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環節動物門的寡毛綱,巨蚓科,巨蚓亞科,環毛屬。體型細長,呈圓柱形,前端略小,褐藍色,背面較腹面的顏色深,整體外形象一光澤發亮的軟管。一般體長30厘米,可達80厘米,體寬1—2厘米。全身由160個環節組成,肌肉發達,伸縮力大。每節生有較少短而堅硬的剛毛,具有行足的功能。頭部和感覺器官已經退化,但頭部有肉唇狀的前葉,伸張時可攝食、鑽土和兼有感觸功能。身體後部多具有感興細胞,能分辨白晝和黑夜,便於夜間出動覓食。雌雄同體,異體受精。生殖帶環狀,在第14—16節。以體大、粗狀、特長著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秉前環毛蚓
- 拉丁學名:Pheretima carnosa
- 別稱:峨眉山大蚯蚓
- 界:動物界
- 門:環節動物門
- 綱:寡毛綱
- 科:巨蚓科
- 亞科:巨蚓亞科
- 屬:環毛屬
- 命名人 :Goto et Hatui
形態描述,生長習性,化學成分,藥用價值,
形態描述
體長150-340毫米,寬6-12毫米。體節數為105 一 179個。口前葉為上葉的,背孔自XII一XIII節間始。環帶位於 XIV 一 IX,呈戒指狀,無剛毛。III-IX節 a 一h剛毛粗而疏,向兩邊漸細而密。 14 一 24 (VIII)在受精囊孔間; 12 一 20 節在雄孔間。受精囊孔 4 對或 5 對,在 V - VI 一VIII一 IX 節間,緊貼孔突前面各有 1 對乳突,有時缺VIII、IX節,腹側靠近孔,或在腹面各有 1 對乳頭,或一個,或多個,或完全缺少。隔膜VIII一 IX , IX 一 X 缺。盲腸簡單。副性腺呈現小團狀,無明顯管子。受精囊的盲管稍短,其內有1棗形的納精囊。背部深褐色或紫褐色,有時剛毛圈白色。
生長習性
這種少見的大蚯蚓,分布在海拔500—1200米的龍門洞、萬年寺、清音閣和洪椿坪一帶。居於較潮濕的泥土中。雌雄同體,互相交配以交換精子。再生能力很強。性喜在山地陰濕、疏鬆和腐殖質較多的酸性土壤表層中,過著穴居生活。到寒冬臘月,能鑽入1—2米深的土層避寒,故本地叫“透山龍”。夜間或暴雨後常爬出地面活動。清音閣、萬年寺的游山道旁,常會發現它的行蹤。主要分布在我國江蘇、浙江、安徽、山東、四川、北京等省市以及香港和澳門地區。
化學成分
含地龍素(Lumbritin)、地龍解熱素(Lumbrofebrin,為酪氨酸的衍生物)、地龍毒素(Terrestro-lumbrolysim)、黃嘌呤(Xanthine)、膽鹼、膽甾醇、脂肪酸類、類脂化合物、核酸衍生物、多種胺基酸、維生素類及無機鹽等。
藥用價值
峨眉山大蚯蚓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它具有改良土壤、淨化環境的功能;入藥性寒、味鹹,有清熱、定驚、利尿等療效。在教學、科研方面均有重要作用。經試驗證明有解熱、鎮靜、平喘、降壓、抗組織胺及抗驚厥作用。對多種動物的降壓作用緩慢而持久。此外,能使離體蛙心的心跳增強,使離體動物小腸緊張降低。並有利尿、溶血及抗結核桿菌作用等。 藥材 地龍為秉氏環毛蚓的乾燥全體或除去內臟的乾燥全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