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草稈黑粉病

桿黑粉病是禾本科牧草上常見病害,常與條黑粉病同時發生與一株植物上,為害多大於條黑粉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禾草稈黑粉病
  • 簡介:是禾本科牧草上常見病害
  • 症狀:植株被侵染後生長緩慢
  • 發病特點:多年生寄主的分生組織內越冬
症狀,病原,發病特點,防治方法,

症狀

植株被侵染後生長緩慢,矮小,不形成花序或花序短小。葉片或葉鞘上產生長短不一的黃綠色條斑,條斑以後變成暗灰色或銀灰色,表皮破裂後釋放出黑褐色粉末狀冬孢子。而後,病葉絲裂、捲曲並死亡,呈淺褐色或褐色。病株始終起立,病株分櫱很少,根系也不發達。症狀在春末和秋季較易發現,夏季乾熱條件下病株多半枯死而不易看到。

病原

Urocystisogropyia)Preuss)Schrot.稱冰草莖黑粉病,異名羊茅莖黑粉病(U.festucae UI.),早熟禾莖黑粉病(U.poae(Lrio)Padw.);小麥莖黑粉病(U.tritici Korn),屬擔子菌亞門真菌。冬孢子球形、橢圓形,多由1-3個冬孢子組成,偶見4個者,外有一層不孕的細胞包被,大小為18-35μm×35-40μm。冬孢子單胞、圓形、光滑,直徑10-18μm,欖褐色。

發病特點

病原菌以休眠菌絲體在多年生寄主的分生組織內越冬,或以冬孢子在種間、殘體上和土壤中越冬。冬孢子隨種子、風雨、刈割、踐踏、耕地等過程而傳播,灌水也可以傳送孢子及病殘組織。冬孢子可以長期休眠(265天)而且仍有生活力。春季或秋季,條件適宜時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子,擔子可以產生擔孢子,擔孢子萌發出單核菌絲,遇性別相反的芽管融合,產生有侵染力的雙核菌絲。有時擔子直接萌發生成芽管,與性別相反的芽管融合產生侵染菌絲。侵染菌絲侵入幼苗的胚芽鞘,或侵入成株的側芽或腋芽部的分生組織。一旦侵入植株後,菌絲體就系統地生長在所有分櫱、根莖、新葉中去,並隨器官或組織的生長而蔓延。發育到一定階段後,菌絲體就產生大量冬孢子,並隨寄主動脈組織破裂而散出黑粉狀的冬孢子。新建草地的發病率較低,隨草地年限而逐年加重。三年以上草地發病率較高。降水或灌溉頻繁的草地或草地地勢低洼時,黑粉病發生較重。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選育和種植抗病品種。
(2)加強草地管理。
適期播種,合理密植;科學施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合理灌溉,雨後注意及時排水,防止倒伏;適度放牧,及時刈割,刈割後清除田間病殘體,減少來年菌源。
(3)種子處理。
選用無病草種子,播前應當用福美雙、克菌丹等殺菌劑處理。
(4)藥劑防治。
科研地或種子地可定期噴施三唑酮(粉銹寧)、乙基托布津、甲基托布津、苯菌靈十五氯硝基苯、氯苯嘧啶醇、五氯硝基苯等藥劑進行防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