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門抗戰烈士紀念碑矗立在黃河岸畔,龍門南麓,是為紀念民國27年(1938)12月在禹門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而壯烈殉國的原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八師290位陣亡將士而建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禹門抗戰烈士紀念碑
- 占地面積:1024平方米
- 破土動工:1992年
- 竣工:1993年4月
簡介,碑記一,碑記二,此戰題詞褒揚,
簡介
1992年破土動工,1993年4月竣工。占地1024平方米,總高29米,基座分三層,每層八個台階,三層共十二個稜角。它寓示禹門戰役發生在1938年12月,碑座的欄桿為沙紅石構築,顯示著古樸粗獷的特色,碑身底座四面鑲嵌著四大塊黑色大理石,分別鐫刻著紀念碑文、重建禹門抗日烈士碑文、籌建委員會和贊助單位以及施工人員(單位)名單、古禹門石刻圖。往上則是暗紅色的波浪式花紋,象徵著抗日烈士為中華民族的尊嚴而流淌著的殷紅的鮮血,碑身主體為鋼筋水泥結構,正面(南東向)碑心以黑色大理石鑲嵌,鐫刻著薄一波同志親筆書寫的“抗日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閃閃發光的大字。碑陰亦為黑色大理石碑心,鐫刻著“向一九三八年在禹門英勇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而壯烈犧牲的二百九十位烈士暨在八年抗戰中為國捐軀的軍民同胞致哀”。碑身的左右兩側均裝飾以松柏花圈圖案,以表示瞻仰者憑弔之情。碑首為波紋式黃色異型琉璃瓦構件和龍、鯉魚的彩陶。紀念碑古樸而又典雅,雄渾而又細膩,既可供人憑弔,亦可供人遊覽。
碑記一
一九三七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蘆溝橋事變,妄圖亡我中華,滅我民族。國共兩黨合作,領導全國人民奮起抗戰。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盤踞河津之敵酋藤田,糾集日偽軍四千餘,重炮數十門,飛機多架,陸空配合,攻我禹門,企圖渡河西犯。禹門乃秦晉咽喉,西北屏障,我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八師之加強營七百餘名將士,憑險據守。敵嘯聚蟻結,蜂擁而來。我守軍同仇敵愾,眾志成城。硝煙瀰漫,山河失色;白雪紅刃,天地震驚。在友軍及當地民眾的配合支援下,浴血奮戰四晝夜,我雲中寺、洞山、關帝廟陣地失而復得者三。二十九日敵陳屍千餘具,狼狽遁走。我陣地巍然屹立,大西北安然無恙。
此役我軍犧牲連長田興武、王俊傑,排長耿甲臣、趙自強、楊子超、刁柏林、左紹炳、張安、周少昌以及戰士共二百九十名。中華精英,為國捐軀,英名當旌。今我神州大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國運昌隆,人民幸福,堪慰先烈於九泉,遂建碑以紀念英烈,表彰忠勇,激勵來茲。
河津縣人民政府立
公元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碑記二
禹門抗日烈士紀念碑是為了紀念在1938年l 2月禹門戰役中,英勇抗擊日寇,為國捐軀的290位官兵,於1992由原河津縣人民政府重建,是河津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之一。因紀念碑地處飛沙風口,環境惡劣,致使碑體字跡殘缺不全,底座面層部分開裂,周圍活動場地狹小,社會各界十分關注。時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市長劉振華高度重視,親臨現場,實地查看,責成中共河津市委統戰部具體負責修復工程的實施。市委統戰部積極協調,社會各界鼎力相助,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施工,工程于于2005年8月底勝利竣工。
豐碑聳立,浩氣長存,告慰先烈,激勵來茲,是為記。
中共河津市委統戰部
二00五年八月
此戰題詞褒揚
民國28年(1939)9月,為了紀念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六十一師(即新編第八師)抗日陣亡將士,在禹門口石崖上,留下了國民黨軍政要員題書的巨幅石刻,至今仍清晰可睹。右邊為“陸軍第六十一師陣亡將士千古”。中間正文石刻最上一行為當時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寫的“氣壯山河”。中間並列五行:依次為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孔祥熙題寫的“精神不死”;第二戰區司令閻錫山題寫的“偉績千秋”,國民黨元老、時任最高國防委員會常務委員的于右任題寫的“成功成仁”,時任國民黨第34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題寫的“制抑扶桑”,李文題寫的“氣壯龍門”。1993年4月28日,為紀念抗日戰爭中在禹門口犧牲的全體烈士,河津縣人民政府在禹門口修建了禹門抗日烈士紀念碑。縣四大班子領導、原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八師參謀長熊先煜先生等參加了落成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