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茶(禪茶文化)

禪茶

禪茶文化一般指本詞條

禪茶是指寺院僧人種植、採制、飲用的茶。主要用於供佛、待客、自飲、結緣贈送等。禪是一種境界。講求的“禪茶一味”,“禪”是心悟,“茶”是物質的靈芽,“一味”就是心與茶、心與心的相通。中國禪茶文化精神概括為“正、清、和、雅”。“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發生接觸並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禪茶
  • 分類文化
  • 宗教佛教
  • 功能飲料
  • 器物茶具
  • 相關著作:《封氏見聞錄》、《茶經》
歷史溯源,文化內涵,禪茶與八正道,禪茶與清淨心,禪茶與六和敬,禪茶與雅,禪茶精神,感恩,包容,分享,結緣,禪茶用具,茶道程式,禮佛,調息,煮水,侯湯,洗杯,燙壺,賞茶,投茶,沖水,洗茶,泡茶,分茶,敬茶,聞香,觀色,品茶,回味,謝茶,

歷史溯源

西漢公元前52年,吳理真在四川蒙頂山種下七株茶樹開創了世界上人工種植茶葉的先河,吳理真因此被敬為茶祖。公元前4年,佛教傳入中國後,吳理真在蒙頂山脫髮修行,亦佛亦茶,首創“佛茶一家”,被尊稱為甘露禪師。唐代人封演在《封氏見聞錄》中記錄北宗禪習茶的情景“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
禪茶禪茶
唐人陸羽被世人尊稱為茶聖,寺院出身,三歲時就被禪師收養,從小練得一手採制、煮茶的高超技藝。他撰寫的《茶經》記述了茶的歷史、種植、加工以及茶具、品茶習俗等。
唐代南禪宗系統禪僧也注重飲茶。唐末五代,河北趙州禪師以“吃茶去”的機鋒接引弟子。據《景德傳燈錄》卷十記載,趙州問新到僧:“曾到此間么?”僧答:“曾到”。趙州曰:“吃茶去。”又問僧,僧答:“不曾到”。趙州曰:“吃茶去”。這就是禪宗歷史上著名的“趙州吃茶去”公案。
宋代著名禪師圓悟克勤,在湖南夾山著就禪宗第一書《碧岩錄》並悟出禪茶一味之道。曾手書“茶禪一味”四字,將其饋贈參學的日本弟子榮西。至今圓悟手書原跡仍被收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日本茶道因此也有“茶禪一味”的說法。
唐宋禪寺中專門設有“茶寮”,以供僧人吃茶;在諸寮舍司煎點茶的設有專門的職位,稱為“茶頭”。叢林規則要求每日在佛前、祖前、靈前供茶;新住持晉山,也有點茶、點湯儀式;甚至還有專門以茶湯開筵的,美名其曰“茶湯會”。
禪茶禪茶
日本禪寺的庭院也有“茶亭”、“茶寮 ”茶亭建築雅致,環境清幽,是我國禪寺“茶堂”“茶寮”在日本的發展。可以說中國品茶之風始於寺院,盛行於寺院,唐宋之後,品茶之風更盛。然後普及到文人、士大夫、皇宮貴族,直至廣泛的社會大眾。

文化內涵

禪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禪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淨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脫俗。

禪茶與八正道

泡茶、喝茶,可以說與修行佛陀的教誨“八正道”一致。因為泡茶時,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 此外,靜靜地喝茶的態度,也類似於坐禪修行法。有句話說:“茶禪一味”即喝茶和修禪是一個味道。
禪茶(圖4)禪茶(圖4)
八正道的解釋有兩種含義:一是世間的八正道,即是正確生活的一種標準。二是出世間的八正道,是修習智慧解脫道之修行者所應遵行的生活標準。因此可以這么說,八正道是任何修學佛法之佛弟子皆應完成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態度,唯有依八正道才能真正淨化修行者的身心。它是一條通過德行(戒)、理性(慧)與精神淨化(禪定)而走向體證世間及實相的路徑。所謂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命、正念、正定為八正道。
1.正見:正確的知識和見解就是正見,反之為邪見。世俗生活中的正見是指一些正確經驗所積累的知識、善良的心腸,理性恪守的情操,通過名稱、標誌及事物的相貌與形狀而產生的一種分辨體系,有一定的相對性。出世間的正見指依教義保持慧照分明,見理正確。但根本上講,出世間正見則只有在明心見性後的人才會真正擁有,只有通過修習正確的禪定及放下一切雜念與染著後才能生起。
禪茶(圖5)禪茶(圖5)
2 .正思維:沒有貪、嗔、痴等煩惱的情況下,依正見觀察、思維,如理地作出決定的過程和狀態,所以正思維又稱為正欲或正志,也只有由正思維才能做出正確之身口意三業的行為。比如腦海里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等,都是正思維的表現。出世間的正思維則指依佛學義理作想作觀,利於我們斷惑證真。 在品茶時,應該暫時放下世間名利、是非人我,以一顆謙虛的心、無染的心來品茶。
3 .正語:不撒謊,不花言巧語,不搬弄是非,不發表引起兩者間的憎恨、敵意及不和之言論,不粗惡口罵人,不苛刻、酷毒之諷刺,不作無意義之空談。等等就是正語。所謂直心為道場,修行人須光明磊落、坦蕩蕩、和藹可親地說話做事。出世間正語要求較嚴,不專心修道四處遊說、行咒術、算卜、仰觀星宿等言辭即是沒做到正語。 品茶時當然不可論及東家長西家短的是非以及談論與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無關的事情。
4.正業:不違法,不侵害一切眾生利益的行為和職業等就是正業。修道時修無漏慧,住於清淨梵行之中,在行住坐臥中正念而住也為正業。日常生活中,比如我們從事賭、淫、盜、獵、宰屠、毒品、軍火買賣等都為邪業。而且這個盜很廣義,我們占小便宜,甚致偷稅漏稅都是盜。因此,凡不屬於我們的利益我們硬要占為己有都為盜。 禪茶人當然要堅守正業。
5 .正命:以合法不損害眾生利益的謀生方式來維持生命,乃至不販賣眾生、軍火、殺生器具、毒品或嫖賭等行為或行業都為正命的一種體現。若是出家人,則是如法修行,如法求衣服、飲食、坐臥具、病緣醫藥,不貪圖供養等為正命。
禪茶(圖6)禪茶(圖6)
6 .正精進:如法認真地修行等都為正精進。反之為邪精進。佛門將木魚視為法器之一,認為魚晝夜都不合眼,因此用木製成魚形,以敲擊木魚警戒僧眾晝夜思道,努力修行,這就是正精進的表現。 吃茶就老老實實吃茶,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一門深入。
7.正念:以世間法來說,不生邪惡之心念,稱為正念,反之則是邪念。以修行來說,即是憶念正法,生出信持正法的念頭,念經、念佛、念佛咒等都為正念,否則即是失去了正念。在高層次修法中,哪怕有不行善和犯惡的心念也為失去正念。 時時刻刻不離禪茶之“平常心”。
8 .正定:日常生活中,信守正念,不為外境誘惑而沉論、迷失也為正定。對於修行而言,對境無心即是正定,正確的禪定是我們轉識成智的有力保障(由定發慧)。外道氣功也修禪定,有的則很可能是邪定(易走彎路或走火入魔)。修習正定者才有開啟大智慧的無上果報。

禪茶與清淨心

清淨心,即無垢無染、無貪無嗔、無痴無惱、無怨無憂、無系無縛的空靈自在、湛寂明澈、圓融無住的純淨妙心。也就是離煩惱之迷惘,即般若之明淨,止暗昧之沉淪,登菩提之逍遙。有了清淨心,則失意事來能治之以忍,快心事來能視之以淡,榮寵事來能置之以讓,怨恨事來能安之以忍,煩亂事來能處之以靜,憂悲事來能平之以穩…… 品茶就是需要清淨心,禪茶首先要“靜”然後再進入“淨”;“靜”者歇卻狂心,“淨”者一塵不染。
禪茶(圖7)禪茶(圖7)
經常聽到佛教的朋友們說發心,一般所說的發心,不外乎出點錢出點力,這是髮小的心。經典上說發菩提心,什麼是發菩提心?大徹大悟而成佛,這是真發心。發菩提心又叫發大悲心,真開悟了,才可以無我,才可以犧牲自我度一切眾生。大悲心是菩提心的行用,菩提心是大悲心的體,那么,菩提心的相呢?就是‘圓覺經’所講的清淨心。諸大菩薩雖然大大慈大悲中,自性卻是清清淨淨。菩提者覺悟也,悟了道,得了清淨心,才進入大慈大悲菩薩道。

禪茶與六和敬

禪茶的“和”就是六和敬,六和敬是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禪茶一味(寇中天書)禪茶一味(寇中天書)
1.身和同住: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須要做到身業清淨,和睦相處,大家在一起品茶修行,必須做到互相包容。
2.口和無諍: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要說愛語、柔軟語、正語、真實語、實義語。把握說話五原則:
① 仔細聆聽,想了再說;
② 語音清楚,語詞恰當;
③ 語氣溫和,態度誠懇;
④ 內容豐富,幽默風趣;
⑤ 不說他過,緊守秘密。
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須要做到語業清淨,即說話的語氣,要謙和禮貌,悅耳可愛,不宜惡口粗聲,引人不快,以致發生爭吵的事件。
3.意和同悅:心是一切行為、語言的基礎。有什麼樣的心,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語言,進而形成什麼樣的世界。佛弟子端心正意,一心正念。以戒定慧三學調伏自心,以出離心解脫煩惱,以菩提心自利利他,以六度心和四無量心廣度眾生。日用平常保持精進心、至誠心、深心、發願回向心、大慈大悲心、大智心、大願心、平等心、同理心、光明心、自在心、空心、信心、柔軟心、清淨心、通達心。面對一切人事物時,於內心作意欣樂:廣大意樂、長時意樂、歡喜意樂、荷恩意樂、大志意樂、純善意樂。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須要做到意業清淨,即要有善良的用意,坦白的胸懷,有值得歡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分享,不要為求個人的歡樂而不顧大眾的歡樂,或把個人的快樂建築在大眾的痛苦之上。
4.戒和同修:戒是無上菩提本,百善戒為先。戒是定慧二學的根本,無戒則定慧彷佛蓋在沙灘上的高樓,容易倒坍。無規矩不足以成方圓,戒律乃是維持教團的柱石,目的都是在消極止惡和積極行善,只有遵守了禪茶的儀規才能更好的進入“禪茶一味”的境界。
5.見和同解:知見決定一個人或團體的走向與成敗,佛教最重正知正見。但隨著佛教二千五百餘年的發展,不同宗派傳承發展出各自的知見,佛弟子宜全盤了解,不應北傳譏南傳為小乘,南傳否定北傳為非佛說,密教斥顯教為不究竟,應該互相包容。而作為禪茶文化的研究大家都應該抱著一個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目的。
6.利和同均:大家所獲得的利益,包括財利和法利。不論是經濟上的財利,或知識上的法利,必須要大家平均分配,平等享受,不因厚此薄彼,使之發生利害衝突,或養成營私肥己的惡習,不能使教財成為公產,致引起爭權奪利的糾紛,會影響到教團的破產。不僅大家一起品嘗禪茶甘露而且還要分享禪茶帶給大家的法喜。

禪茶與雅

正確,合乎規範是名為雅;情趣高尚、超凡脫俗、意趣深遠、正而不邪都是“雅”;富貴不矜、貧賤不卑、出淤泥不染、做而無做、無做而做是謂高雅。
禪茶一味(壺公書法)禪茶一味(壺公書法)
古今茶人無不以品茗談心為雅事,以茶人啜客為雅士,“雅”對中國茶文化影響最深。
禪之精神在於悟,茶之意境在於雅,茶承禪意,禪存茶中,把茶的內在精神體驗用語言和藝術表現出來就是“雅”,而“雅”所蘊涵的茶的無限“真諦”是需要“吃茶去”才能體驗的。而作為“禪茶一味”的禪茶必須是傳統的茶之雅與對佛法的領悟的有機結合。
禪茶之旨趣就是籍“雅”來體悟佛法之空性。宇宙間萬事萬物包括人類自身在內它的本體都是四大所成,即地、水、火、風這四大所成,在禪茶茶道中四大均有所表,即茶具表地大,沏茶之水錶水大,給茶水加溫之熱力表火大,行茶道之動作或品茶表風大。禪茶雖然是“空”,但禪茶含萬法。這裡所指的“性空”的“性”不是物理學和生物學意義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種不依條件(緣)的獨立存在的“自性”(自體),“自性”的含義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規定自己、本來如此、實在恆常的意義,人們只要冷靜反覆推論思考就會領會,不依任何條件的絕對的獨立存在的“自性”是根本沒有的。佛法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各種條件(緣)而生,任何事物都是“緣生則生”、“緣闕則闕”,即產生該事物的條件具備了,該事物就產生而存在,條件不具備,就不能產生。緣生的事物不能離緣而存在,這就叫作“無自性”,即“性空”。
佛法講“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們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解除身心的束縛,獲得解脫和自在。能積極進取、淡泊名利、樂於助人、不圖回報,既利於社會,又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有些人因不了解“有”的空性本質,過分執著“有”,把“有”當作一種永恆不變的存在,這是一種貪慾的人生,一個人對“有”看得太重,貪得無厭,慾壑難填,那么他就會煩惱痛苦。佛法就用“四大皆空”、“萬有性空”來破除他們對世間假“有”的常見。世間還有一些人,他們雖能看出“有”的虛幻實質,但因不了解緣起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續不空,認為世界一切萬物既然是虛幻的,那么生存還有什麼意義呢?於是他們中有的人不顧家庭倫理、社會道德,放縱自己、為所欲為;還有的人則是消極厭世、頹廢悲觀。這兩種人生態度才是虛無主義。佛法就以“性空妙有”、“相續不空”來破除他們執著“空”的斷見。
明行法師表演的禪茶明行法師表演的禪茶
佛法是用“四大皆空”來破除迷界的舊執著——盲目貪婪、極端自私的人生態度,用“相續不空”來建立悟界的新觀念——積極奉獻、造福人類的人生觀。

禪茶精神

禪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這一種精神決定了禪茶文化具有一種不同於哲學和倫理學的社會化育功能。禪茶文化離不開人文關懷,離不開人生日用,離不開禪的關照與感悟,離不開茶的精清、淡潔、滌煩、致和修養功夫。從這個角度來看,將禪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結緣”這八個字上,最為恰當;既理事圓融,又雅俗同歸,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實和操作的現實意義。

感恩

用感恩的心態喝這杯茶,這杯茶就不僅僅是一碗茶湯,而在其中充滿人文精神,充滿了天地萬物和諧相處、相互成就、共融共濟、同體不二的精神,化解戾氣,發揚正氣,成就和氣。

包容

用分享的心態來喝這杯茶,人間的恩恩怨怨都會像片片茶葉一樣,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潔淨的淡水中,變成有益於最佳化彼此身心氣質的醍醐甘露,人間的正氣和氣就會在把盞相敬中得到落實。

分享

用分享的心態來喝這杯茶,培養我們推己及人的仁愛胸懷,想到人間還有諸多苦痛,想到社會還有種種缺陷,每個人都有責任把愛奉獻給對方,少一點私慾,多一分公心;少一點冷漠,多一份愛。

結緣

用結緣的心態來喝這杯茶,以茶湯的至味,同所有人結茶緣,結善緣,結法緣,結佛緣,讓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潔,善的和諧,淨化人生,祥和社會。
禪茶文化的精神“正、清、雅”;禪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結緣”。將正氣溶入感恩中,將清氣溶入包容中,將和氣溶入分享中,將雅氣溶入結緣中;在弘揚禪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實禪茶文化,發揮禪茶文化凝集人心、化解矛盾、最佳化自身素質、和諧自他關係的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是弘揚禪茶文化的根本社會價值所在。

禪茶用具

1.碳爐一個;2.陶製燒水壺一把;3.根雕茶桌一張;4.兔毫盞若干個;5.茶洗一個;6.有把手的泡壺一把;7.香爐一個;8.香一支;9.木魚一個;10.磬一個;11.鐵觀音茶十克至十五克;12.茶道一套;13.佛樂磁帶一合。

茶道程式

禪茶屬於宗教茶藝。自古有“茶禪一味“之說,禪茶中有禪機,禪茶的每道程式都源自佛典、啟迪佛性,昭示佛理。禪茶茶藝還是最適合用於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茶藝,套禪茶茶藝共十八道程式,使大家放下世俗的煩惱,拋棄功利之心,以平和虛靜之心,來領略“茶禪一味”的真諦。

禮佛

焚香合掌】同時播放《贊佛曲》、《心經》、《戒定真香》、《三皈依》等梵樂或梵唱,讓幽雅莊嚴、平和的佛樂聲,像一隻溫柔的手,把人的心牽引到虛無縹緲的境界,使人煩躁不寧的心平靜下來。

調息

達摩面壁】達摩面壁是指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禪的故事。面壁時助手可伴隨著佛樂,有節奏的敲打木魚和磬,進一步營造祥和和肅穆的氣氛。
主泡者應指導客人隨著佛樂靜坐調息。靜坐的姿勢以佛門七支坐為最好。所謂七支坐法,就是指在靜坐時肢體應注意七個要點:
其一,雙足跏趺也稱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亦可用單盤。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剛坐,開始習坐時,有人連單盤也做不了,也可以把雙腿交叉架住。
其二,脊樑直豎,使背脊每一個骨節都如算盤珠子疊豎在一起樣,使肌肉放鬆。
其三,左右兩手環結在丹田下面,平放在胯骨部份。兩手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抵。這叫“結手印”也叫做“三昧印”或“定印”。
其四,左右雙肩稍微張開,使其平整適度,不可沉肩彎背。
其五,頭正,後腦稍微向後收放,前齶內收而不低頭。
其六,雙目似閉還開,視若無睹,目光可定在座前七、八公尺處。
其七,舌頭輕微舔抵上齶,面部微帶笑容,全身神經與肌肉都自然放鬆。
在佛樂中保持這種靜坐的姿勢10-15分鐘。靜坐時應配有坐墊,坐墊厚約兩、三寸。如果配有椅子,亦可正襟危坐。

煮水

丹霞燒佛】在調息靜坐的過程中,一名助手開始生火燒水,稱之為丹霞燒佛。丹霞燒佛典出於《祖堂集》卷四。據記載丹霞天然禪師於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燒火取暖。寺中主人譏諷他,禪師說:“我焚佛屍尋求舍利子。(即佛骨)“主人說:“這是木頭的,哪有什麼舍利子。“禪師說:“既然是這樣,我燒的是木頭,為什麼還要責怪我呢?”於是寺主無言以對。“丹霞燒佛”時要注意觀察火相,從燃燒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輝煌。

侯湯

法海聽潮】佛教認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從小中可以見大,從煮水候湯聽水的初沸、鼎沸聲中,人們會有“法海潮音,隨機普應”的感悟。

洗杯

法輪常轉】法輪常轉典出於《五燈會元》卷二十。徑山寶印禪師云:“世尊初成正覺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陳如比丘最初悟道。“法輪喻指佛法,而佛法就日常平凡的生活瑣事之中。洗杯時眼前轉的是杯子,心中動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潔淨無塵;禮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潔淨無塵。在轉動杯子的手法洗杯時,或許可看到杯轉而心動悟道。

燙壺

香湯浴佛】佛教最大的節日有兩天:一是四月初八的佛誕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這兩天都叫“佛歡喜日”。佛誕日要舉行“浴佛法會”,僧侶及信徒們要用香湯沐浴太子象(即釋迦牟尼佛像)。用開水燙洗茶壺稱之為“香湯浴佛”,表示佛無處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賞茶

佛祖拈花】佛祖拈花微笑典出於《五燈會元》卷一。據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柯迦葉”。藉助“佛祖拈花“這道程式,向客人展示茶葉。

投茶

菩薩入獄】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據佛典記載,為了救度眾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薩表示:“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地獄中只要有一個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壺,如菩薩入獄,赴湯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萬民精神,如菩薩救度眾生,在這裡茶性與佛理是相通的。

沖水

漫天法雨】佛法無邊,潤澤眾生,泡茶沖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頂”,由迷達悟。壺中升起的熱氣如慈雲氤氳,使人如沐浴春風,心萌善念。

洗茶

萬流歸宗】五台山著名的金閣寺有一副對聯:“一塵不染清靜地,萬善同歸般若門。”茶本潔淨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塵不染。佛教傳到中國後,一花開五葉,千佛萬神各門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徹,“萬流歸宗”,歸的都是般若之門。般若是梵語音譯詞,即無量智慧型,具此智慧型便可成佛。

泡茶

涵蓋乾坤】涵蓋乾坤典出於《五燈會元》卷十八。惠泉禪師曰:“昔日雲門有三句,謂涵蓋乾坤句,截斷眾流句,隨波逐流句”。這三句是雲門宗的三要義,涵蓋乾坤意謂真如佛性處處存在,包容一切,萬事萬物無不是真如妙體,在小小的茶壺中也蘊藏著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禪機。

分茶

偃溪水聲】“偃溪水聲”典出於《景德傳燈錄》卷十八。據載有人問師備禪:“學人初入禪林,請大師指點門徑。“師備禪師說:“你聽到偃溪水聲了?”來人答:“聽到”,師備便告訴他:“這就是你悟道的入門途徑。”禪茶茶藝講究:壺中儘是三千功德水,分茶細聽偃溪水聲。斟茶之聲亦如偃溪水聲可啟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敬茶

普渡眾生】禪宗六祖慧能有偈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似覓兔角。”菩薩是梵語的略稱,全稱應為菩提薩陲。菩提是覺悟,薩陲是有情。所以菩薩是上求大悟大覺──成佛;下求有情——普渡眾生。敬茶意在以茶為媒體,使客人從茶的苦澀中品出人生百味,達到大徹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稱之為“普渡眾生”。

聞香

五氣朝元】“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是佛教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五氣朝元即做深呼吸,儘量多吸入茶的香氣,並使茶香直達顱門,反覆數次,這樣有益於健康。

觀色

曹溪觀水】曹溪是地名,在廣東曲江縣雙峰山下,公元676年(唐儀鳳二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寶林寺,此後曹溪被歷代禪者視為禪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禪法。《密庵語錄》載:“憑聽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內苑春。”觀賞茶湯色澤稱之為“曹溪觀水“,暗喻要從深層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時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長”(《塔銘九卷》)。

品茶

【隨波逐浪】“隨波逐浪”典出於《五燈會元》卷十五。是“雲門三句”中的第三句。雲門宗接引學人的一個原則,即隨緣接物,去自由自在地體悟茶中百味,對苦澀不厭憎,對甘爽不偏愛,只有這樣品茶才能心性閒適,曠達灑脫,才能從茶水中平悟出禪機佛禮。

回味

圓通妙覺】圓通妙覺即大悟大徹,即圓滿之靈覺。品了茶後,對前邊的十六道程式,再細細回味,便會:“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圓通妙覺,萬里雲托萬里天。”乾隆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薩頂時,曾寫過一聯:“性相真如華海水,圓通妙覺法輪鈴。”這是他登山的體會,稍做改動:“性相真如杯中水;圓通妙覺烹茶聲。”即是品禪茶的絕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瑣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人們自身的心底。

謝茶

再吃茶去】飲罷了茶要謝茶,謝茶是為了相約再品茶。“茶禪一味”。茶要常飲,禪要常參,性要常養,身要常修。中國前佛教協會會長趙仆初先生講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