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娘(維西康普納西族女千總)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禾娘(約1660—1752年),女,納西族,清朝維西葉枝、康普一帶有名的土千總。

禾娘不僅是維西歷史發展中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同時也是怒江、獨龍江流域歸化、設治的關鍵人物。她在風雲變幻的政治形勢面前,高瞻遠矚,順應歷史潮流,率屬民內附,為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作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 本名:禾娘
  • 別稱:你那阿栽可、工秋本母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納西族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禾娘約生於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其出身家世已無從考證,長成後嫁與康普土弁禾家為媳。禾氏祖先在明代原為麗江木土府麾下弁目,木氏進軍‘你那’,禾氏帶練從軍,以軍功賞賜作大管軍,駐康普。傳至禾娘,已歷7代。
禾娘之夫早逝,禾娘頂替丈夫承襲土職,內外操練,苦心經營,統軍管民,頗有作為,其家世強盛,勢力延伸至怒江、俅江(今獨龍江)流域。迪慶瀾滄江沿岸百姓,皆稱她‘你那阿栽可’(阿栽可:納西語,意為‘官太太’)。”
清雍正五年(1727年),維西“改土歸流”,建廳治,禾娘率先歸附,並捐納錢糧建城。經雲貴總督鄂爾泰奏準,封賞土千總世職,年領土弁養廉銀120兩。
雍正八年(1730年),怒江、俅江11村寨皆由她統管。禾娘生有一子一女,女名阿芝,出嫁葉枝王家子名扎阿育。子早喪,媳禾志明孀居在家。
雍正十年(1732年),禾娘已73歲,請準由禾志明承襲土千總職。乾隆十年(1745年),禾志明辭土千總職,先後由王阿芝二子頂補承襲。
禾娘反躬自省,認為因罪孽深重招致了斷後嗣的報應,於是應心行善、贖罪懺悔,將大部分家產用來建寺禮佛,先後興建了壽國、蘭經兩大佛教寺院,又在縣城捐建了城隍廟,同時資助修理或新建了13座藏傳佛教噶舉派寺院,其中包括德欽禹功寺、菖浦桶普化寺等。
禾娘與媳志明皈依佛法,常在康普壽國寺中誦經拜佛,婆媳二人都被授予法名:禾娘名“工秋本母”,禾志明名“未登本母”。
乾隆十八年(1753年),禾娘逝世,享年90餘歲。

主要成就

史料記載,清朝雍正五年,禾娘率其統轄的瀾滄江、怒江、獨龍江流域的傈僳族、怒族、獨龍族等屬民歸附清朝。
2007年,在壽國寺發現一幅反映這一歷史事件的壁畫,經初步考證,該壁畫繪於清乾隆年間,其內容生動反映了禾娘率屬民內附的場景和對藏傳佛教的信仰,實為研究清代雲南西部三江流域歷史、政教關係、民族關係和社會風貌的珍貴實物證據。
另外,禾娘女千總在康普執政期間,接受了貢山、獨龍江邊民歸附,招撫了福貢北部那納底等地的居民,後在當地委任有威望的頭人充當村寨的火頭“和自色”,通過他們管理村寨事務,收繳土司貢賦。從雍正八年(1730年)起,怒江上游的上述地區開始實行土司統治。
雍正八年(1730年),“怒子、俅子求納為民…其結果導致維西麽些土司勢力直接進入藏彝走廊西部邊緣(北段)。”由此可見,維西土司對怒江上游的統治,在歷史上起了設治開闢的先導作用。

人物評價

據《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誌》載:“其種族之遠繁者,土職中以女千總禾娘裔為當。據土人說,麗江木土司委人轄維西,於木上加撇,為禾,以示區別,即禾娘之先也。今阿墩子千總禾姓,吐枝土職王姓、禾姓,皆其後裔也。”
洛克在他蒐集到的《葉枝王氏士司家譜》中這樣描寫禾娘:禾娘,為部落女將志明的婆婆。她的兒媳婦志明是一個勇敢、忠心的女將,繼她丈夫的職,單獨開闢維西。不幸她的丈夫早死,由一個女兒養活。禾娘和她的兒媳婦從事許多慈善工作,捐出土地、田地,建造6個寺廟。
她們把屬於部落小官員土地還給他們,並清楚地劃定居民家產的疆界,還建造了城牆。雍正五年或三年(1727或1725年),她們請求“改土歸流”並且設立了個安撫部落人民的機構。
而《維西縣誌稿·人物宦績》則這樣評價禾娘:“禾娘,世為康普一帶土官。夫死,氏領夷眾,人民悅服,遂稱為女千總雲。
雍正五年(1727年)內附,六年(1728年)改鶴慶通判府為維西通判。捐資築城池,克襄庶政,功德在民。並建隍祠,蘭經、壽國兩寺。迄今人民於城隍祠內供奉禾娘香位,志不朽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