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穀縊管蚜

禾穀縊管蚜

禾穀縊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為半翅目蚜科縊管蚜屬的一種昆蟲。分布於上海、江蘇、浙江、山東、福建、四川、重慶、貴州、雲南、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新疆等。危害細葉結縷草、野牛草,還危害繡線菊、美人蕉、西府海棠、梅花、碧桃、櫻花、月季等花木以及小麥等農作物。以成蚜、若蚜初春危害梅花的新葉,在葉背吮吸汁液,受害葉片向葉背縱卷,進而枯黃脫落,嚴重時,被害葉株捲曲率可達90%以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禾穀縊管蚜
  • 拉丁學名:Rhopalosiphum padi
  • 別稱:黍蚜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Insecta
  • 亞綱:有翅亞綱
  • :半翅目
  • 亞目:胸喙亞目
  • :蚜科
  • :縊管蚜屬
  • :禾穀縊管蚜
  • 分布區域: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廣東、廣西、湖南、湖北等。
  • 天敵:瓢蟲、草蛉、蚜繭蜂、蚜黴菌等
  • 總科:蚜總科
形態特徵,發生規律,防治方法,藥劑防治,生物防治,昆蟲信息,形態描述,

形態特徵

成蟲
無翅孤雌蚜,體寬卵形,長1.9毫米,寬1.1毫米,體表綠色至墨綠色,雜以黃綠色紋,常被薄粉;頭部光滑,胸腹背面有清楚網紋;腹管基部周圍常有淡褐色或銹色斑,腹部末端稍帶暗紅色;觸角6節,黑色,為體長的三分之二;第三至第六節有復瓦狀紋,第六節鞭部的長度是基部4倍;腹管黑色,長圓筒形,端部略凹縊,有瓦紋。有翅孤雌蚜,體鹺卵形,長2.1毫米,寬1.1毫米;頭、胸黑色;腹部綠色至深綠色,腹部背面兩側及後方有黑色斑紋;翅中脈分3叉,分叉較小;觸角6節,黑色,短於體長(圖102)。
禾穀縊管蚜的成蟲禾穀縊管蚜的成蟲
初產時黃綠色,較光亮,稍後轉為墨綠色。
禾穀縊管蚜的卵禾穀縊管蚜的卵
無翅若蚜
末齡體墨綠色,腹部後方暗紅色;頭部複眼暗褐色;體長2.1毫米,寬1.0毫米。
無翅若蚜無翅若蚜

發生規律

杭州孤山調查,以卵在梅花的芽腋、小枝基部及皮層縫隙處中越冬;翌春3月中下旬越冬卵孵化為乾母,乾母孵出後即在枝梢上危害。每頭成活的於母經單養觀察,在每年4~5月40天內平均產仔蚜169頭。禾穀縊管蚜危害梅花在5月上中旬最為猖獗,至5月下旬出現大量遷飛蚜,遷飛轉移到細葉結縷草、狗尾草、升馬唐、牛筋草、狗牙根等禾本科雜草上取食越夏;1 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在禾本科雜草上又產生遷飛蚜遷回到梅花樹上產生有性蚜,交尾產卵,每處產卵1~11粒,多數3~5粒。多產在枝條的東南方向。

防治方法

藥劑防治

可噴施1%滅蟲靈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10%~20%合成除蟲菊脂2 000-3 000倍液,或l0%蚜虱淨超微可濕性粉劑3 000~5 000倍液,或15%噠嗪酮乳油1 00O~2 000倍液。

生物防治

保護和利用天敵昆蟲,例如異色瓢蟲,每頭異色瓢蟲成蟲每天可捕食禾穀縊管蚜90多頭,黑緣紅瓢蟲等。
(1)農業防治消除田埂、地邊雜草,減少蚜蟲越冬和繁殖場所。
(2)藥劑防治 可選用抗蚜威、吡蟲啉、撲虱蚜、馬拉硫磷、樂果、溴氰菊酯或其他藥劑防治。要搞好麥田的防治工作,減少向玉米田轉移的蟲口數量。

昆蟲信息

中文名:禾穀縊管蚜
拉丁學名: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
綱:昆蟲綱
目:同翅目
科:蚜科
天敵:
主要危害作物:主要危害小麥、大麥、高粱、玉米、水稻等作物和禾本科草。

形態描述

無翅孤雌蚜體長1.9毫米,寬卵形,蟲體黑綠色,嵌有黃綠色紋,被有薄粉。觸角6節,黑色,長超過體長之半。複眼黑色,中額瘤隆起,喙粗壯,比中足基節長,長是寬的2倍。腹部暗紅色,腹管黑色,圓筒形,短,端部縊縮為瓶頸狀。尾片長圓錐形,具4根毛。
有翅孤雌蚜體長2.1毫米,長卵形,頭、胸部黑色,腹部深綠色,具黑色斑紋。額瘤不明顯,觸角比體長短,第三節具圓形次生感覺圈19~30個,第四節2~10個。前翅中脈3條,前兩條分叉、甚小。第七、八節腹背具中橫帶。腹管近圓形,黑色,短,端部縊縮為瓶頸狀。
生物學特性及發生消長規律
每年發生10餘代至20代以上。在北方寒冷地區,禾穀縊管蚜以卵在桃、李、杏梅等李屬植物上越冬。翌年春季越冬卵孵化後,先在樹木上繁殖幾代,再遷飛到小麥、玉米等禾本科植物上繁殖危害。秋後產生雌雄性蚜,交配後在李屬樹木上產卵越冬。
在冬麥區或冬麥、春麥混種區,以無翅孤雌成蚜和若蚜在冬麥上或禾本科雜草上越冬。冬季天氣較溫暖時,仍可在麥苗上活動。春季主要危害小麥,麥收後轉移到玉米、穀子、自生麥苗上,夏、秋季持續危害,秋後遷往麥田或草叢中越冬。冬季潛伏在麥苗根部、近地面的葉鞘中、雜草根部或土縫內。
禾穀縊管蚜在溫度30℃上下發育最快,較耐高溫,畏光喜濕,不耐乾旱。
禾穀縊管蚜禾穀縊管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