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文化的價值與反思

禮文化的價值與反思

《禮文化的價值與反思》是2008年學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以儘可能開闊的視野、儘可能理性的態度思考和探索古代禮文化的人文精神和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禮文化的價值與反思
  • ISBN: 9787807306887
  •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9月1日
  • 開本:32
目錄,主要內容,序言,後記,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禮的起源與地位
第二章 禮的嬗變與本質
第三章 禮文化的人文精神
第四章 禮的價值與反思
第五章 中國禮文化的走勢與再生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主要內容

禮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文體,是儒學的核心,因此禮文化的研究和探討對於認識和研究古代傳統文化和儒家文化至關重要。《禮文化的價值與反思》將禮文化的人文精神與價值作業主要研究內容,運用歷史哲學和詮釋學的方法從歷史、政治、哲學、社會學多個視角切人禮文化的研究。在具體研究方法上,我們擬將傳統詮釋學和現代詮釋學相結合,力爭在文本本義和文本引申義的有機結合與統一方面實現新的突破。

序言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中華文明素稱“禮樂文明”。早在我國遠古時代,禮就孕育於原始社會的風俗習慣之中。到了西周時期,周公“制禮作樂”,揭開了中國禮樂文明的序幕。後經儒家的豐富和完善與歷代統治者的倡導和推行,禮逐漸成為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禮治最終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治國方略。綜觀中國歷史,禮作為約束人們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準則和維持社會秩序的基本規範,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而且成為華夏文明的標誌。唐代學者孔穎達在解釋“華夏”一詞的涵義時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著名史學家柳詒徵先生也曾說:“中國者,禮儀之邦也。以中道立國,以禮儀立國,是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相比較而言最具特色之處。”
禮作為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一向被視為儒學的核心。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苟子等都對禮的作用和價值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從孔子的“克己復禮為仁”、“不學禮,無以立”、“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到孟子的“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再到荀子的“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我們不僅可以看出儒家對禮的執著追求,感受到禮在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方面的重要功能,亦可領略到“禮之用,和為貴”所揭示的治國理政、協和萬邦的真諦。

後記

在春暖花開、萬象更新的仲春時節,手捧修改好的書稿,我的思緒又回到了兩年前。2006年的仲夏時節,我的博士論文《禮文化的人文精神與價值研究》通過了鄭州大學歷史學院的博士論文答辯。畢業後,由於工作生活的繁忙和舉家南遷的波動,一直未能靜下心來對博士論文進行修改和完善。2008年的春節,我才抽出時間,開始論文的修改工作。面對即將付梓的書稿,我既如釋重負又忐忑不安。如釋重負是因為昔日的思索和耕耘終於有了一個結果,忐忑不安是因為不知道這個結果是否圓滿,能否盡如人意。與上述複雜情緒相伴的是充溢於心間的感激之情。
首先,我要深深地感謝我的導師楊天宇教授。由於“禮文化的人文精神與價值研究”是一個比較大的研究題目,而本人才疏學淺且缺乏豐厚的史學功底,駕馭該題目的難度可想而知。在楊先生的悉心指導下,在濃厚禮學興趣的引領下,在“勤能補拙”理念的鼓舞下,本人在禮文化的知識寶庫中廢寢忘食、拚命讀書,稍稍彌補了一點“先天不足”。但無奈史料浩繁,而本人能力有限,在寫作過程中仍有“捉襟見肘”之感。因此,從論文的構思、材料的選擇到文章的修改,乃至標點符號的運用,先生都給予了無數的指導和幫助,付出了大量的勞動和心血。可以說,沒有先生的精心指導和嚴格要求,本論文難以達到現在的水平。同時,先生淵博的學術造詣、嚴謹的治學態度、獨到的史學思想和高尚的人格風範亦使我受益匪淺,對我今後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