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國寺

壽國寺

壽國寺於清雍正七年(1729)始建,歷時5年建成,為紅教喇嘛寺院,清乾隆十年(1745)因失火被焚毀,後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遷至現址重建,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

壽國寺的建造,據說是康普土乾總禾娘積極捐資而成,後來就成為滇西北藏傳佛教噶舉派十三大寺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壽國寺
  • 地理位置: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
  • 藏名:扎西達吉林
發展歷史,景點特色,所獲榮譽,評價,

發展歷史

壽國寺藏語稱“扎西達吉林”,藏學家喜饒朗達譯意為“吉祥興盛花”;主持活佛曲尼江楚稱藏名“巴昌布爾”“扎西達吉林”,意為神聖熾熱、吉祥興盛苑。
漢名壽國寺,意為兩層:一是為佛法的角度,證悟覺醒本來西目入無餘涅槃為無量壽之淨土;二是因法建當時為嘉獎改土歸流維繫西藏故賜匾“壽國昌運”四字,寓意國運昌壽。其四字,可反念“運昌國壽”,是滇西北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13大寺之一。
壽國寺位於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瀾滄江東岸的康普鄉嘎頂洛巴藏族村,藏語“嘎頂洛巴”,漢譯為“營地、哨卡”。
相傳,該村藏族村民是當時麗江木氏土司的藏區護衛,由當時的青海玉樹移入,因講土語而無法與當地藏民溝通。
寺院距維西縣城84公里,境內世居傈僳、納西、藏、漢、白、彝、普米、獨龍、怒、回、苗、傣、拉祜、土、景頗等15種民族,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明交匯之區,亦是東南亞次大陸文明與藏文明、漢文明、西方基督文明、滇西文明交融、碰撞、和合之地。
相傳,康熙年間,清王朝用兵西藏,維西成為從滇入藏的咽喉。傳雍正五年(1727年),該府移“鶴慶通判於維西,設維西營、所設土職有”:康普、葉枝、奔子欄、千總、其宗、臘普把總。
《方國瑜雲南史料錄概說》傳雍正七年,中央五月首次派流官治理維西,康普納西族土千總禾娘率三江(獨龍江、怒江、瀾滄江)農民歸附。
為表示對清政府的擁護,次年(1929年),禾娘捐資在康普底括村建寺,歷時5年建成,取名壽國寺,當地俗稱康普喇嘛寺。
清乾隆乙丑年(1745年),壽國寺因失火被毀。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遷至現址再建。後經多次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
清同治六年和光緒年間,十五世大寶法王喀恰多傑賜藏名“扎世達吉林”。清代維西人(光緒附生)李佩珩盛讚壽國寺的氣象及佛事興盛情況提詩曰:“壽國寺名慶千秋,寶殿巍峨氣象幽。僧教牟尼珠串串,經幡葉貝語啁啁。鼎光曜日乾坤麗,瓦蓬連雲雨露稠。憶萬斯年存永久,滄江雪嶺共傳流。”
曲尼江楚活佛講述了壽國寺前身達傑嶺寺:“公元1563年前後,第九世大寶法王旺卻多傑(1556年-1603年)在紅帽系二寶法王夏瑪巴的陪同下禮卡瓦格博時,駐錫於維西巴迪袞巴塘(寺名),受當地民眾請求在巴迪建了壽國寺的前身達傑嶺寺,成為當地嘎舉派最大寺院,因遭東竹林寺搶劫被毀。
該寺住持嘎瑪扎西旺丹帶僧侶百餘人逃至康普禾娘土司領地,得到禾氏允準在康普袞尼村留居建寺。至今,東竹林寺仍收藏劫持袞尼寺鎮寺之寶法器逢宗教重大節日不時拿出展示。1729年,女千總禾娘歸附中央王朝,被清朝授封一品夫人頂戴遷達傑林寺於現址。”
迪慶州志維西縣誌載:“壽國寺始建於清雍正十二年(1743年),是維西改土歸流後,康普女千總禾娘為表示擁護中央王朝,國運長久而建,故取名稱壽國寺。”建寺時間眾說紛紜,建於雍正年間真的無誤?
清光緒乙末年(1895年),西藏第十五世大寶法王卡恰多傑賜用蒙、藏、滿和尼泊爾4種文字刻寫的金字匾“扎什達吉林”。
壽國寺幾度興衰,自清雍正至道光年間為壽國寺鼎盛期,香火旺盛,寺院僧尼除來自當地納西、藏族外,有傈僳、漢族,還有來自西藏左貢、芒康、波密及川西南巴塘、德榮縣的,雲南德欽的都巴楊壽說壽國寺鼎盛時僧尼曾多達數百人。因原住寺僧已故,又無文史記載,準確數不得而知。
自清光緒到民國年間,戰亂不斷,清朝無力掌控時局,寺院逐步衰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1950年,壽國寺僅存一座四合院和數間僧院,主持活佛1人和僧尼105人。
1949年5月,第十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由麗江遷入維西縣城(秋後又遷回麗江)。5月16日,第十三行政專員許義睿遵奉盧漢訓令,將王嘉祿誘捕。
專員公署遷往麗江時,將王嘉祿移交維西縣政府關押。維西縣民眾自衛隊負責人錢如崇、胡光烈等地方紳士齊聚縣政府召開緊急治安會議,逼迫縣長李攀柱處決在押土司王嘉祿以及施汝旺、毛雲章。
李攀柱被迫同意寫文呈報雲南省民政廳,王嘉祿等3人隨即被人群亂刀砍死。為此,壽國寺喇嘛管家(又是土司管家)湯西勾結原中甸、德欽土司武裝分三路進攻解放區,一路德欽土司於10月沿怒江而下燒殺搶劫占領貢山縣城後,又返回德欽與反動武裝土司及湯西配合沿瀾滄江而下進行搶劫、殺燒、占領了已解放的維西縣城。
10月撤回葉枝。因湯西喇嘛組織土司武裝到處搶劫,湯西及壽國寺喇嘛在民眾中影響極壞,農民抗交寺院租糧,寺僧無生活來源,大部分喇嘛還俗回家。1957年,喇嘛全部還俗。寺院大殿作村小辦校得以倖存,其他僧房小院分配給農民成為民居。

景點特色

壽國寺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占地約20畝,由門樓、大殿、東西廂房、黑神殿、齋戒堂、活佛殿、護法殿、文殊院、觀自在菩薩殿、瑜伽院、學經院等組成。
因修造年代久遠,文史記載匱乏,建築規模殊難詳細稽考。
大殿建築以納西族寺院格局為主體,融合漢、藏、白建築藝術特色,飛檐翹角,金碧輝煌。大殿內供奉高約10米的釋迦三世佛、二寶法王、藥師佛、如來佛、蓮花祖師、觀音菩薩造像。
大殿二樓除存放貴重器物、經書外,四壁畫有道教八仙極樂世界圖、馬頭明王圖、黑面金剛、大黑天神、護法神等28幅壁畫。
大殿三樓均已鏤空龍柱裝飾,繪畫亦是有唐卡畫風與漢文化的人物山水畫相結合,並題詩詞賦予其間,內容涉及道、儒、漢傳佛教、戲曲、小說,甚至還有東巴、傈僳曆法和天主教聖母畫像,充分體現了多種宗教共存共榮、共同發展的繁榮景象。
曲尼活佛回憶說:“壁畫中還有許多名人的詩詞在翻修期間被塗抹。大殿頂層四角與梁之間由空心四棵龍柱支撐這在各大寺院雕刻藝術中絕無僅有。所有建築橫樑都由雕刻和壁畫組成。”
寺廟整體建築以巍峨高大的大殿為中心,其它殿、院都簇擁在大殿周圍。寺院建築群落皆依上疊壘而下,更加強了總體布局上的立體感。僧侶房有的緊緊相連,有的呈單家獨院,錯落有致地散布於大殿周圍。
民國時期,壽國寺由門樓、東西廂房、黑神殿、活佛院組成。門樓照壁上繪有工筆重彩壁畫,其內容有佛陀故事、米拉日巴白馬雪山和壽國寺本尊山神。

所獲榮譽

新中國成立後,壽國寺先後被縣、州、省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評價

曲尼江楚說:“壽國寺的建築是在禾娘與清朝藏傳佛教與中央政權之間大一統的互動下產生的寺院,所以壽國寺是罕見的與內地建築風格相似的中軸線對稱布局,以無量壽佛等身佛殿為中軸,兩邊堆成明炯活佛(現存)和朗秋活佛殿及對稱廂門,是體現皇權至上的布局。並且以九龍七鳳的皇家圖案。寺院原來有僧人學經的文殊院,那若六法瑜伽院、印經和藏醫院,具有完整的佛教普遍習修傳統的功能和維護一方宗教文化和諧的一座規模宏大的政教特色寺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