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文明與生活政治》是201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禮樂文明與生活政治
- 作者:朱承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11月1日
- ISBN:9787010213606
《禮樂文明與生活政治》是201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承。
《禮樂文明與生活政治》是201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承。 內容簡介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批准號:12CZX034)的最終結項成果。 全書從“生活政治”角度對以《禮記》為代表的傳統儒家禮樂精神進行...
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夏商周時期,古代先賢就通過制禮作樂,形成了一套頗為完善的禮樂制度,並推廣為道德倫理上的禮樂教化,用以維護社會秩序上的人倫和諧。禮和樂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個完整有序的社會政治文化制度。禮樂文明在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仍有其強大的...
禮樂,形式內容包括禮儀、音樂。中國的文化,非常重視禮樂。“禮”就是指各種禮節規範,“樂”則包括音樂和舞蹈。禮樂的起源,與人類文明的演進是同步的。“禮樂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創造了人類的輝煌。雖然現代工商業科技文明過分重視物質利益,使得傳統的“禮樂文化”受到商業世俗文化的衝擊,已失去古典純樸的本質...
主要研究中國哲學、政治哲學,發表相關領域論文十餘篇,出版學術著作《莊子哲學通義》(2016)、《孔子:共美生活對話錄》(2023)。目前研究重心聚焦於闡釋中國政治與禮樂文明之內在關聯,批判借鑑西方政治哲學話語,基於古今之變的哲學考察,探問禮樂文明之何所來與何所向。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政治哲學之界定 ...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崩壞,諸侯坐大,政權下移,社會動盪。同時,新的因素也在生長,周邊文明的新鮮血液不斷注入中原文明。至秦漢,我國實現了更高層次的統一。秦代首創了大一統模式,以後各朝代對這一模式不斷進行補充、修復和完善。漢王朝大氣磅礴,實現了疆土、經濟、政治乃至思想的大一統,顯示了朝氣蓬勃的氣象。
召公與周初政治 《尚書》所見西周政治意識中的合法性理念 西周宗法制度的幾個問題 略論禮樂文明與王道政治 西周金文與文獻中的“邦君”及相關問題 春秋戰國時期民族分布格局的變迂 試論墨子和《周易》的節儉思想 管子“以人為本”思想範式的建構及其治國實踐 論趙國的軍事賞罰制度 再論漢武帝末年人口並非減半——...
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禮儀文明、儒家文化、魏晉南北朝史。出版專著兩部,點校古籍兩部;先後在《中國文化研究》《清華大學學報》《史學集刊》《中國經學》《中國文化》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目錄 前言 第一講 制禮作樂:陶寺文化與最國中國的禮樂傳統 第二講 九合諸侯:晉國霸業風雲 第三講 簪纓世家:中古...
改革開放的中國正敞開胸懷,面向世界,與各國人民一道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而努力。禮樂文明的秩序、和諧理念,無疑有利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於實現各國人民建設和平、穩定、繁榮的新世界的追求。我們相信,優秀的中華禮樂文明,定會逐步影響世界,為全世界的和諧作出更大貢獻。在黨的十九...
禮樂概念具有非常寬泛的含義,抽象而言,上則表現為天道的變化,下則反映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中則體現為人事變化的法則。具體而言,涵蓋了社會的觀念心態、風俗習慣、典章制度、名物器具以及個體的行為規範、道德教化等各個層面,幾乎囊括了古代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構成了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後世思想文化發展的...
朱承:生活政治與禮樂文明 朱人求:李覯的禮法觀 孔德立:道不遠人:儒家禮儀之道的形成 袁曉晶:禮教下延及其德育化轉型——清末新學制中的禮教困境 柴可輔:晚明樂論的“節奏”觀及其治世關懷 郭梨華:先秦禮治與法治初探 姚季冬:禮治與賢能政治:以《禮運》為個案的分析 儒學散論 陳明:公民宗教:儒教之歷史...
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為現代文明禮儀。發展史 中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聲教播於海外。相傳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周公制禮作樂,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其後經過孔子和七十子後學,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漢以後,...
曾任上海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哲學史學會、中華孔子學會、朱子學會、陽明學研究會、上海市儒學研究會等理事,上海市曙光學者(2012)、陽光學者(2009)。代表性著作有《禮樂文明與生活政治》(人民出版社,2019)《信念與教化——陽明後學的政治哲學》等。
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強烈的“夷夏觀”,以後又逐漸形成“夷夏之防”的傳統觀念。在他看來,“諸夏”有禮樂文明的傳統,這是好的,即使“諸夏”沒有君主,也比雖有君主但沒有禮樂的“夷狄”要好。這種觀念是大漢族主義的源頭。3.6【原文】季氏旅①於泰山,子謂冉有②曰:“女③弗能救④與?”對曰:“不能。
《儒學的當代使命》 是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滕文生。內容簡介 儒學是儒家文化在學理上的系統總結和概括,即儒家之學,儒家之學術或學說,或說儒家思想的學術體系,自孔子刪詩書、定禮樂、演周易,作春秋,宣仁義時方成體系,其後二千多年來逐漸發展完善,並上升為古代中國的官方意識形態。儒教是指儒家之教,...
世界上其他地區的青銅文明主要是青銅兵器和工具,而中國古代的青銅器是以禮器和樂器為主。西周王朝的統治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禮樂制度用於管理國家,在禮樂文化的強烈影響下,中國古代各區域的文化開始了大融合與大統一的進程,禮樂文明成為中華文明區別於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的一個重要的標誌,禮儀之邦的美德傳承至今。清...
原始儒家是繼承中華遠古文明思想而來,並特別重視國家社群的維護及個人修養的實踐的哲學,其中周文化的社會哲學理想更是儒學價值意識的根本基礎。而先秦儒學的理論重點在於思想生活化的落實(如孔子的《論語》),與儒家社會哲學精神之提出,(如孔子的禮樂教化思想,及孟子的行仁政觀點,以及荀子隆禮義知廉恥的說法等。)...
四、軸心時代精神生活的生產方式 第三章軸心時代的精神危機及其應對 第一節從前軸心時代走向軸心時代的精神危機 一、精神危機發生的根源 二、精神危機的社會後果 第二節軸心時代人類對精神危機的積極應對 一、軸心時代中國對精神危機的積極應對 (一)“禮樂文明”對五帝、夏商文明的超越 (二)儒、墨對“禮樂文明”...
文明崇高的禮儀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以引導和規範,使不同的禮儀在社會現實中轉化為一個個大大小小的規範儀式,以文化符號和政治符號的形式融入人民的生活中,像空氣一樣成為人們須臾不離的必需品。通過語言、行為、服飾、禮樂、圖文等儀式化、符號化的政治象徵,感受到“國家在場”,國家對人民生活的關切。5.國禮...
《中國古代禮儀文化》立足於《周禮》《儀禮》《禮記》等禮經,有典有則,條分縷析,梳理了古代吉、凶、賓、嘉、軍五禮全貌,並介紹了相關日常禮儀,從古代延伸至現代,呈現了古代禮儀生活的物質載體和形制,並將謙己尊人的精神核心嫁接到現代社會,對現代人重溫禮樂文明,揚棄古代禮儀有一定的建設意義。圖書目錄 序...
《荀子·非十二子》則言:“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然後為德。” 就是說:一個人要做到“問”、“學”、“讓”才能算是有“德”。 西周文化的重要內涵的“禮樂文明”中,“德”是核心。德歸納為“勤樸古健、果義敢為、居安思危、善始善終。”就是對德的最好總結。《周易·繫辭》說:“地勢坤...
“人文”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賁(bì)”(六十四卦之一)卦,“文明以止,人文也。”指修飾。修飾出美,故曰“美在其中”。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 引證解釋 1 指禮樂教化。《易·賁》:“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孔穎達疏:“言聖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當法此教而...
一、文明的初現 二、青銅器及三代的物質文明 三、文字的早期形態 四、三代的天命觀念和人文傳統 五、禮樂制度與社會生活 第三章 元典時代文化的多元走向 一、春秋戰國之際的文化變革 二、士的崛起與私學的出現 三、百家爭鳴與元典創製 四、出土簡帛與先秦學術 五、尊君重民的政治倫理 六、先秦時期的區域文化 ...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其內容涉及政治、教育、禮樂、處世等等,是儒家文化基礎所在。它不僅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在東亞乃至歐洲也有重大影響,是中外人士研究認識中國文化的必讀之作。《三字經》被稱為“蒙書之冠”,是國學中的重要典籍。全文三字成句,句句押韻,朗朗上口,並包含...
周代禮樂文化研究 [博士論文] / 王雅著 ; 金景芳教授指導 秦漢禮樂教化論 [博士論文] / 蘇志宏著 ; 蔡儀研究員指導. -- 甲骨文考釋研究 [博士論文] / 張德劭著 ; 李玲璞教授指導 殷卜辭中商王廟主問題研究 [碩士論文] / 胡輝平著,馮時指導 周初禮樂文明實證 [博士論文] : 《詩經·周頌》研究 / 殷周...
進入春秋時期,以井田制為代表的舊生產關係日趨瓦解,伴隨著新舊勢力對於土地和勞動力的爭奪,一批激進的封建貴族開始登上政治舞台,向舊的宗法秩序提出了挑戰,種種“非禮”的表現層出不窮。諸侯、大夫中的許多人已不再關心禮樂制度的內在精神,而只是用這些儀式來裝裝門面,其結果是使周禮和王命越來越遭褻瀆,最後...
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征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故君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