種聲響一齊奏鳴。秋菊鮮麗,披散著花瓣,大雁無蹤,只留下叫聲。庭院、岸邊落下樹葉,荒城中響起搗衣聲。幽深的林子早早地寒冷,背陰的山崖白天也昏暗不明,濃淡不同的雲氣氤氳飄拂,白霧青煙繚繞升騰。雜亂的叢林片片相傍,濃重的霜露已充盈其中;送走暗淡蒼涼的落日,山川益顯得鬱勃不平。
    仰望那軒轅山,向西奔向長安,虎踞龍盤,是實現王霸之業的天然屏障。雲煙慘澹而驟然變色,草木林立猶如兵卒。悵望嵩、少兩山晚霞映照下的彩景,憾恨那獨上嵩山的浮丘公渺茫難尋。仙人到底不可約會,終竟使我衰老而有什麼成就!汲取高潔的風尚於箕山潁水之旁,仰慕那隱居於此的巢父、許由的遺名。明白了出仕隱退各有一定的原則,並非一個道理所能兼容。這嵩山的山林石田,是景略曾經隱居躬耕過的。老螭盤曲環繞,其精靈湮沒在空谷之中;它不能在雷霆雲霧之中騰飛,卻將和草木一道凋零。太行山橫斷天宇,黃河向東傾流,遙遠的神州故鄉在西北方向,恍惚間仿佛置身於當年新亭環境之中。感念變亂正紛滋複雜,寂苦落寞而心驚膽戰,廣闊的天空激盪著秋風的悲號,黯然傷慨涕泗沿帽帶不絕而下。
    唉!事情達到極限之後就發生變故,情緒無非產生於受到剌激的時候。那豫州志士祖逖,於慷慨擊楫的誓言中表達了復濟北伐的決心;封侯西域的班超,奮起於替人抄寫的窮困潦倒之中。相信人生必然有所作為,怎能飽食終日以至頭白!況且飛鳥都懷戀故鄉,寡婦也為國家命運而擔憂,豈能將祖墳被掘家園淪喪,視作他人損益之事?天意民願不可忽視,良機類運不可坐失,然而對於人世時運的感慨,並不是沒有候蟲的悲哀,至於展開雙翼覷視雲霄,也期望像鹰鵰那樣去翱翔搏擊!

    創作背景

    作者於興定二年(1218年)移家開封,興定五年(1221年)中舉,此賦當作於此期間。此前蒙古軍南侵,屠其家鄉,殺其人民;兄長死,忻城陷,家仇國恨,鬱憤難平,念及此,即有雪恥之怒。但國勢式微,空有壯志,因此作者創作了此賦以述懷。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賦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寫作者秋望所見到的景色,並即景抒情,景情融合無間,渾然一體,構成一幅悲壯蒼涼的北方秋意圖,氣象壯美,意境深遠,以此抒發作者的深重感慨,絕非單純抒情、單純寫景之作可比。
    “步裴回而徙倚”一句開門見山地交代出了自己內心那種複雜而曲折的苦悶和悲憤。“閱歲律之崢嶸”,回想起近年來金國國勢每況愈下,而蒙古軍卻攻勢蒸蒸日上的狀況,作為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作者憂心如焚。為了排解這種心緒,於是極目遠望,引出了下面所描述的一系列經過作者主觀選擇,而又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景物。
    作者對秋望所見到的景色的描繪,有的是概括描寫,如“景氣肅清”,“萬籟俱鳴”等等;而更多的則是具體描寫,如積雨、秋風、菊花、大雁等等,從天上到地下,從動物到植物,從繪聲到繪色,從靜態到動態……雖然都寫得很簡略,但由於作者抓住了每種景物的突出特點,用白描手法寥寥幾筆就把所描繪的景物形象鮮明、生動地表現了出來。在作者的筆下,這些景物充滿了“肅清”、“蕭條”的氣氛,都蒙上了一層濃厚的作者的感情色彩。山川不平,同時也是作者心中的波瀾起伏不平;轘轅曲折,也是作者內心思想感情複雜、曲折的表現。作者接著又從眼前的“嵩少”和“箕潁”聯想起與這兩處有關的志節高尚,遺世獨立的隱士浮丘翁、巢父和許由。雖說無論是進仕還是退隱,只要符合君子之道,都是對的。但作者還是“念世故之方殷,心寂寞而潛驚。激商聲於寥廓,慨涕泗之緣纓。”表現出了作者關心國家安危的焦急心情和強烈的民族感情、愛國感情。
    第二部分則全是抒情。作者的感情更加強烈,不能自已,於是又作了淋漓盡致的抒發。首先連用“吁咄哉”三個嘆詞,表現出作者感情的強烈。接著又用了兩個典故,以“清中原而復濟”、聞雞起舞的祖逖和投筆從戎而經營西域的班超來自勵,表示自己也要像他們那樣有所作為,而絕不能“白首而坐食”。
    全賦以悲秋之情結構全篇,撫今追昔,生髮感慨,將慷慨悲壯的心情與遼闊的中原、雄壯的山河結合起來描寫,在寫秋景和秋情上以自然景物、歷史典實討托對國家的憂患,既不同於宋玉賦式的衰颯孱弱,又不似歐陽修賦式的哲思理趣,風格沉雄,意境闊遠,語言低婉處更見激烈,有悲壯蒼涼之氣。

    名家點評

    古代文學研究會理事長馬積高《賦史》:“以蒼剛之筆寫出沉鬱之思,表達了關心國家安危的焦急心情和強烈的報仇復土的願望。文筆剛勁有氣勢,是金賦中的上乘之作。”

    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年—1257年),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縣〉人。祖先出自北魏拓跋氏,但父祖輩深受漢文化的影響,7歲就能寫詩,20歲即名震京師。27歲時,因蒙古軍南侵而從家鄉流落到河南。興定五年(1221年)中進士,歷任內鄉令、南陽令。開興元年(1232年),擢尚書省椽,不久,又除左司都事,轉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國滅亡後,曾被押送聊城(今山東聊城市)羈管,後回故鄉從事著述,終生不仕元朝。著有《遺山集》、《遺山樂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