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餅花工藝

福鼎餅花工藝

福鼎餅花工藝,福建省寧德市福鼎市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福鼎餅花流行於閩東福鼎、霞浦、福安、柘榮等縣和浙江的平陽、蒼南一帶,是福鼎當地民間藝人獨創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種手工藝術品,是專門貼在中秋月餅上的一種裝飾畫,具有兩百多年的歷史。閩東和浙南各地民眾都習慣在吃餅賞月之後,把一幅幅餅花貼在自家大廳或房間壁上裝飾欣賞,這成為福鼎和浙南一帶流行餅花地區的一種特有的節日風俗。福鼎餅花主要可分為百子花、團花、泥金餅花和木刻餅花四類。

2005年,“福鼎餅花工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8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鼎餅花工藝
  • 批准時間:2005年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寧德市福鼎市
  • 項目編號:Ⅷ-80
  • 保護單位:福鼎市博物館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主要分類,主要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餅花”是200多年前福鼎當地民間藝人獨創的富有地方特色的畫種,它是專門貼在中秋月餅上的一種裝飾畫,深受民眾喜愛,流行於閩東霞浦、福安、柘榮各縣和浙江的平陽、蒼南一帶。當地民眾都習慣在小孩賞月吃了中秋餅後,把一幅幅餅花貼在自家大廳壁或房間壁上裝飾欣賞,成為一種特有的節日風情。
福鼎於清乾隆四年(1739年)置縣後,人口增多、經濟發展,同時也帶來文化繁榮,各種迎神廟會和民風民俗活動也跟著豐富起來。不久出現了製作餅花的藝人,當時他們就能製作百子花餅花,以後又有手繪團式餅花。這些餅花藝人大多能書能畫能彩扎。清末民初,以陳贊、葉汝舟、江梅、莊晉康等為代表的民間藝人群體創作了獨具特色的美人式、八果式、八景式等餅花,為全國罕見。
團花出現於清末。泥金餅花是在團花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盛行的時期,約在1921—1936年。
民國初年,福鼎木偶戲藝人林通鈴,看到福鼎鄰縣霞浦、柘榮、泰順、平陽等地商人都紛紛來福鼎定購餅花,於是他就收集餅花稿,刻在木板上,用墨印餅花,在墨線基礎上填色彩,這種木版餅花的人物臉部不印五官,而是在印完之後,再用粉料開臉,畫出五官,民間藝人稱這種餅花為“洗臉餅花”。
福鼎餅花工藝
福鼎餅花
不久,福鼎縣城關文成堂書坊陳厚瓚、城關附近的南陽潘記也先後刻木板印製餅花。這兩家印製比較完整,顏色基本定型,主要以水料為主,如洋紅、洋綠、紫、黃等色。
後來溫州葉新大石印局和福鼎潘宗鑾石印局進一步改良技術,把餅花稿描在石印上印製餅花。此後,福鼎巽城朱元盛、朱英貴仿水印木刻效果,刻制套色水印木刻餅花;城關文成堂陳吉人、林弼受新興木刻的影響,吸收新興木刻線條技術刻制餅花,這些都是福鼎餅花創作的進一步發展。
直到1941年左右,上海洋版戲文圖流入福鼎市場,其色彩鮮艷、價格便宜,逐漸代替了福鼎木刻餅花。後因戰爭,上海洋版戲文圖推銷中斷,木刻餅花又一度盛行起來。抗戰勝利後,上海洋版戲文圖再次熱銷,又代替了福鼎餅花。
此後,福鼎木刻餅花步入衰退期。1958年“大躍進”時期,桐山文成堂又恢復餅花生產並創作出“大躍進”“人民公社好”等新內容的餅花。

工藝特徵

主要分類

福鼎餅花主要可分為百子花、團花、泥金餅花和木刻餅花四類。
百子花:百子花是剪紙形式的餅花。百子花是以紅、白、綠三種色紙剪成,白紙剪人物的手和臉,紅紙剪衣,綠紙剪褲(或者綠紙剪衣,紅紙剪褲),用墨色畫五官,然後拼貼而成。人物以兒童為主,所以稱“百子花”。作品如《佛手孩兒》《孩兒攀蓮》《劉海戲金蟾》等。因“百子花”畫面較小,只有拳頭大,所以叫“拳頭花”,每個月餅只貼一個人物。
團花:團花是繪畫形式的餅花。是藝人畫在紙上的圓形餅花,格式為圓,大小有四寸和六寸兩種。直徑四寸的畫一至二個人物,直徑六寸的畫二二至三個人物。內容以戲曲為主,人物的周圍以色彩勾勒五彩祥云為襯托。
泥金餅花:泥金餅花是在團花的基礎上發展,它的畫法是工筆重彩,加上金色,畫面富麗堂皇,形式由團式衍生出“美人式”“八果式”“八景式”,並以人物多少標定月餅的重量,如一個人物定為四兩餅,兩個人物半斤餅,四個人物一斤餅(過去一斤以十六兩計算),最多可做十六個人物的四斤餅。藝人計算工資,也以人物多少來計算。泥金餅花畫面細緻,以粉抄臉(分濃淡畫法,民間藝人俗稱抄臉),五彩畫衣冠,金色勾袍甲,蘭、綠色填地(底色),粉彩點花果,色彩鮮艷,所以叫“泥金餅花”,其工價往往比月餅本身高好幾倍。
泥金餅花,畫的創作內容以福鼎縣城溪江神台演的謝神戲為主(又叫“溪江戲”),也有當地風俗畫,如《中秋佳節畫》,描繪當時當地民眾過中秋節的情景,如相互送禮、兒童排餅賞月等場面。
泥金餅花首先在繪製技法和形式上,由簡樸的“百子花”和“團花”發展創造出工筆重彩的繪製方法,形式上出現新穎的“美人式”“八果式”“八景式”等。特別是構圖大膽的“美人式”,在人物身上畫人物,並把美人與武戲相結合,這種畫法在民間美術中尚屬少見。同時,泥金餅花直接以福鼎“溪江戲”和當地風俗為主要題材。隨著餅花的熱銷,藝人們都收徒傳藝製作餅花。於是福鼎就出現了一支以餅花製作為職業的藝人隊伍。
木刻餅花:“木刻餅花”把手工作畫和印刷工藝糅合在一起,是福鼎餅花製作的新發展。“木刻餅花”受到近代版畫的影響,藝術手法上借鑑年畫和剪紙的特點,又突出木刻剛健粗獷的神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福鼎餅花工藝
木刻餅花版

主要特徵

福鼎餅花表現內容多以戲曲題材為主,內容豐富、形式新穎,有美人式、八景式、八果式、團式等。畫面色彩鮮艷,以紅、黃、綠、桃紅等色為主,線條清晰,具有地方特色。餅花的題材,主要為戲文,所以餅花藝人常帶學徒一起看戲,看完社戲當夜創作。福鼎餅花並非單一藝術形態,而是融合了多種藝術形態。百子花與剪紙藝術相似,手繪團花、泥金餅花屬繪畫藝術,木刻餅花則與木版年畫相似。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福鼎餅花記錄了地方戲曲文化。許多餅花的創作題材都源於福鼎當地及周邊地區的戲曲藝術,這對研究同時期福鼎當地戲曲藝術也具有史料參考價值,餅花因此成為福建省戲曲研究所進行古戲研究的素材。有的餅花還記錄了地方民俗和當時發生的重要事件。它與中秋民俗活動相輔相成,從送中秋餅,到斗餅花,貼餅花,形成了與中秋民俗相互依存的特色,成為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保護措施
2020年6月10日,福鼎市舉行福鼎市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開館儀式,各非遺傳承人進行解說展示表演並座談,同時舉辦“七五”普法文化遺產法律法規學習培訓,向傳承人們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等法律法規培訓。通過普法讓傳承人了解合法的權利及應盡的義務。福鼎市博物館二層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含傳統技藝、習俗民風、匠心工藝、藝苑魅力四大板塊,設有福鼎餅花工藝等多個展區,共展出非物質文化遺產45項,實物54件。

社會影響

書籍體現
《中國木版年畫百圖》一書收入了兩幀福鼎餅花,一幀為《岳飛傳》,一幀為《長坂坡》。
展演活動
2020年,福安市在溪北洋五福公園舉辦閩東民俗非遺文化展示展演,展演內容包含有福鼎餅花等非遺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