禿尾巴老李(文登傳說)

禿尾巴老李(文登傳說)

禿尾巴老李的故事多流傳於山東和東北三省,其中有一種說法里涵蓋了山東人和東北人的淵源,情節雖是虛構,但還是特別地感人肺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禿尾巴老李
  • 情節:虛構
禿尾李龍王的故事,見之於地方志記載最早的,是康熙文登縣誌》: “縣南柘陽山龍母廟。相傳山下郭姓妻汲水河崖,感而有娠,三年不產。忽一夜雷雨大作,電光繞室,孕雖娩,無兒胞之形。後,每夜有物就乳,狀如巨蛇攀樑上,有鱗角,怪之,以告郭。郭候其復來,飛刃擊之,騰躍而去,似中其尾。後,其妻死,葬山下。一日,雲霧四塞。鄉人遙望,一龍旋繞山頂。及晴,見冢移山上,墓土高數尺,人以為神龍遷葬雲。後,禿尾龍見,年即豐。每見雲霧畢集,土人習而知之。因構祠祀之。後,柘陽寺僧取龍母墓石,風雨大作,雹隨之,其大如斗,寺中盡黑氣,咫尺不見。周圍里許,二麥盡傷,獨龍母廟內,花木皆無殃焉。”
光緒《文登縣誌》載,“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龍現於宋村之北山,一時合邑鬧闐,立廟山巔,改名曰‘回龍山’。”
清朝袁枚所著的《子不語》:
山東文登縣畢氏婦,三月間漚衣池上,見樹上有李,大如雞卵,心異之,以為暮春時不應有李,采而食焉,甘美異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產一小龍,長二尺許,墜地即飛去。到清晨,必來飲其母之乳。父惡而持刀逐之,斷其尾,小龍從此不來。
後數年,其母死,殯於村中。一夕,雷電風雨,晦冥中若有物蟠旋者。次日視之,棺已葬矣,隆然成一大墳。又數年,其父死,鄰人為合葬焉。其夕雷電又作。次日,見其父棺從穴中掀出,若不容其合葬者。嗣後村人呼為“禿尾龍母墳”,祈晴禱雨無不應。
此事陶悔軒方伯為余言之,且云:“偶閱《群芳譜》云:‘天罰乖龍,必割其耳,耳墜於地,輒化為李。’畢婦所食之李,乃龍耳也,故感氣化而生小龍。”
自康熙五十三年,回龍山上建起李龍廟和龍母墳以後,特別是道光帝加封李龍王後,回龍山香火特旺。但再旺,也只能是從柘陽山“回”來的“龍”。有力的證據是道光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二日《知縣歐文詳請神龍封號文》。現摘要如下:
“……據卑縣在籍前任銅陵縣知縣林汝謨、現任龍安府知府王者政、現任南河即補同知於昌進、現任餘杭縣知縣畢承昭、前任平度州學政叢葆光、前任臨朐縣教諭李淳琳,廩生陶蔭棟、王所拭,增生陳道原,俯生畢廷昭,耆老宮鳳翔等,竊查縣城迤南柘陽山,舊有龍神廟一座,山下有龍母祠一座。相傳祠、廟均建自前明年間,歷今數百餘載。每逢旱暵,鄉民輒先山下龍母祠祈禱,復上山赴龍神廟祈禱,無不立沛甘霖。縣境各海口商漁船隻,每遇風濤,虔求神佑,輒獲平安。靈應昭著,地方依賴。職等生逢其地,身受其庇,崇奉之餘,實深欽感。竊思江海河湖等神,凡有功於民者,均蒙聖恩,錫有封號……查《祭法》: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故天后崇廟貌於瀛壖,金龍昭威靈於江澨,殊恩寵錫,報祀特虔。茲卑縣柘陽山龍母祠、龍神廟,雖系一邑之土神,而功德及於萬室,居民崇奉,屆今數百餘年,旱虐風濤,有禱必應。功既在於民生,名宜正於國典。遐鄉尸祝,億萬箕畢同情;崇號恩宣,千百禩平康永賴。茲據該紳士耆老等合詞具呈前來,擬合據情詳請憲台查核,轉詳請奏,賞加龍母封號,並神龍封號,以答神庥而慰民望,實為公便。為此備由具申,伏乞照詳施行。”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山東巡撫徐澤醇奏請敕加神龍封號。“奉旨封‘溥惠佑民’四字,神龍遂列祀典。”這種親筆御題、皇家敕封現象在全國的李龍文化中是獨一無二的。
古歷六月初八,是李龍爺的生日。相傳,每年是日李龍爺必回鄉拜母。虔誠的鄉親們便紛紛蒸上特大餑餑為李龍爺慶壽,上山燒香上供,祈求李龍爺保佑風調雨順。漁民、船工則要求神龍保佑平安。從明、清到上世紀三十年代,回龍山長年香火不斷,遊人不止,興盛了幾百年。
1939年古歷三月二日是回龍山最後一次山會。1940年日本鬼子侵占了文登城,1941年日本鬼子又繼爾在回龍山上建起了據點,修起了碉堡,山上所有古建築蕩然無存。文登柘陽山上本有千年銀杏一株,龍母祠一座,後因為戰爭緣故,毀於建國前夕。
當地傳說主要如下:相傳明朝弘治五年夏,文登柘陽山下山前村男士李田斗娶得鄰村柘陽山山後郭家村女子郭三佳為妻。婚後,新娘於昌陽河中漿洗衣物時飲用河中之水而有孕。懷胎三載後的古歷六月初八日夜晚,風雨交加,電閃雷鳴,郭女產下一子,視之卻為一肉狀物。李家疑為妖孽,遂棄之昌陽河內。該物遇水迅即膨脹,竟為一黑龍兒。龍兒每每夜半回家哺乳,其時狂風大作,其母隨之昏厥。此情不久便被其父李田斗察覺。一日晚,田斗瓢扣燈燭,持鐮以待。風聲過後,田斗猛掀瓢亮燈,但見一黑龍尾繞屋樑,頭入妻懷哺乳。田斗驚怒,揮鐮急砍,龍尾隨即斷裂。黑龍疼痛難忍,騰飛出屋,一路到了黑龍江。 。。。(後面的一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